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临床 辨证论治 纲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针灸临床辨证 论治纲要辨证论治 体现在针灸疗法中是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论治为纲领。 针灸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所见的各种不同证候按脏腑疾患、经络病候和相应组织器官病症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辨证论治。 疾病的发生、发展,究其本原,不外乎脏腑、经络二者的功能失调。 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确定治疗大法,使脏腑、气血趋于调和,经络、阴阳恢复平衡。辨证论治要点 明辨病症性质 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主症对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决定病全局的重要因素。掌握了主症,就可以引导我们从某些病或证方面加
2、以分析。 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对针灸临床有借鉴意义。 突出经络辨证 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交会)、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 适用于体表部位的肌肉、关节、组织、器官的病变。 是针灸医学的核心理论。 灵枢卫气:“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经络考:“脏脏阴阳,各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其主,明其部以定经。”辨证论治要点 注重整体观念 针灸治病要注意整体观念,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刺激局部
3、的经络、腧穴,除给局部以影响外,也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给机体以整体的影响,甚至对全身产生广泛作用。 分清标本缓急 分标本缓急,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有盛衰,治有缓急。” 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辨证论治要点 做到三因制宜 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体形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是三因制宜的决定性因素。 老年人气血衰弱,不宜强刺; 幼儿气血未充,难以配合,故针刺宜浅且不宜留针; 女性患者有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情况。 地理环境,各地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理习惯不同,对人体的生理
4、活动和发病特点影响也不一样。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也应因地制宜。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用灸法。辨证论治要点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用灸法。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八纲证治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为阴证。 阴阳证治 凡不及的、衰退的、低下的
5、、抑制的以及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的范畴; 凡太过的、旺盛的、亢进的、兴奋的以及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的范畴。 表里证治 表里指病变部位的内外深浅和病情传变、转化的趋势而言。 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 疾病在经络、皮肉者属表。六淫之邪侵犯体表,症状反映在外的称为“表证”,多为外感初期。 疾病在脏腑、筋骨者属里。病邪侵入体内,波及脏腑,症状表现在内的称为“里证”。外感、内伤均可产生里证。八纲证治 表证治宜通经活络、疏散表邪。常取大椎、合谷、曲池、外关、列缺、风池、风门、肺俞等穴。表热、表实者,只针不灸,泻法,浅刺疾出,以清热解表、祛邪泻实;表寒、表虚者,针灸并用,补泻兼施;表寒者留针
6、,表虚者多灸,以散寒解表,固表补虚。 里证治宜通调脏腑、行气活血。常取中脘、天枢、大横、支沟、丰隆、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下巨虚等穴。里实、里热证,只针不灸,深刺泻法,以清热泻火,通调调腑气;里虚、里寒证,针灸并用,里虚者轻刺,补法,重用灸法;里寒证深刺久留,补泻兼施,最宜温针,以温中散寒。 八纲证治 寒热证治 寒证是阴气过盛或阳气不足,无力抵御阴邪而导致的病症。 病位有在表者,也有在里者; 病情有属虚者,也有属实者。 外感、内伤均可致病。外感为感觉寒邪(或侵袭于表,或入侵于里)在内伤,为阳虚阴虚内盛。 热证是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而导致的病症,有表热(见于外感)、里热(外感、内伤俱
7、见)、虚热、实热之分,一般多指实证。 寒证治宜温通经络、助阳散寒,针灸并用,补泻兼施。 对于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肌肤疼痛或麻木者,艾灸最为适宜,也可以用皮肤针叩刺或加拔火罐。 对于寒邪在里、凝滞脏腑者,因阳虚寒盛,难以得气,针刺宜深,并久留针,以候其气。阳气得复,寒邪乃散。温针之法尤为适宜。 热证应浅剌疾出,少留或不留针。里热证因热邪深伏,也可以深刺留针,并可施以“透天凉”法。 虚热证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八纲证治 虚实证治 虚实是指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 以“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为治疗原则。阳气虚者,针灸并用,针用补法。重灸,以
