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偏瘫的针灸治疗-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偏瘫 针灸 治疗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偏瘫的针灸治疗偏瘫的针灸治疗一、偏瘫概述 偏瘫是指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 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 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 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 不全等症状。1.1.定义定义2.2.分类分类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 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 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3.3.病因病因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高血
2、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4.4.症状症状偏瘫的症状:偏瘫痉挛性,偏瘫步态,口角歪斜,无法说话,口角下垂,手指歪斜,下肢拖曳步态 ,下肢中枢性瘫痪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
3、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二、针灸概述针尖:针的前段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部分。针根: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针柄:针根至针尾之间,常以铜丝或铝丝紧密缠绕的部分,是术者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1.1
4、.毫针结构毫针结构针尾:针柄的末端,一般用金属丝缠绕呈圆筒状,又称针顶。2.2.针刺练习针刺练习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练习方法有3种:1.纸垫练针法:2.棉团练针法:3.实体练针法:通过前面的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或他人的身上进行练习。最后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3.3.毫针刺法毫针刺法进针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法等)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
5、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循法针刺补泻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的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手法单式补泻手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迎
6、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根据病情留针或立即出针。以上各种手法,临床上可以相互配合应用。复式手法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
7、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3进1退)透心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热性疾病。(1进2退1进)留针与出针留针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
8、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长短,应视患者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 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153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要时可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患者和昏厥、休克、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引起意外情况或贻误病情。 术者留针时需注意,首先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其次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部、胸部等;再次排除不适宜留针的病情,如尿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病症。对需要留针、可以留针者,在留针期
9、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当针退完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征象。4.4.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针刺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晕针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过饥、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之后、体位不当,或术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留针时间过长而致。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多汗,心慌,胸闷,气短,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
10、青紫,二便失禁,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视具体症状选取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进行指压或针刺,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神阙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则须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身体虚弱、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同时选择舒适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旦有晕针症状,可及早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