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化学真题(含答案).doc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中考 化学 答案 下载 _中考真题_中考专区_化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2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化学试卷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2.0 分)1.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棉线织布B.粮食酿酒C.楠木制舟D.沙里淘金2.常温下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 ? 范围如下,其中呈酸性的是?A.胃液?t.?1.?B.胆汁?t.1t.?C.血液?t.?t.?D.胰液?t.?.t?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 ? 题:金属钠在一定条件下制取单质钛的化学方程式为? ?ttt?tt? ?。将钛和钛合金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钠元素和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2 个
2、钠原子:?B.? 个氯离子:?C.? 中 ? 元素的化合价:?1?D.钠原子结构示意图:?.由金属钠制取单质钛的化学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下列有关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钛的原子序数为 22B.钛属于金属元素C.钛合金抗腐蚀性比铁好D.钛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t.?t?6.中国科学家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人工合成葡萄糖?6?1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由三种元素组成B.葡萄糖中含有水分子C.葡萄糖属于有机高分子D.葡萄糖中 ?、? 元素的质量比为 1:2t.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 6?的 ? 溶液。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A.取用 ?B.称量 ?
3、C.量取?2?D.溶解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B.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C.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用来炼铁D.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补钙剂?.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稀释浓?2?将水倒入浓?2?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鉴别 ? 和 ?固体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除去 ? 固体中少量的?加入 ?2固体,研磨?检验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烧杯,观察现象A.?B.?C.?D.?1t. ? 和 ?的溶解度?如表?和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t1t2t?t?tt
4、6t溶解度?1?.?2t.?1.6?.?6?.?.11t?2t.6?1.t?.t?t.t?t.t?2.6?.A.曲线甲代表 ? 的溶解度曲线B.?t?时 ?饱和溶液中 ?的质量分数为 6?.?C.?1的值在 2t?t 之间D.将?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11. 为探究一瓶久置的 ? 溶液样品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 12 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实验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有气泡放出。实验三: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12 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下列结
5、论正确的是?A.实验一说明 ? 溶液没有变质B.实验二说明 ? 溶液全部变质C.实验三中生成的沉淀为 ? ?2D.实验三说明 ? 溶液部分变质12. 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2 2?2? 2? ?2?B.理论上每生成 2? ?2,同时生成 ?2? ?2C.反应中生成 ?2和 ?2的分子个数比为 2:1D.反应、和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4.0 分)1?. 2t22 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化学功不可没。?1?冬奥会环保人员的服装面料是利用回收废弃的塑料瓶加工制成。?塑料属于 _?填字母?。
6、?.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合成材料?回收废弃塑料可缓解 _?填字母?。?.酸雨?.白色污染?.温室效应?2?冬奥会火炬“飞扬”首次采用液氢作燃料。关于氢气液化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_?填字母?。?.氢分子的体积变小?.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氢分子的数目变少?冬奥会上提供经过二氧化氯消毒处理的直饮水。?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_。?证明该直饮水是软水的实验方案为 _。?冬奥会为运动员提供的某运动饮料包装标签部分说明如图。其中能预防骨质疏松、佝偻病的阳离子是 _?填离子符号?。1?. 连云港海洋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1?海水晒盐。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蒸发池”中质量逐渐减少的物质是 _?
7、填化学式?。?实验室里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一般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这三种基本操作中都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是 _。?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 _?选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母液中含有 ?2,向母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该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2?海底探物。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的 ?2等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填字母?。?.可燃冰和干冰都属于混合物?.可燃冰与煤相比是较清洁燃料?.可燃冰和石油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 ?和?2? 进行催化重整制氢气,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
8、“乙?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三、探究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2.0 分)1. ?是化学实验中常见试剂。?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步骤 1: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塞好橡胶塞。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 ?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1。步骤 2:将铁钉浸入到 ?溶液中,塞好橡胶塞。观察实验现象,待反应有明显现象后,将盛有 ?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2。?用砂纸将铁钉打磨干净的作用是 _。?步骤 2 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是 _。 该变化可说明 ? 和 ? 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若?1 ?2
9、,可证明参加反应的 ? 和 ?的质量总和等于 _。?2?探究 ?溶液对?2?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若要证明 ?溶液对?2?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除需证明 ?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外,还需证明的是 _。?为探究 ?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向?2?2溶液中滴入 1t?的 ?溶液,待反应完全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2溶液,产生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物为 ?。上述实验步骤中若缺少“洗涤、干燥”,则通过沉淀物 ? 计算出溶液中 ?的质量 _t.1?。?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将 16.t?置于坩埚中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6t?
10、时,?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 和另一种氧化物 ?,? 的化学式为 _。?1ttt?时,? 开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2? 和?2。计算图中 ? 的值。?写出计算过程,否则不得分?用图? 1 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 ?2,并对 ?2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1?装置 ?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2?装置 ? 中饱和 ?溶液的作用是 _。?装置 ? 中试剂 ? 应该选用 _?填字母?。?.稀?2?.浓?2?.? 溶液?收集 ?2并验满。将集满 ?2的锥形瓶与盛有足量 ? 溶液的注射器和传感器密封连接,缓慢的将 ? 溶液注入到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图像。见图? 2。?检验装置 ? 中 ?2已经集
11、满的方法是 _。?随着反应的进行,锥形瓶中压强降低的原因是 _。?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的压强保持在 ?t? 说明 _。?取 2? 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 ? 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 ?2。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 ? 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查阅资料】材料一: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材料二: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材料三:?2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 ?2和 ?。?遇到溶有 ?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 ?2,?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 ?2和 ?。?石灰水中通入 ?2气体,溶
12、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_。?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_、_。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1.【答案】?【解析】解:?、棉线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楠木制舟的过程中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沙里淘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13、即可。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解析】解:?、胃液的 ? 范围为 t.?1.,小于 t,显酸性,故选项正确。B、胆汁的 ? 范围为 t.1t.?,大于 t,显碱性,故选项错误。C、血液的 ? 范围为 t.?t.?,大于 t,显碱性,故选项错误。D、胰液的 ? 范围为 t.?.t,大于 t,显碱性,故选项错误。故选:?。当溶液的 ? 等于 t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 小于 t 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 大于t 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
14、, 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35.【答案】D、C、D【解析】1.【分析】A 、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B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 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C 、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D 、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注意理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
15、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解答】解: ?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 个钠原子表示为: 2? ,故 A 错误;B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 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 个氯离子表示为 ?,故 B 错误;C 、 ?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1 价,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
16、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 ? 中 ? 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表示为 1? ,故 C 错误;D 、钠原子核内有 11 个质子,核外有 ? 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2 个电子、第二层上有 ? 个电子,第三层有 1 个电子,故 D 正确。故选: ? 。2.【分析】根据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的判定, 注意理解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解答】解: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根据金属钠在一定条件
17、下制取单质钛的化学方程式为 ? ?ttt?tt? ? ,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 ?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 ?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 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解: ?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2 ,故选项说法正确。B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
18、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钛,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 、将钛和钛合合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初,则钛合金抗腐蚀性比铁好,故选项说法正确。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t.?t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 ”,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 。6.【答案】?【解析】解:?、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葡萄糖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葡萄糖分子中不含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葡萄糖属于有机物,但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属有机小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葡萄糖中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