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消化系统-消化与吸收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082751
  • 上传时间:2022-07-05
  • 格式:PPT
  • 页数:92
  • 大小:3.8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消化系统-消化与吸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消化系统 消化 吸收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六章第六章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 消化消化(digestion):食物分解为可吸收食物分解为可吸收( (小分子小分子) )成分的过程成分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吸收(absorption):可吸收可吸收( (小分子小分子) )成分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成分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 电兴奋性低及收缩缓慢;伸展性大;紧张性;自动节律性(缓慢且不稳定);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牵张、温度、化学刺激敏感; 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 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 慢波电位慢波电位,即基本电节律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快波)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动作电位平

    2、滑肌静息电位的特点平滑肌静息电位的特点 值较骨骼肌小,为-50-60mv; 电位很不稳定,波动较大,能够不断发生自动去极; 静息电位主要由K+平衡电位形成,但Na+、Cl-、Ca2+等参与静息电位的产生;返回返回慢波电位慢波电位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n 慢波并不引起肌肉的收缩,但可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又称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wave,BER) 在人类,胃的慢波频率为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 其发生可能是肌源性,切断支配胃肠道神经,慢波电位仍存在,但

    3、神经和激素可影响慢波的产生 其产生机制可能与 Na+-K+泵活动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返回返回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当去极化慢波超过阈电位时就可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时程很短,约10-20ms,故又称快波) 平滑肌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区别:平滑肌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区别: 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去极主要与Ca2+内流有关(慢通道:Ca2+ - Na +通道) 复极是K+的外流,但K+的外向电流与Ca2+的内向电流 几乎相同,因此,锋电位幅度低,大小不等。n在慢波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由动作电位再触发平滑肌收缩。返回返回消化的神经调节消化的神经调节 外来神经系统 (extrinsic nervo

    4、us system)支配消化道的神经 内在神经系统 (intrinsic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交感及副交感传入交感及副交感传出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消化道壁内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局部传入l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作用中枢中枢l下丘脑:较高级中枢l外侧区-摄食中枢l腹内侧核-饱中枢l大脑边缘系统l延髓通过两条途径调节消化道功能直接作用(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间接作用(通过体液途径即激素或神经内分泌途径) 如: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兴奋作用 脑啡肽:抑制作用 内在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

    5、(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数目:108个个Dogiel按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分:按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分:型细胞(运动性神经元)型细胞(运动性神经元) 型细胞(感觉性神经元)型细胞(感觉性神经元) 型细胞(联络性神经元)型细胞(联络性神经元) 黏膜下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又称麦氏丛:又称麦氏丛 运动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ACh)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主要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局部血流量 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又称欧氏丛:又称欧氏丛 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平滑肌,调节

    6、肠运动 兴奋性神经元:释放Ach和P物质(substance P) 抑制性神经元:释放VIP和NOl外来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指内脏大、小神经及腹下神经l脊髓胸腰段侧角 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或腹下神经节 节后纤维l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l兴奋时抑制胃肠运动,减少腺体分泌(但对壶腹括约肌、回盲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起兴奋作用,并可引起唾液腺的少量分泌)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盆神经l大多数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胆碱能) 兴奋时胃肠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l小部分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可能为肽类物质 (肽能)如:VIP、生长抑素、脑啡肽、P物质等 可能与平滑肌、血管等的舒

    7、张活动有关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腺: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胃腺、小肠腺等 分泌量:分泌量:68L/ 日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改变PH值(适应消化酶分解作用的需要) 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可水解复杂食物成分 黏液、抗体、大量液体(保护作用)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胃肠内分泌细胞 开放型细胞 闭合型细胞微绒毛微绒毛颗粒内质网颗粒内质网线粒体线粒体桥粒桥粒桥粒桥粒分泌颗粒分泌颗粒胃窦粘膜内的胃窦粘膜内的G细胞(细胞(开放型开放型细胞)细胞)胃肠激素

