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课件+学案(定稿).zip
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学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学案班级班级 姓名 姓名 学号 学号 一、当堂训练请写出鲁智深、武松、林冲三位人物涉及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鲁智深: 武 松: 林 冲: 二.课后巩固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4.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等第等第 日期日期 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班级:九( ) 主备人: 课时数: 1 班级:九( ) 主备人: 课时数: 1 课型:新授 复备人: 日 期:课型:新授 复备人: 日 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2.学习举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及作用。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二、交流预习,简介作者二、交流预习,简介作者1.作者简介。2.背景链接。3.字词梳理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四、细读课文,探究感悟四、细读课文,探究感悟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五、总结艺术特色五、总结艺术特色1.论证严谨,层层递进。2.多种论证方法,说理有力。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巩固练习”。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情景导入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1)作者简介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2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1 1)字音)字音顾颉刚 ( ) 程颐( ) 腐草为萤( ) 塾师 ( ) 停滞( ) jijiyyyngyngshsh zhzh2.生字难词【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启迪】 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2 2)词义)词义整体感知1 1朗读指导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2 2引用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精读感知3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4 4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5.5.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6 6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7 7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深层探究1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2.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3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4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总结课文
收藏
编号:308529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7-05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学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学案班级班级 姓名 姓名 学号 学号 一、当堂训练请写出鲁智深、武松、林冲三位人物涉及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鲁智深: 武 松: 林 冲: 二.课后巩固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1.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2.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4.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等第等第 日期日期 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班级:九( ) 主备人: 课时数: 1 班级:九( ) 主备人: 课时数: 1 课型:新授 复备人: 日 期:课型:新授 复备人: 日 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2.学习举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及作用。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二、交流预习,简介作者二、交流预习,简介作者1.作者简介。2.背景链接。3.字词梳理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四、细读课文,探究感悟四、细读课文,探究感悟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五、总结艺术特色五、总结艺术特色1.论证严谨,层层递进。2.多种论证方法,说理有力。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巩固练习”。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情景导入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1)作者简介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2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1 1)字音)字音顾颉刚 ( ) 程颐( ) 腐草为萤( ) 塾师 ( ) 停滞( ) jijiyyyngyngshsh zhzh2.生字难词【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启迪】 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2 2)词义)词义整体感知1 1朗读指导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2 2引用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精读感知3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4 4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5.5.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6 6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7 7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深层探究1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2.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3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4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总结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课件+学案(定稿).zip》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怀疑与学问
初三
部编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怀疑
学问
教案
课件
定稿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