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岳阳楼记》导学案(定稿).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3080115
  • 上传时间:2022-07-04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6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岳阳楼记》导学案(定稿).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岳阳楼记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初三 岳阳楼 导学案 定稿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 岳阳楼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能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指导: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读出感情和气势。2.了解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的写作手法和崇高的思想境界。4.提出不懂的地

    2、方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骈句和散句。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秦。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2.关于“记”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

    3、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二、预习任务1.弄清岳阳楼、作者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岳阳楼。岳阳楼为湖南省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 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因实行政治改革遭排斥,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也是自勉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

    4、世称 “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熟读课文,注意体会情感和文言句子的节奏。3.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参照注释读课文,看看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第一,“前人之述备矣”,因为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

    5、物,而在于借景抒情。三、预习检测1.根据相关的诗句,填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序号。 A.黄鹤楼 B.鹳雀楼 C.滕王阁 D.岳阳楼(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微/斯人,吾/谁与归?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6、1)百废俱兴 兴起 (2)增其旧制 扩大 规模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5)薄暮冥冥 迫近 (6)沙鸥翔集 停息 (7)长烟一空 全 (8)吾谁与归 归依4.句子翻译。(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太阳和群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处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7、5.理解填空。(1)本文选自 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朝代)政治 家、文学 家。“岳阳楼”地处现今的湖南省岳阳市。(2)本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看到 阴、晴不同的景色而产生悲、喜的思想感情,进而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3)文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原文填空)(4)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气象万千;

    8、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心旷神怡 。【课中导读】 一、疏通文意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PPT)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开头两句,点明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接下来概述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增加其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后文作伏笔。最后说明写作缘由。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

    9、受。(全文的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一句,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的对象。第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愿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衔”“吞”用拟人手法,极写洞庭湖的气势。第三句,结束全景描绘,转入抒情。第四句,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下文作伏笔。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次: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

    10、悲”伏笔。第一句,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淫雨,写阴风、写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群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情景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渲染气氛。 第二句,写迁客骚人风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次: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用“至若”引出一幅晴明的画面,第一句,写白天所见。第二句,写夜晚所见,与第三段所写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派春光,色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气氛。第三句,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11、。(这是全文的核心)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这一段先用一声长叹之后,再用一个设问句转入议论。“异”是关键字,说明作者不赞同上述两种人的表现。 接下来,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那么,“古仁人”何时才快乐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原的志向。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三、知识归纳1.通假字。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2.词类活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2、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3.古今异义。气象 古义:景象。例: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微 古义:没有。例:微斯人。 今义:细小。4.一词多义。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13、5.特殊句式。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四、精读研讨(一)第一段理解1.滕子京是因何故来到巴陵郡的?明确:“谪守”( “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2.滕子京在巴陵郡政绩如何?请举例来说。明确:政绩为“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其中政绩之一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3.作者作记缘由是什么?明确:(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4.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14、说明了什么?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第一段:交代作记的背景及缘由(记叙)(二)第二段理解1.岳阳楼的“大观”体现在哪里?明确:“衔(xi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ng)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为什么”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明确:“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地理位置优异、交通方便)3.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明确: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4.领起下

    15、文第3、4段的是哪句?明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问题探究:1.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气势非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晴变化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3.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然则”一词有何作用?明

    16、确: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然则”一词,由写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过渡)第二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描写)(三)第三段理解1.这段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明确:写的是阴天阴森恐怖的景色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迁客骚人悲伤的情感。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找出本段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

    17、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第三段: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描写)问题探究:1.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2.面对此景,“迁客骚人”生出怎样的情感?3.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 (四)第四段理解1.这段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明确:写的是晴天清丽明朗的景色。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迁客骚人喜洋洋的情感。3.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明确: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找出本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

    18、其妙处。明确:“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组对偶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有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第四段: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景明己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做铺垫(描写)问题探究:1.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2.面对此景

    19、,“迁客骚人”生出怎样的情感?3.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五)第五段理解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明确:迁客骚人:心情易受自然风物影响,“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文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5.“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20、。6.最后一句“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7.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明确:一方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另一方面是对朋友的劝勉与安慰,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8.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进亦忧,退

    21、亦忧”:这两组对偶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第五段:写作者的胸襟、抱负,与友人共勉。(议论)问题探究:1.表明古仁人(作者)豁达胸襟的是哪句?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是哪句?明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

    22、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五、写法探究1.对比的手法。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和“古仁人之心”的内涵;阴天景色和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和迁客骚人的喜。2.精当的表达。文章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以叙事作引子,写景引出抒情,抒情诱发议论,环环相扣,有力地揭示了主题。3.立意的深远。作者不写岳阳楼历史和重修经过,也不泛泛铺陈周围湖光山色,而是抓住不同的人对景物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4.意境的美妙。不同角度的洞庭湖雨湖、晴湖、月湖;不同知觉的洞庭湖形、声、光、色。5.语言的优美。骈散结合的句式。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

    23、、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首段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用骈句,起、结句又为散句,洞庭湖上一阴一晴多为骈句,结句又为散句,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后导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2.从空间、时间上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览

    24、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5.文中说“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文中具体描写了哪几方面所览之景物?“览物之情”又有着怎样的“异”? 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哀景“若夫.虎啸猿啼” 览物之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哀情)。欢景“至若.此乐何极!” 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欢情)6.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发生变化;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8.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文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岳阳楼记》导学案(定稿).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080115.html
    副主任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