8、益气养血、鼓舞正气,强壮脏腑、经络的机能。 常用腧穴有气海、关元、神阙、百会、大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太溪、膏盲以及特定穴中的原穴、背俞穴等 阴虚火旺者,一般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实证 以“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为治疗原则。只针不灸,泻法或点刺出血,以泻实邪、镇惊宁神、消肿止痛。 常用腧穴有水沟、十宣、十二井、合谷、太冲、委中以及特定穴中的募穴、郄穴、下合穴等。 兼有正气虚者则当补泻兼施,宜先补后泻。八纲证治 临床上八纲所属的证候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兼出现的,八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甚至还会有假象出现,临证当仔细分辨和,灵活处理。寒热相兼则针灸并用,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 针刺偏
9、于泄实,艾灸偏于补虚。 阳证、实证、表证、热证用针刺治疗奏效较快。 阴证、虚证、里证、寒证用艾灸治疗易于成功。脏腑证治 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将四诊所获得的证候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作出诊断并进行治疗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脏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活动的中心。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变,实际上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肺病证治 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系于气管、咽喉,外合皮毛,又主治节,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先犯肺。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症见胸闷、胸痛、咳嗽、气喘、咯血、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肿痛
10、、失音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少阴经脉上肺,足少阴经脉入肺中,足厥阴肝经脉上注肺,胃之大络络肺,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交会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证治与大肠、心、肝、肾、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肺病证治 风寒束肺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全身酸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 取手太阴经和相表里的手阳明经以及足太阳经穴为主,如中府、太渊、列缺、合谷、曲池、风门、肺俞、大椎等。 热邪壅肺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口渴,鼻干或流黄涕,鼻衄,咽喉肿痛,咳痰黄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宣肺解表,只针不
11、灸,泻法,并可点刺出血。 取手太阴经及手阳明经腧穴为主,如中府、尺泽、鱼际、少商、合谷、曲池、外关、大椎、内庭等。肺病证治 痰湿阻肺 咳嗽气喘,胸膈满闷,喉中痰鸣,不得安卧,咳痰甚多,色白而黏,苔腻、脉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变主要涉及肺脾两脏。 治宜宣肺降气除湿化痰,热痰针用泻法,寒痰平补平泻并可加灸。 取手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如中府、太渊、尺泽、列缺、太白、三阴交、丰隆、足三里、肺俞、脾俞。 肺气不足 咳喘无力,少气懒言,气短不足以息,声音低微,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自汗,舌淡,脉细。 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针灸并用,补法。 取手足太阴、足少阴、任脉经穴及相
12、应背俞穴,如太渊、三阴交、太溪、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等。肺病证治 肺阴不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痰中带血,咽干喉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手太阴经、足少阴经穴和相应背俞穴,如太渊、中府、尺泽、列缺、孔最、鱼际、太溪、照海、肺俞、肾俞、膏盲等。大肠病证治 大肠为传导之官,其功能主要是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而排出体外。 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致使传导、变化功能失常,即可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痔疮、阑尾炎等。 灵枢本输:“
13、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在解剖结构方面,胃肠上下相连,在生理、病理方面也息息相关。在经络联系上,手太阴经脉络大肠,足太阴之络入络肠胃,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小肠最为密切。针灸治疗主要先用足阳明胃经腧穴。大肠病证治 大肠实证 多因饮食积滞、壅塞肠道而致。症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沉实有力。多见于暴饮暴食、肠腑积热者。 治宜消积导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横、内关、支沟等。 大肠湿热 因湿热下注大肠、气血壅滞而致。症见腹痛,大便溏滞不爽,色黄味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如热结而为肠
