广东省阳江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教师用卷.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广东省阳江市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教师用卷.pdf》由用户(云出其山)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阳江市 年级 下学 物理 期末考试 试卷 教师 下载 _考试试卷_物理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关于分子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在 0时,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停止运动 D物体机械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答案】B 【解析】【解答】A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不是直线运动,A 不符合题意; B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B 符合题意; C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0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不符合题意; D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与物体
2、的机械运动的速度无关,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答案】D 【解析】【解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液体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这就是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液体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3以下所给出的
3、现象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B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 【答案】A 【解析】【解答】A.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速度和方向都不变,运动状态不变,A 符合题意; B.汽车匀速转弯,速度不变,方向改变了,说明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B 不符合题意;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方向不变,速度变大,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C 不符合题意;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速度减小,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改变或者方向的改变.结合实
4、例进行分析. 4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 600N 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并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测力计的读数为( ) A1200N B0N C600N D300 N 【答案】C 【解析】【解答】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受的力均为 600N,处于静止状态,挂钩一端受的力为 600N,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600N。 故答案为:C。 【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挂钩一端受力的大小。 5甲同学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得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 76cm,乙同学采取下面哪个措施可以改变这个高度差( ) A往水银槽内加少量水银 B用粗一些的玻璃管做实验 C把玻璃管往上提一提,但不出水银面 D把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5、【答案】D 【解析】【解答】解:往水银槽加水银、用粗一些的玻璃管做实验、把玻璃管往上提,这三个方法既不能改变大气压的大小,又不能改变水银柱的压强,故都不能使管内外高度差变化只有把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高山上大气压小,能支持的水银柱高度也就变小 故选 D 【分析】托里拆利实验要抓住是大气压支持住水银柱,故大气压有多大,支持住的水银柱就有多高 6“辽宁号”航母正在黄海进行模拟训练,一架歼-10 战机正离开甲板飞向蓝天.在此过程中航母所受到的浮力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解答】“辽宁号”航母正在黄海进行模拟训练,是始终漂浮在海面上的,所以浮力等于重力;当战机起
6、飞离开“辽宁号”后,“辽宁号”的总重力减小,根据浮力等于重力,则它所受到的浮力减小。 故答案为:B。 【分析】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根据物体重力的变化判断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 7将小铁块儿和小木块放入一盆水中,结果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就此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木块受到浮力,铁块不受浮力 B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木块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D木块所受浮力大于铁块所受的浮力 【答案】B 【解析】【解答】将小铁块和小木块放入一盆水中小铁块和小木块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所以 A说法错误 铁块沉入水底,是因为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
7、重力所以 B 说法正确 木块漂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但铁块的重力与木块的重力大小不知,所以 C. 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漂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沉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8“神舟十号”飞船为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在太空中借助燃气的推力来改变运动轨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对接成功后,以“飞船”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 的。 (选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运动状态;静止;运动 【解析】【解答】“神舟十号”飞船在太空中借助燃气的推力来改变运动轨道,飞船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了
8、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接成功后,以“飞船”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于飞船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相对于地球,“天宫一号”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9物质是由 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斥力;物体的 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9、 【答案】分子;引力;温度 【解析】【解答】由分子动理论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10一个弹簧长原长为 20cm,下端挂 5N 物体时弹簧伸长到 25cm,则弹簧伸长量为 cm,当改挂 4N 的物体时,弹簧伸长量为 mm,当弹簧长为 27.5cm 时,弹簧受到的拉力是 N。 【答案】5;40;7.5 【解析】【解答】由题知弹簧原长 L0=20cm 下端挂 5N 物体时拉伸后的长度 L1
10、=25cm 则此时弹簧伸长量 当改挂 4N 的物体时,此时弹簧伸长量为 ,根据题意有 代入数值 解得 当弹簧长 L3为 27.5cm 时,弹簧的伸长量 则有 代入数值得 解得 F3=7.5N 【分析】L与外力成正比,根据比例关系求得弹簧的伸长及弹簧受到的拉力。 11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它所受到的重力 ,浮力 ,它排开水的体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答案】不变;不变;变小 【解析】【解答】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它的质量不变,受到的重力也不变。轮船在长江和大海中行驶时,都处于漂浮状态,浮力都等于自身重力,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海水的密度大
11、于淡水的密度,根据 可知,它排开水的体积变小。 【分析】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结合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12用手将一重为 6N 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水的水重为 5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放手后物体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待物体静止时所受的浮力是 N。 【答案】5;下沉;5 【解析】【解答】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物体受到的浮力 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5N。 因为物体自身重力为 6N,受到的浮力为 5N,所以 故放手后物体将下沉。 由题意可知原来物体浸没在水中,放手后物体仍然浸没在水中,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由 可知,待物体
12、静止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仍然为 5N。 【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物体所受的浮力;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判断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再进一步判断变化后的浮力。 13判断一个物体放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可根据这个物体的密度,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则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 。吃饭时,汤盆里的油总是浮在最上面,这是因为 。 【答案】下沉;上浮;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解析】【解答】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则物体下沉。 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物体上浮。 吃饭时,汤盆里的油总是浮在最上面,说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3、的沉浮条件是: 当浮力大于重力或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上浮; 当浮力等于重力或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物体悬浮; 当浮力小于重力或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下沉。 14如图是足球运动员争抢“头球”时的情景用力顶球,球向外飞出,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运动员的头部有疼痛感,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被顶出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答案】运动状态;相互;不平衡 【解析】【解答】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顶球,球向外飞出,是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员的头部有疼痛感,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被顶出的足球在空中飞行时,运动状态
14、发生改变,受不平衡力的作用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形状改变的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物体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的改变都表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的时候,同时这个物体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这就是力作用的相互性。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力是平衡的。 1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1)如图甲,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 形管内水而出现高度差;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通过观察 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金属盒处液体的压强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的压强 (选填“越
15、大”或“越小”) ; (2)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在酒精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时,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 (3)比较乙、丙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 ;比较丙、丁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 。 【答案】(1)越大 (2)相等 (3)密度;越大;深度;增大 【解析】【解答】 (1)将液体的内部压强的大小转换成 U 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这用到了转换法。 (2)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
16、在酒精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时,液体的密度和金属盒所处的深度相同,金属盒的方向不同,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说明金属盒处的液体压强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比较图乙、丙两个图,金属盒的方向和所处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不同,液体压强不相等,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盐水的密度大,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大,酒精的密度小,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小,说明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 比较丙、丁实验可知,金属盒的方向和液体的密度相同,所处的深度不相同,U 形管内
17、液面的高度差不同,液体压强不相等,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且丙图的深度深,U 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大,说明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 (1)实验中通过 U 形管中两侧的液面高度差来反应被测压强大小的,高度差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这用到了转换法。 (2)比较乙、丙、丁三个图,找出哪些量是相同的,哪些量是不同的,从而得出结论。 16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结合给予信息,回答问题; 步入 21 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啊目成就,2016 年 10 月“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航天员陈冬和景海鹏在太空生活 30 多天,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 (1)与在地球上相
18、比,航天员在太空上的质量 ,受到的重力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时,火箭点火后尾部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从而使火箭加速上升;这时的推动力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重力,也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3)早在 2008 年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就成功进行了太空行走,随着使用,航天员出舱时所携带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答案】(1)不变;变小 (2)大于;相互 (3)变小 【解析】【解答】 (1)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