    8、的分泌方式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l内分泌内分泌(endocrine) 胃泌素、胆囊收缩素、抑胃素、胰泌素等l旁分泌旁分泌(paracrine) D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以旁分泌对邻近的胃泌素细胞或胰岛B细胞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l神经分泌神经分泌(neurocrine) 血管活性肠肽(VIP)、蛙皮素等l自分泌自分泌 (autocrine)l腔分泌腔分泌(exocrine) 胃泌素、胰多肽主要胃肠激素分泌细胞的名称及分布部位主要胃肠激素分泌细胞的名称及分布部位 胃肠激素 细胞名称 分布部位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A 细胞 胰岛 胰岛素胰岛素 B 细胞 胰岛 生长抑素 D 细胞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

    9、泌素胃泌素 G 细胞 胃窦、十二指肠 胆囊收缩素 细胞 小肠上部 抑胃肽抑胃肽 K 细胞 小肠上部 胃动素 Mo细胞 小肠 神经降压素 N 细胞 回肠 胰多肽 PP细胞 胰岛 胰腺外分泌部 胃 小肠 大肠 胰泌素胰泌素 S 细胞 小肠上部胃肠激素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一种激素有多种胃肠道效应,而一种胃肠道功能又受多种激素的影响 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胃泌素 调节其它激素的分泌调节其它激素的分泌 抑胃肽有很强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脑-肠肽 (brain-gut peptide)口腔内的消化口腔内的消化

    10、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咀嚼(mastication)吞咽 (swallowing)腮腺颌下腺舌下腺颊腺唾液(唾液(saliva)唾唾 液液 (saliva) 分泌量分泌量:0.8-1.5L/d。:无色无味,近中性(pH6.0-7.0),低渗液体,比重:1.002-1.012,:水(99%) 有机物 粘蛋白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唾液淀粉酶 溶菌酶 无机物 K+、HCO3-、Na+、Cl- 一些气体分子: 唾液的渗透压(为低渗: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对为低渗: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对NaNa+ +、ClCl- -的重吸收的重吸收):随分泌率的升高而升高,在最大分泌率

    11、时,渗透压可接近血浆 唾液的电解质:当分泌率高时,Na+和Cl-升高,K+降低,分泌率低时出现相反现象 K+是由唾液腺细胞主动分泌的,故K+总高于血浆 湿润口腔; 溶解食物; 清洁保护; 消化作用; 中和胃酸; 排泄功能;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神经反射性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食物对口腔黏膜的机械、化学、温度刺激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食物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语言文字等刺激传人神经传人神经:、对脑神经 基本中枢基本中枢:延髓(泌涎上核、泌涎下核)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其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腺体的M受体结合,可被阿托品阿托品阻断)唾

    12、唾液液分分泌泌的的神神经经调调节节M受体受体望梅止渴腮腺腮腺颌下腺、颌下腺、舌下腺舌下腺阿托品阿托品()受体受体咀嚼与吞咽l咀嚼(咀嚼(mastication)l吞咽吞咽(swallowing 或或deglutition)l分三期:口腔期 咽期 食管期 蠕动l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LESLES):受神经与体液因素调节 LES张力减弱 造成胃液返流,损伤食管粘膜 LES张力增加 引起吞咽困难l吞咽反射:吞咽反射: 传入神经:软腭(、)、咽后壁()、会咽和食管() 吞咽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在、迷走神经中第一期:第一期: 由口腔到咽;由口腔到咽;第二期:第二期: 由咽到食管上端;由咽到食管上

