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1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1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血 血栓 止血 检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z第一节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z 正常止血机制,有赖于完整的血管壁,有效的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由先天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止血与凝血或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异常,遂引起临床出血症状或血栓形成与血栓性疾病。导致以上疾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五个方面:x1.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x2.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异常x3.凝血因子的数量与活性异常x4.血中抗凝物质的含量异常x5.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异常一、血管壁的作用z 血管在止血方面起重要作用,其管壁须完整,具有良好的收缩力和正常的通透性,反之均可导致自发性出血或外伤后出血不止。当微血管损伤后,通过交感神经的轴突反射立即发生
2、收缩,历时15-30秒,使局部血流减少血流速度减慢,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小板粘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聚集变性的血小板所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5-羟色胺),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以及血管紧张素又继而加强了血管收缩使血流更为缓慢,更有利于血小板的沉积与粘附。内皮损伤后暴露出的胶原纤维,所释放的组织因子分别启动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以加强止血作用。总之,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1)血管的收缩;(2)血小板的激活;(3)凝血系统的激活;(4)局部血粘度的增高。二、血小板的作用z 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有利血小板的粘附反应。z 血小板膜糖蛋白I b-IX(GP I b-I
3、X)经vWF介导迅速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组织,激活的血小板基膜上糖蛋白IIb/IIIa(GP IIb/IIIa)经纤维蛋白原(Fg)介导发生相互粘附(即聚集),此为血小板 第一相聚集,属可逆反应。z 已变性的血小板释放其内含的5-羟色胺和ADP等物质,前者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内原性ADP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称为第二相聚集,为不可逆反应,从而形成白色血栓。z 血小板释放的TXA2和5-HT等致血管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可使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为坚固,止血更为完善。三、凝血因子的作用z凝血过程也就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z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平时都处于无活性状态,只有
4、被活化后才具有凝血活性。z一般认为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期):z凝血酶原激活物(活性凝血活酶)形成阶段z凝血酶形成阶段z纤维蛋白形成阶段z凝血第一阶段也就是凝血活酶形成阶段,因其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而分为内原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一)内源性凝血途径z 起动于接触活化,从XII因子被活化为XIIa开始,当XII因子接触到一种带负电荷的表面,即被活化为XIIa,此过程称固相激活,很缓慢,但当少量的XIIa作用于前激肽释放酶使之转变为激肽释放酶时,后者却能迅速激活出大量的XIIa,这一反馈作用称为液相激活 ,它使得接触活化的效益大为增强。XIIa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 激活XI因子成XI
5、a ,XIa在Ca2+ 参与下作用于IX因子而成为IXa,后者在血小板磷脂表面与Ca2+和VIII因子一起形成复合物,它具有很强的蛋白水解酶活性,能使X因子转变为具有活性的Xa,当Xa与V因子、Ca2+结合并由后者连接于血小板磷脂表面时,便形成了又一个复合物,即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血浆凝血活酶)。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参与的因子多 ,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分钟,占全血凝固时间(412分钟)的75%,因此当参与第一阶段的各种凝血因子特别是VIII、IX、XI、因子的含量明显减低如各型血友病时,凝血时间延长。内源性途径负电荷XIIa前急肽释放酶急肽释放酶XIXIaCa 2+ VIIIIXaPF3IX
6、XXaVCa 2+磷脂(PF3/III)III+VIICa 2+ Ca 2+ VIIIII外源性途径(凝血活酶)XII凝血活酶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肽可溶性纤维蛋白坚固的纤维蛋白Ca 2+Ca 2+XIIIXIIIaz 凝血第二阶段即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第二阶段即凝血酶形成阶段。z凝血酶原是一种单链糖蛋白,无凝血活性,当它与第一阶段所形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磷脂表面结合受到水解成为凝血酶时,即有凝血活性,一旦有少量凝血酶形成,通过其正反馈作用增强因子x等的活性而加速血液凝固的过程。z z凝血第三阶段即纤维蛋白形成阶段凝血第三阶段即纤维蛋白形成阶段z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式为(A)(B)
7、2z在凝血酶作用下,其多肽链末端的精氨酸甘氨酸键被切断分解掉带负电荷的纤维蛋白肽A、肽B后转变为纤维蛋白的单体,即() 2,许多纤维蛋白单体之间互相聚合而成为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聚合体,称为可溶性或不稳定性纤维蛋白聚合体,在因子XIII作用下,一个纤维蛋白单体的赖氨酸残基与另一个单体的谷氨酰胺通过转肽作用而释放出氨,构成共价键,使纤维蛋白交叉联结成网,然后成为稳定的聚合体,不为尿素所溶解。它网罗各种血细胞而成为红色凝血块,至此凝血过程全部完成。(二)外源性凝血途径z本途径由组织损伤后释放的组织因子(凝血III因子,组织凝血活素)起动,因子属脂蛋白,含有大量磷脂,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组织中,而以脑、肺
