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202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PPT课件(带内容)PPT课件(带内容).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深入学习202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PPT课件(带内容)PPT课件(带内容).pptx》由用户(llllll01)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深入 学习 2022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保护 规划 PPT 课件 内容
- 资源描述:
-
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文学习 汇报:XXX时间:XX月XX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9 省区,全长 5464 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部,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与渤海,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沿黄河地区生态环境质
2、量不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且潜在风险高,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缺口,各省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尚未建立,沿黄河人民追求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的美好愿望一直难以实现。做好黄河保护工作,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沿黄河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 9 省区,多次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提出明确要求
3、,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9 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 130 万平方公里。本规划
4、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N+X”要求的专项规划,是指导黄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 2030 年,中期展望至 2035 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基础和形势基础和形势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绿色发展推进三水统筹,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01020304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05加强管控修复,防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系统保护修复强化源头管控,有效防范重大环境风险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06070809健全工作机制,推进规划实施100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5、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沿黄河各省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2020 年,流域类断面比例较 2015 年提高 28.1 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降低 16.7 个百分点,国控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大幅降低。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 年,流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到 38 微克/立方米,较 2015 年降幅 25.5%;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到 69 微克/立方米,降幅 26.6%;优良天数比率提高 3.1 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率降
6、低 1.6 个百分点。土壤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范围并开展整治,推动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累计完成近 2800 块地块土壤环境调查,对 150 多块地块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2020 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 26.27 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最严重时减少约一半,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 40 多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流量逐步得到有效保障,黄河干流实现连续 22 年不断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7、体系初步建立,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6 处,划定羌塘三江源区、祁连山区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积极实施三江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工程,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发现并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破坏问题。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秦岭地区大熊猫和朱鹮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黄河口水生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有序推进,流域生物多样性水平明显提升。01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既有先天不
8、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黄河流域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资源开发、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上中游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和牧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特征明显,新旧动能转换缓慢,转型升级步伐滞后,煤化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两高一资”企业沿黄河干支流集中分布,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下游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传统产业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少,缺乏较强竞争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黄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 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 80%,远超 40%的生态警戒线。流域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 66.9%,生态环境补水占比仅为 7.7
9、%。部分支流生态流量不足,13 条主要一级支流中有 7条出现过断流,生态环境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易退化,整体性、系统性生态问题突出,恢复难度大且过程缓慢。流域四分之三以上区域属于中度以上脆弱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黄河上游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高原冰川、草原植被、湿地生态极易遭受破坏,修复和恢复难度大。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最高。黄河流域空气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2020 年,流域 PM2.5 浓度比全国平均值高 15.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比全国平均值低
10、7.4 个百分点;汾渭平原污染严重,PM 浓度为 48 微克/立方米,PM 浓度为 83 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为 3.1%。流域水质总体劣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游的汾河、三川河、黄甫川等主要支流缺少生态基流,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严重。个别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部分地区、部分工业园区及重污染企业周边耕地、有色金属矿区及重点行业企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问题突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煤化工行业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 80%,干支流沿河 1公里范围内有较多风险源,企业治污设施、环境监管及沿河污染预警应急水平等尚未完全达到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部分地区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多,解
11、决难度大。0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治水思路,黄河流域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加快绿色发展给黄河流域带来新机遇,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12、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空前提高,沿黄河人民对碧水、蓝天、青山、净土的迫切愿望日益高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坚实的群众基础。0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
13、沙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沿黄河省区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不懈奋斗。0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严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准入要求,系统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河湖水体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与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守住黄河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系统治理、分区施策。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差别化的分区分类保护和治理措施,以上游水