    13、端;第三期:第三期: 由食管下行至胃;由食管下行至胃;兴奋性兴奋性迷走神迷走神经纤维经纤维抑制性抑制性迷走神迷走神经纤维经纤维VIPNOAchLES舒张舒张LES收缩收缩神经神经因素因素体液体液因素因素食物食物入胃入胃胃泌素胃泌素胃动素胃动素 返回返回胃的功能胃的功能贮存食物 1-2L消化食物胃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液的化学性消化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胃液的分泌l胃粘膜的分泌细胞胃粘膜的分泌细胞l外分泌细胞外分泌细胞 外分泌腺外分泌腺:贲门腺:贲门腺:主要由粘液细胞组成 分泌碱性粘液分泌碱性粘液 泌酸腺泌酸腺:由壁细胞、主细胞、粘液颈细胞组成 盐酸和内因子盐酸和内因子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14、 粘液粘液 幽门腺:幽门腺:主要分泌粘液,也分泌少量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主要分泌粘液,也分泌少量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 (gastrin) 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n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ACTH样物质n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D细胞与G细胞比例1:3n肠嗜铬样细胞(ECL):合成和释放组胺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分泌量:分泌量:12.5L/dl性质性质:无色,酸性(PH 0.91.5)l成分成分:水 无机盐(盐酸、 HCO3- 、 Na+、 K+等)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 子等)胃液电解质浓度与分泌率的关系胃液电解质浓度与分泌率的关系壁壁细细胞胞结结构构模模式式分泌状

    15、态静息状态盐盐 酸酸游离酸结合酸总酸度空腹 0-5mmol/h进食 20-25mmol/h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分解;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小肠液和胆汁的分泌;有助于Fe2+、Ca2+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胃蛋白酶蛋白质月示、胨 pH 2-3.5HCl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胃的粘液(胃的粘液(mucus)形成凝胶保护层形成凝胶保护层 (500um)形成一个形成一个pH梯度梯度与与HCO3- 共筑屏障共筑屏障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由表

    16、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等共同分泌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 粘液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粘液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泌的HCO3- 结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道形成一道抵抗胃酸侵蚀的屏障抵抗胃酸侵蚀的屏障胃粘膜屏障胃粘膜屏障 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细胞间的紧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具有防止密连接构成的,具有防止H+由胃腔扩散入由胃腔扩散入黏膜内和黏膜内和Na+从黏膜内向胃腔扩散的特性从黏膜内向胃腔扩散的特性。内因子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性性 质:质: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5000060000之间

    17、。 构构 成:成:有两个活性部位。 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 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与回肠粘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2. 内源性物质调节胃酸分泌内源性物质调节胃酸分泌1)促进胃酸分泌的物质促进胃酸分泌的物质acetylcholinehistaminegastrin2) 抑制胃酸分泌的物质抑制胃酸分泌的物质somatostatinsecretinprostagladin壁细胞膜壁细胞膜(IP3)(IP3)(cAMP)M受体H受体消化期胃液分泌

    18、的调节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1)头期)头期壁细胞迷走神经G细胞2)胃期)胃期胃底、体扩张迷走-迷走反射胃幽门部扩张G 细胞食物的化学成分G 细胞3)肠期)肠期食物十二指肠G细胞小肠粘膜肠泌酸素消化期胃液的分泌调节消化期胃液的分泌调节1 1、头期、头期( (假饲实验假饲实验):): 食物等 口腔和咽部的机械、化学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特点:胃液分泌的量和酸度很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特点:胃液分泌的量和酸度很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2 2、胃期:、胃期: 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腺分泌;扩张刺激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G细胞释放胃

    19、泌素;食物成分化学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 特点:胃液酸度很高,但消化能力比头期小。特点:胃液酸度很高,但消化能力比头期小。3 3、肠期:、肠期:主要通过体液调节。 特点:胃液分泌量少,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较长。特点:胃液分泌量少,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较长。胃腺 分泌胃液G细胞 胃泌素 胃腺 分泌胃液迷走神经被阿托品阻断被阿托品阻断不被阿托品阻断不被阿托品阻断食物十二指肠G细胞小肠粘膜肠泌酸素胃液酸度、量、胃蛋白酶原:头期头期胃期胃期肠期肠期返回返回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1)盐酸)盐酸胃pH1.2-1.5HCl G细胞- 胃泌素 D细胞-生长抑素肠pH2.5 HCl S 细胞

