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处理医学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处理医学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性 心肌梗死 应急 处理 医学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处理.目 录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时诊断治疗与护理目 标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表现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掌握心肌坏死标记物演变熟悉治疗与护理要点冠心病冠心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因其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冠脉痉挛)常常合并存在,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泡沫泡沫细胞细胞脂质脂质条纹条纹中间阶中间阶段损伤段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纤维纤维斑块斑块复合病变破裂复合病变破裂 从十几岁开始从十几岁开始从从30岁开始岁开始从从40岁
2、开始岁开始主要为脂肪积聚主要为脂肪积聚平滑肌细平滑肌细胞和胶原胞和胶原增生增生栓塞栓塞 出血出血 内皮功能不全内皮功能不全Modified from Pepine, CJ, Am J Card, 1998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 具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正常正常脂肪条纹脂肪条纹纤维斑块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溃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裂隙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肌梗死 缺血性缺血性中风中风/ /TIATIA 严重的严重的下肢缺血下肢缺血临床无症状临床无症状心血管死亡心血管死亡年龄增长年龄增长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间歇性跛行间歇性
3、跛行不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ACSACS* *ACS,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 TIA,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肾病缺血性肾病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冠心病分型隐匿性冠心病: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心绞痛:胸骨后的压榨样疼痛,持续几分钟,硝酸甘油可缓解。心肌梗死:疼痛更重,可出现心慌、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缺血性心肌病:长期慢性缺血,引起心肌病变,心脏扩大。猝死:没有预兆的突然死亡。稳定型不稳定型不稳定型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急性 (ACS)陈旧性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粥样斑块不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主要指心
4、肌的缺血性坏死,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的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续的急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理1.1.引起急性狭窄或闭塞的原因有引起急性狭窄或闭塞的原因有:(1)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和血栓形成;(2)斑块内或其下出血;(3)冠脉持续痉挛。2.2.促成粥样斑块破裂的促成粥样斑块破裂的诱因诱因包括包括: 交感神经兴奋 、饱餐后,血脂和血粘稠度升高、重体力劳动、用力大便、休克、脱水、出血等。中层管腔管腔脂核脂核易损斑块稳定性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
5、斑块和脆弱的斑块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破裂出血破裂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ST段抬高不稳定性心绞痛 (UA)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纤维帽病理演变心肌病变心肌病变冠脉闭塞后:2030分钟少数坏死 12小时绝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 肌溶解肉芽形成Q波心肌梗死:常见心室破裂或室壁瘤形成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坏死组织在68 周形 成瘢痕愈合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 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 EF值 、SV 、CO 、Bp 、心律失常 心室重构心室重构
6、心壁变薄、心腔扩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泵衰竭泵衰竭 ( Killip分级 ) 级 无明显心衰 级 左心衰,肺部啰音50肺野 级 有急性肺水肿 级 有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注意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的范围、表现与梗死的范围、部位和侧支形成等密部位和侧支形成等密切相关切相关(一)先兆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非活动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此时应警惕,及时住院处理,可避免发生心肌梗死。(二)症状疼痛疼痛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
7、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心心肌肌梗梗死死症症状状(二)症状1.疼痛:疼痛: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发生的部位和性质类似于心绞痛,但多无明显诱因。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频死感。少数患者(多为糖尿病或老年患者)无疼痛或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理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易被误认为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或背部上方 易被误认为牙痛或骨关节痛;另有少数人在整个急性病程中无任何明显症 状,日后体检才发现曾患过心肌梗死。(二)症状2.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系由坏死物质吸收所致。发热一般于疼痛发生后2448
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二)症状3.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约1/3的患者在疼痛剧烈时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致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以下壁心肌梗死多见)。(二)症状4.心律失常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为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若室性期前收缩呈频发(5次/分)、成对、成串(连发3个)、多源性出现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为心室颤动的先
9、兆。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二)症状5.低血压和休克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时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但如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3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约2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主要是由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也与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或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严重者数小时内致死。(二)症状6.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
10、、休克好转阶段出现,系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收缩不协调所致,发生率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右心室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及时诊断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时诊断心肌损伤标记物显著增高(CK-MB、TnT/I ) 并且具有下述一项即可诊断1)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2)ST-T动态改变3)典型胸痛症状4)心脏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常有进行性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定范围、估计病情演变和预后都有帮助。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宽而深的Q波(病
11、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往往宽而深,两肢对称。急性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无病理性Q波;相应导联ST段压低0.1mV;对称性T波倒置。心电图动态性改变ST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段抬高心肌梗死者 超急性期:起病数小时内,高大T波或斜型抬高的ST段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弓背抬高,与治理T波相连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到2天内,病理性Q波亚急性期:数日到2周左右,ST段逐渐回到基线,T波平坦或倒置慢性期:数周至数月以后,ST段回到基线,“冠状T”形成(即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 心电图定位前间壁前间壁前壁前壁前侧壁前侧壁广泛前壁广泛前壁V1+V2+V3+V4+V5+V
12、6+注:“+”表示典型ST段上抬、Q波及T波变化的血清心肌标记物及其检的血清心肌标记物及其检测时间测时间项目项目 肌红蛋白肌红蛋白 心脏肌钙蛋白心脏肌钙蛋白 CK CK-MB CTnI CTnT 出现时间出现时间 1 2 2 4 2 4 6 3 4 ()100% 4 8 8 12 8 12 8 12敏感时间敏感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时间 4 8 10 24 10 24 24 10 24 ()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 0.5 1 5 10 5 14 3 4 2 4 ()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红蛋白出现最早,也十肌红蛋白出现最早,也十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强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强肌钙蛋白出现稍延迟,敏感性强,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