14、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着力推进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矿区等协同治理。三水统筹、还水于河。坚持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污染排放总量,优化用水结构,保障生态用水,推进还水于河,维护黄河生态健康。责任落实、协同推进。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主体责任。深化黄河流域跨区域合作,完善省际会商机制,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02 到 2030 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初步构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环境和气候
15、治理能力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全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 2030 年前达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 2035 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环境和气候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本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形成,重现生机盎然、人水和
16、谐的景象,幸福黄河目标全面实现,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03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推进产业全面绿色发展,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科学制定水资源环境承载要求。强化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统筹沿黄河县城和乡村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水资源承载状况确定土地用途,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人口科学合理布局,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开展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水资源环境超载程度,分类提出取水许可管理与重点水污染物排放
17、总量要求。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 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依法依规加快落地应用,编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推动建立跟踪评估、动态更新和调整工作机制,各地因地制宜细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03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节能审查、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制度,从源头提升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优化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等省区高耗水行业规模,重点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产业结
18、构转型升级,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鼓励科技含量高的绿色工业发展。延长和优化煤炭、石油、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推进资源产业深加工,逐步完成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以产污强度高、排放量占比大的行业,以及生产、使用或排放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中化学品的行业等为重点,加强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和审核。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升级方案,加快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对“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有条件地区适时推进颁布
19、地方清洁生产标准或指标体系。推进企业园区化绿色发展。持续推动城市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加快黄河流域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的融合与集聚发展。推动汾渭平原化工、焦化、铸造、氧化铝等产业集群化、绿色化、园区化发展。沿黄河一定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分期分批迁入合规园区。推动兰州、洛阳、郑州、济南等沿黄河城市和干流沿岸县(市、区)新建工业项目入合规园区,具备条件的存量企业逐步搬迁入合规园区。建立以“一园一策”和第三方综合托管为主要手段的工业园区环境治理新模式。到 2025 年,力争推动 30 家左右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03 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绿
20、色勘查开采。从理念、制度、技术、监管四个方面推动资源绿色勘查开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全过程。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生产矿山加快升级改造,逐步达标。 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矿山企业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年度考核制度,鼓励地方制定不低于国家指标要求的“三率”最低指标。完善并发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开展难选矿、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和新类型矿综合利用研究。在开发利用主要矿产时,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伴生矿产要统一规划,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矿山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重点推进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04统筹水资源
21、、水环境、水生态,坚持节水优先,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治理、美丽河湖水生态保护,努力维护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健全覆盖全流域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取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对黄河干支流规模以上取水口实施动态监管,合理配置区域行业用水,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政绩考核范围。开展“挖湖引水造景”等问题整治。以国家公园、水源涵养区、珍稀物种栖息地为重点,清理整治过度的小水电开发。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优化、细化基于“丰增枯减”原则下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下游地区要更多使用南水北调供水,腾出适当水量用于增加生态流量和保障
22、上中游省区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强化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细化完善干支流水资源分配。科学合理确定黄河干支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以黄河干流及湟水河、大通河、洮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泾河、北洛河、伊洛河、大汶河、石川河等主要支流为重点,制定实施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加强生态流量动态监管,开展生态流量保障效果调查评估。优化生态调度方式,细化实化生态用水计划,合理拓宽黄河生态调水范围,统筹安排河道内滩区湿地和河道外河口三角洲湿地、乌梁素海等重点地区生态补水。推进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划定,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促进重点区域地下水采补平衡。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以甘
23、肃黄河高抽灌区、宁蒙灌区、汾渭平原、下游引黄灌区等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实施节水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黄河上中游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下游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加强小麦、玉米节水抗旱品种选育。鼓励工业园区内企业间分质串联用水,梯级用水。以沿黄河省会城市及工业用水占比高的城市为重点,实施高耗水行业企业节水改造,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工业用水超定额水价,推进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产业节水增效。推进城镇节水降损工程建设,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积极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污
24、水资源化利用。以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东等省区为重点,开展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再生水规模化利用。选择缺水地区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推动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重点围绕钢铁、石化、化工、造纸、纺织印染、食品、电子等行业,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逐步提高废水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动再生水、雨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矿井水排放多的地区要制定矿井水利用规划,统筹考虑区域内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统一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推进陇东、宁东、蒙西、陕北、晋西等能源基地的煤炭矿井水综合利用。04深化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治
25、理。持续实施煤化工、焦化、农药、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等重点行业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治理。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进出水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建设,加强园区内工业企业废水预处理监管,对进水浓度异常的园区,排查整治园区污水管网老旧破损、混接错接等问题,推动黄河流域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应收尽收、稳定达标排放。到 2025 年,重点排污单位(含纳管企业)全部依法安装使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提升。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污泥收集处理设施。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着力提升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力。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干流沿线城市及汾河、湟水河、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