    20、胰泌素G 细胞-胃泌素球部-球抑胃素2)脂肪)脂肪 肠抑胃素3)高张溶液)高张溶液兴奋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肠抑胃素小肠粘膜释放激素胰泌素、生长抑素等胃胃 的的 运运 动动胃底、胃体前部胃底、胃体前部运动较弱,主要功能是容纳贮存食物,调节胃内压及促进液体排空胃体远端、胃窦胃体远端、胃窦运动明显,主要功能是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和,加快固体食物的排空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胃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l 消化期的胃运动消化期的胃运动l胃运动的主要形式胃运动的主要形式l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在于容纳食物,胃内压变化不大,防止食物过早排空,有利于胃内消化;(适

    21、应性舒张)(适应性舒张) 是通过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实现的。l 蠕动蠕动(peristalsis) 胃的主要运动形式,受胃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所控制,起源于胃大弯上部 (幽门泵)幽门泵)l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下页下页加强加强迷走神经冲动、胃泌素、胃动素抑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胰泌素、抑胃素 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排空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动力动力:近端胃紧张性收缩及远断胃收缩 阻力阻力:幽门及十二指肠的收缩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 胃、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及幽门阻力 食糜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稀的稠的; 流体固体; 颗粒小颗粒大; 等渗 非等渗糖类

    22、蛋白质脂肪胃排空的控制胃排空的控制 排空是间断的排空是间断的n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胃内食物量:胃内食物量:胃内容物的机械刺激,通过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迷走反射,加强胃的运动。 胃泌素:胃泌素:引起胃酸分泌,同时可提高幽门泵的活动,但使幽门舒张。n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肠肠-胃反射:胃反射:12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受刺激后,反射性抑制胃运动;此反射对酸的刺激特别敏感 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肠抑胃素,例如胰泌素、抑胃肽等抑制胃的运动。非消化期的胃运动非消化期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间歇性强力收缩并伴较长的静息期为特

    23、征的间歇性强力收缩并伴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周期性运动运动相,相,记录到慢波电位,不出现胃肠收缩,持续时间约4560分钟;相,相,出现不规律的峰电位,胃肠开始有散发的蠕动,持续时间为3045分钟;相,相,每个慢波电位上均叠加有成簇的峰电位,胃肠出现规则的高振幅收缩,持续时间为510分钟;相,相,是从相转至下一个周期相之间的短暂过渡期,持续时间约5分钟;呕呕 吐吐 呕吐为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呕吐时胃呕吐为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呕吐时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强烈收缩。呕吐中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强烈收缩。呕吐中枢位于枢位于延髓延髓。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

    24、:刺激消化道一定部位及泌尿生殖器的感受器;刺激消化道一定部位及泌尿生殖器的感受器;视觉及视觉及前庭器官的刺激;前庭器官的刺激;颅内压的增高、脑肿瘤、颅脑损伤和脑膜炎;颅内压的增高、脑肿瘤、颅脑损伤和脑膜炎;药物的作用等;药物的作用等;第四节第四节 小小 肠肠 内内 消消 化化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 小肠液 机械性消化小肠运动胰腺胰腺内分泌部外分泌部腺泡细胞-HCO3- Cl- 导管细胞-消化酶A细胞-胰高血糖素B细胞-胰岛素胰液无色、无臭碱性(pH7.8-8.4)等渗1-2L/日胰液的分泌(pancreas)胃液胃液无机物中阳离子:Na+、K+,浓度较恒定(与血浆浓度相近) 阴离子:HCO3-

    25、、Cl-,浓度随分泌率的变化而变化 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淀粉 麦芽糖+葡萄糖胰淀粉酶pH 6.7-7.0脂肪(甘油三酯) 油+甘油一酯+脂肪酸 胰脂肪酶+辅脂酶pH7.8-8.5胰蛋白酶原 酯蛋白酶肠致活酶,盐酸,组织液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蛋白质多肽羧基肽酶氨基酸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时相胰液分泌的时相头期(神经期)头期(神经期)迷走神经 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 作用于胃窦释放胃泌素,引起胰液的分泌l胰液分泌的特点:胰液分泌的特点:水和碳酸氢盐少,酶含量丰富胃期胃期食物扩张胃体和胃底通过迷走-迷走反射胃胰反射作用胰腺蛋白质的