14、痈,则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下屈而不伸。 治宜清热燥湿、理肠导滞,只针不灸,泻法。 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等穴。大肠病证治 大肠虚证 多因久泄、久痢而致。症见大便失禁,腹泻无度,肛门滑脱,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无力。多见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脱肛等。 治宜补气升阳、止泄固脱,针灸并用,补法,重灸。 宜取气海、关元、中脘、百会、长强、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大肠寒证 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所致。症见腹痛,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沉迟。 治宜温里散寒、止痛止泻,针灸并用,泻法。 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大肠病证治 大肠津亏
15、多由素体阴虚,或热病耗津、久病伤阴而致。症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状如羊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黄燥,脉象细涩。常见于热病后期和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治宜养阴增液、润肠通便,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 宜取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内关、支沟、太溪、照海、大肠俞等穴。胃病证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湿恶燥,以通降为顺。与脾互为表里,共誉为“后天之本”,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 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胃的病变主要与饮食有关,还应包括肠道病变在内。凡饮食不洁(或不节)、饥饱失常、寒热不当、辛辣刺激等因素,都足以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以致发生脘腹疼
16、痛、恶心呕吐、呃逆、喛腐吞酸、吐血、便血等症。胃病证治 食积伤胃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心呕吐,喛腐吞酸,或兼腹泻,舌苔厚腻,脉滑。多见于暴饮暴食、消化不良。 治宜消食化积、调理胃肠,只针不灸,泻法。 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和胃的募穴为主,如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等。 胃寒偏盛 胃脘冷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遇寒则重、得热则减,舌苔白滑,脉象沉迟弦紧。 治宜温中散寒,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相应俞、募穴,如梁门、足三里、公孙、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等。胃病证治 胃热炽盛 胃脘灼痛,喛腐吞酸,胃中嘈杂,消谷善饥,口渴饮冷,口臭,便秘,牙龈红肿或出血,舌红、苔
17、黄,脉洪大滑数。 治宜清泻胃热,只针不灸,泻法。 取手阳明经穴为主,如合谷、曲池、内庭、足三里、支沟、中脘、大陵等。 胃阴不足 胃脘嘈杂而痛,干呕呃逆,饥而不食,口干舌燥,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养胃生津,多针少灸,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如合谷、中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廉泉、金津玉液等。 胃的病症除与脾、大小肠密切相关外,也时常受到肝的影响,由于足厥阴肝经挟胃,当肝气郁结之时,常常会横逆犯胃,出现胃痛连及两胁等症状。当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治法。脾病证治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代胃行其津液,其气以升为顺。脾又统血,主四肢、肌肉。
18、故其病变以运化失常(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血不归经(便血、月经过多、崩漏)及肢体病变(身重肢冷、肌肤肿胀、肢软无力)为主。 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症见食少纳呆,腹胀,肠鸣,便溏或腹泻,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气虚下陷则伴久泻、久痢、脱肛、内脏下垂、子宫下垂; 气不摄血则兼便血、月经过多或崩漏、皮下出血。 治宜补中益气,针灸并用,补法。 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等; 气虚下陷加气海、关元、百会,重用灸法; 气不摄血加隐白、血海、膈俞,重用灸法。脾病证治 脾阳不足 腹痛绵绵
19、,喜暖喜按,腹泻清冷,小便不利,白带清稀,肢体不温或水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宜温运脾阳,针灸并用,补法。 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如太白、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关元、脾俞、胃俞、肾俞等。 湿热困脾 腹胀,纳差,厌油,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体倦身困,头重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利,目黄、身黄、尿黄,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 取足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如太白、商丘、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章门、期门、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与脾相关的脏腑合病主要有脾胃不和、脾肾阳虚、肝木乘脾、心脾两虚、脾肺两虚等。心(包)病证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开窍于舌,经脉通过目系与
