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教学设计及说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青海-教学设计及说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 教学 设计 余弦 下载 _其他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课例:两角和与差的余弦青海省西宁市第十中学 赵永利教材: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下)第四章三角函数第六节,共需3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P34-36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讲授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 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2、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 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三方面的目标要求。其中知识目标是近期目标,另两个目标是远期目标。)、教学重、难点:1、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2、两角和与差
3、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设计依据: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本节课中是两角和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问题自然、流畅地提出,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发思考,思考的表现形式是探索尝试,探索尝试是思维活
4、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我们每节课都应追求的目标。给学生的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本节课中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虽然以前曾经用过,但其证明对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采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增加直观性,减少讲授时间;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也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掩饰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加深印象。(多媒体系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色彩的强烈对比可以突出对比效果;动画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体现直观性原则。)三、学法指导:1、要求学生做
5、好正弦线、余弦线、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特别是用角的余弦和正弦表示终边上特殊点的坐标这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2、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体会公式的对称美。四、教学过程:教 学 程 序设 计 意 图 课题引入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它也是一种运算。在以前的运算中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那么:cos(+)=cos+cos是否也成立呢?如果成立为什么?如果不成立,它又等于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两
6、角和与差的余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角色。复习提问1、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的正弦线、余弦线。2、如果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点P的坐标能否用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怎样表示?3、写出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引入新课1、回答“cos(+)=cos+cos是否成立”这个问题之前,让学生先讨论“cos(450+300)=cos450+cos300是否成立?”。(学生可能通过计算器、量余弦线的长度、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和余弦函数的值域三种途径解决问题
7、)。得出cos(450+300)cos450 +cos300。进而得出cos(+)cos+cos这个结论。此时再次提出那么cos(+)又等于什么呢? 2、在解决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平面内两点间距离的求法”这一问题。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已经熟悉了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那么,平面内两点间距离与坐标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和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的关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可以用特殊值法证明猜想不成立,三种方法的出现,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随后的提问会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主观需要,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教 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