    26、消化产物刺激胃泌素释放引起胰酶分泌增多胃酸可影响碳酸氢盐的分泌肠期肠期l刺激物:肠腔内的食糜l调节分泌的激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调节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对胰液分泌的调节 胰泌素(胰泌素(secretinsecretin) 刺激因素:刺激因素:盐酸最强,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及脂肪酸,糖类几乎没有作用 作用机制及特点:作用机制及特点: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酶含量低 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CCKCCK) 刺激因素刺激因素: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 糖类没有作用; 作用:作用:促进胰腺分泌消化酶; 促进胆囊平滑肌收 缩;对胰腺组织有营

    27、养作用。IP3cAMP胰液分泌的抑制和反馈调节胰液分泌的抑制和反馈调节抑制因素抑制因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生长抑素负反馈性调节负反馈性调节 正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为什么胰酶不自我消化自己为什么胰酶不自我消化自己? 空腹时,胰液不分泌 以酶原的形式分泌 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 胰酶的负反馈调节 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生长抑素等的抑制作用胆汁胆汁(bile) 肝细胞持续分泌,间 断排放 胆囊胆汁(非消化期):深色,弱酸性,pH6.8。 肝胆汁(消化期):金黄色,pH7.2-7.7。胆盐:胆盐: 胆汁酸+甘氨酸/ 牛黄酸胆汁酸:胆汁酸:由胆固醇合成的胆酸和鹅脱氧胆酸胆汁成分胆汁成分无机成分:H2O, Na+,

    28、 K+, Ca2+, Cl-, HCO3-有机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等没有酶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 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 是分泌量最多的一种消化液 (13L/天) 有多种无机离子,与血浆几乎一样 有机物有粘蛋白、IgA及多种酶等 作用 保护作用 消化作用 稀释作用 小肠的运动 非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移行性运动复合波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 motor complex, MMC)四个时相:相 静止期(小肠无明显的肌肉收缩) 相 间断性收缩 相 强有力的节律性收缩 相 为相 与下一周期之间的短暂过渡期 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紧张

    29、性收缩分节运动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contraction)蠕动(peristalsis) 蠕动冲(peristaltic rush)小肠运动的调节 自身调节 小肠的基本电节律控制小肠运动的节律 肠神经系统的调节 肠肌间神经丛 胆碱能兴奋性神经元 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抑制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递质如:NO、生长抑素 外来神经的调节 迷走神经 兴奋时加强小肠收缩 交感神经 抑制小肠收缩 体液因素的调节 胃泌素、5-HT、CCK和胃动素能加强小肠运动 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抑胃肽等抑制小肠运动 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吸收

    30、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K 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 大肠的运动的形式:大肠的运动的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运动 蠕动 集团蠕动 排便反射排便反射固有反射(intrinsic reflex)副交感排便反射第六节第六节 吸收吸收 (Absorption)小肠吸收的小肠吸收的形态学基础形态学基础吸收的途径和方式吸收的途径和方式 吸收的途径:吸收的途径:跨细胞途径 旁细胞途径 吸收的方式:吸收的方式: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出胞、入胞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分水分:大部分在小肠吸收,是以渗透和滤过的被动形式吸收的Na+:黏膜面以被动扩散方式,底-侧膜以钠泵主动转运Fe2+:是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胃酸和VitC促进Fe2+吸收糖的吸收糖的吸收 糖类只有单糖才能被吸收,单糖几乎全在小肠吸收,通过钠依赖性转运蛋白体转运。己糖吸收比戊糖快蛋白质的蛋白质的吸收吸收 脂肪消化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及甘油形式吸收。长链脂肪酸、甘油酯是脂溶性的,要与胆盐结合后被吸收;而中、短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可直接扩散入血。膳食中脂肪的吸收以先入淋巴而后汇入血液脂肪的脂肪的吸收吸收下 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消化系统-消化与吸收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08275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