8、和胎盘中含量最多。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后,与因子VII、 Ca2+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作用于因子X使之水解成Xa,Xa形成后,由将其与Va因子结合于磷脂(主要是组织因子的磷脂)表面上而成为又一复合物即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组织凝血活酶),外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反应迅速,需时不到10秒钟。四、抗凝系统的作用z(一)细胞抗凝作用 z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对进入血流的促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抗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z(二)体液抗凝作用 z 肝和内皮细胞合成的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IXa
9、、Xa、XIa、XIIa等丝氨酸蛋白酶,这种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作用的50%67%。肝合成的肝素辅因子II(heparin cofactor II,HC-II)主要灭活凝血酶,其次灭活FXa。蛋白C和蛋白S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在凝血酶和内皮细胞合成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的作用下,PCAPC, APC在PS协同下,灭活Fva、FVIIIa和激活纤溶系统。新发现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由内皮细胞和肝合成,具有抑制VIIa 、 Xa的作用。其他抗凝蛋白(2-巨球蛋白、 1抗胰蛋白酶)作用较弱
10、。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z体内或体外的凝血块可以被溶解,纤溶系统来完成。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肾小球和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内源性凝血系统的XIIa和凝血酶都能使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转变成纤溶酶(plasmin,PL)。 t-Pa和 u-PA都可被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所灭活;由肝合成的抗纤溶酶与纤溶酶形成复合物,从而灭活PL。zPL是活性很强的丝氨酸蛋白酶。它作用于纤维蛋白原(Fg)使降解成X、Y、D、E、B1-42碎片
11、和其附属物A、B、C、H;它水解未经XIIIa交联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使SFM产生X、Y、D、E, B15-42和其附属物A、B、C、H;它还可水解纤维蛋白,使其产生碎片X、Y、D、E,以及D-二聚体和其他复合物。此外,PL还可水解凝血因子如IX、X、XI、XII、XIII等。碎片X(X)、Y(Y)、D、E(E)具有较强的抗腺细胞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致使血液呈低凝状态。第二节 血管壁检测z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z 原理: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其自身的结构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以及神经体液因素密切相关。当上述某一因素缺陷或毛细血管壁受到理化因素、微生物毒素等侵害,即可破坏其完整性,使其脆性和通
12、透性增高,容易出血。在对静脉血流施加一定阻力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时,新出血点常显著增加,借以了解毛细血管和血小板等因素的异常变化。z 参考值: 成年男性 新出血点5 女性和小儿10z 临床意义:新出血点数目超过参考值上限即为CFT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可见于:(1)毛细血管壁异常 (2)血小板数量减少 (3)血小板功能减低(二)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测定z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伤后开始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z 原理:BT长短主要与毛细血管的完整性,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以及血浆中VIII/vWF等凝血因子的含量有关,上述任何因素的缺乏都可引起延长。 z 参考值
13、 Duke法1-3分钟 Ivy法0.5-6分钟z (Ivy法:血压计袖带加压5.3KPa(40mmHg)前臂屈侧长深各2mm,每隔30吸血一次)z (VIII/vWF减少或缺乏使血小板粘附胶原的能力减弱)z临床意义:延长见于 z (1)血小板显著减少(400109 /L ) 见于:A .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一过性增多)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早期)等骨髓增生性疾病(持续) C .脾切除术后。(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z参考值:MPV为711;PDW为15%17%z临床意义:z1.血小板平均容积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见于:(1)血
14、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2)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减低见于:(1)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2)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3) 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z2.血小板分布宽度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PDW减小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三、血小板粘附试验(platelet adhesion test,PAdT)z 正常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和带负电荷异物表面的能力。z 原理:使一定量的静脉血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如玻璃珠)接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