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胰岛素-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糖尿病与胰岛素-ppt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胰岛素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糖尿病与胰岛素糖尿病与胰岛素1PPT课件目录目录 一、概念 二、糖尿病并发症 三、病因 四、临床表现 五、检查 六、诊断 七、治疗 八、胰岛素22PPT课件一、概念u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u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u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u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33PPT课件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
2、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50%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44PPT课件糖尿病并发症1.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2.糖尿病眼部并发症(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 (3)糖尿病性白内障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
3、并症之一。55PPT课件糖尿病并发症3.糖尿病足 实际上类似的病理改变也可以发生在上肢、面部和躯干上,不过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4.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66PPT课件糖尿病并发症5.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6.糖尿病神经病变
4、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了,遗憾的是在治疗上,尤其是在根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相当困难,所以其重点还在于预防其发生和控制发展。77PPT课件糖尿病并发症 神经病变神经病变 血管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感染88PPT课件糖尿病并发症 动眼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 手肌萎缩99PPT课件糖尿病并发症7.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多尿、烦渴、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 意识障碍昏迷 (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
5、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严重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3)乳酸性酸中毒 多发生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或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起病较急,患者有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1010PPT课件三、病因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
6、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细胞。1111PPT课件病因3新发现:II型糖尿病竟然可以“传染”,与疯牛病高度相似! II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疾病:50年来,它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全球患者超过4.2亿人,但它的发病原因却迟迟没有找到。不同于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是非胰岛素依赖型 - 也就是说,病人并没有完全丧失制造胰岛素的能力,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近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
7、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有了惊人的发现:胰岛细胞内部的一种异常蛋白IAPP可以“传染”II型糖尿病 - 这或许是致病的元凶。 超过90%的I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都存在一种异样的蛋白 - 错误折叠的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这些蛋白在病人的胰岛细胞内聚集并沉积成块状。 1212PPT课件 在糖尿病发病前期,肥胖、胰岛素抗性等因素并不能直接引发糖尿病,而是增加了IAPP的产量。而蛋白浓度增加,就会造成蛋白错误折叠以及聚集沉积 - 最后才导致II型糖尿病症状的产生。 注射IAPP聚合体(病变状态),可以诱导正常状态的IAPP发生聚集,从而导致糖尿病症状的产生。 研究证明了
8、Claudio Soto博士的假设:错误折叠的IAPP能够通过与朊病毒相似的方式,传播II型糖尿病!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是不是意味着II型糖尿病就是一种传染病了呢? 就目前的证据来看,还不足以证明人类的II型糖尿病具有传染性。 但是,这件事仔细想想还挺恐怖的。万一真的能传染怎么办呢?先不说输血、手术这些直接与血液接触的环节,如果食用肉类中携带了病变IAPP,会不会对人类有危害呢?之前有不少病例表明,一些人在器官移植手术后,突然就患上了II型糖尿病 - 这或许也与IAPP有关。 13病因13PPT课件四、临床表现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
9、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1414PPT课件五、检查 1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血糖测定来判断,正常人空腹血糖(FBG)参考值:3.96.1mmol/L (葡萄糖氧化酶法) 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参考值: 轻度糖尿病:7.08.4mmol/L, 中度糖尿病:8.411.1mmol/L, 重度糖尿病:大于11.1mmol/L。 2尿糖;3尿酮体;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5糖化血清蛋白;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7血脂; 8免疫指标;
10、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1515PPT课件六、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
11、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1616PPT课件七、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 主要包括7个方面: 1、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2、自我监测血 3、口服药物治疗 4、胰岛素治疗 5、饮食治疗 6、运动治疗1717PPT课件治疗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
12、、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1818PPT课件治疗3口服药物治疗(1)磺脲类药物 hung nio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3、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1919PPT课件治疗(2)双胍类降糖药 shung gu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