20、大脑相联系。司神明(主持思维、神志的大脑功能)、主血脉(推动血脉循环的心脏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 心包为心脏的外围,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生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治疗上代心用穴。 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心和心包的病症以心脏、神志、血脉三方面为主。 外感病邪或七情内伤致病而出现血脉病变或神志病变时, 都属于心病的范围; 血脉病方面的证候: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血液运行的失调; 神志病方面的证候: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等。心(包)病证治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包经与三焦相表里,足太阴经脉注于心,足少阴经脉络心,足三阴之络上走心包,足厥阴
21、经脉布膻中,足三阳经别通于心、督脉贯心通脑,手少阴经脉又上肺。故心与心包病证治与小肠、三焦、肺、脾、肝、肾以及足三阳经、督脉均有关联。 心气不足 面色晄白,心悸,气短,自汗、体倦乏力,劳累后加重,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时见结代,甚则四肢厥冷,大汗不止,神昏虚脱。 治宜温通心阳、调和气血,针灸并用,补法。 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如神门、通里、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足三里等。心(包)病证治 心血亏虚 面色苍白,心悸易惊,健忘,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舌淡或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见结代。 治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平补平泻)。 取穴同心气不足,加太溪、三
22、阴交、脾俞、膈俞等。 心火亢盛 胸中烦热,失眠,口渴,口舌生疮,吐血,鼻衄,小便赤涩,甚或尿血,或见肌肤疮疡,舌红,脉数。 治宜泻热降火、清心除烦,只针不灸,泻法。 取手足少阴、手厥阴经穴为主,如阴郄、少府、大陵、劳宫、内关、郄门、太溪、照海等。心(包)病证治 痰蒙心窍 心烦失眠,心神不宁,神志错乱,意识不清,如呆如痴,或喜怒无常,语无伦次,狂躁不安,甚者神昏,喉中痰鸣,舌红、苔腻、脉弦滑。多见于癔病、癫狂、中风。 治宜豁痰开窍、镇惊宁神,只针不灸,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和督脉穴为主,如神门、少冲、中冲、内关、大陵、间使、水沟、大椎、合谷、太冲、丰隆、十二井穴等。 心脉
23、痹阻 胸闷、心悸、心痛,痛引臂内或左肩胛区,发作时大汗,惊恐,四肢厥冷,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见结代。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针可灸,泻法。 取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和有关俞、募穴为主,如神门、阴郄、内关、郄门、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膈俞等。小肠病证治 小肠与心相表里,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连。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食物中的精华,分清别浊,是胃腑降浊功能的继续。 病理变化与心、脾、胃、大肠关系密切。如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调,主要导致清浊混淆、二便失常。 小肠与心的经脉互为表里,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心热下移小肠而为尿血,小肠有热亦可上逆
24、于心而为口舌生疮。小肠病证诒 小肠虚寒 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而紧。见于腹部受寒、消化不良。 治宜温肠散寒、理气止痛,针灸并用,补法。 取足阳明胃经穴(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和有关俞、募穴为主,如足三里、下巨虚、天枢、中脘、关元、脾俞、胃俞、小肠俞等。 小肠实热 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不爽,甚至尿血,前阴刺痛,小腹胀痛,矢气则舒,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宜清热降火、通利小便,只针不灸,泻法。 取手足少阴经穴为主,如通里、少府、阴郄、太溪、照海、涌泉、支正、三阴交、关元、下巨虚等。小肠病证诒 小肠气滞 多因小肠感受寒凉,气机凝滞而致。症见小肠凸起脐
25、周或下坠于少腹及阴囊,少腹及阴囊坠胀绞痛,舌苔白滑,脉沉而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取任脉、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如关元、气海、太冲、大敦、归来、足三里、下巨虚等。膀胱病证治 膀胱为津液之腑,主藏小便,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作用,管理尿液的排泄。 病理主要表现为小便异常。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由于膀胱与肾相表里,足少阴经脉络膀胱;足太阳经别通于心;三焦主决渎(其下腧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小肠分清别浊,故膀胱的证治与肾、肺、脾、心、三焦、小肠的关系甚为密切。膀胱病证治 膀胱虚寒 小便频数、清冷,或淋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