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敷贴技术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三伏天敷贴技术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伏天 敷贴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灸灸 法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方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施灸材料施灸材料 用作灸料的艾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艾绒。 1). 温经散寒温经散寒 2). 扶阳固脱扶阳固脱 3). 消瘀散结消瘀散结
2、4). 防病保健防病保健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 原理原理 温和热力,芳香药气温和热力,芳香药气 刺激肌肤腧穴刺激肌肤腧穴 达到防病治病目的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二、灸法的种类二、灸法的种类 艾灸类艾灸类 非艾灸类非艾灸类1、艾炷灸、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个艾炷,称为一壮,一般灸一般灸3-73-7壮。壮。直接灸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直接置放
3、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 又分为又分为无瘢痕灸无瘢痕灸和和瘢痕灸瘢痕灸两种。两种。 a.无瘢痕灸: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一般灸3一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致形成灸疮。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
4、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b.瘢痕灸: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次,可灸79壮。壮。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周
5、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免感染。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间接灸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
6、一种方法。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而有特殊的效果。 a隔姜灸:隔姜灸: 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
7、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姜片。 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b隔蒜灸: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用鲜大蒜头切成02
8、03cm的薄片,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再灸,一般灸艾炷燃尽,易蛀再灸,一般灸57壮。因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慢移动蒜片。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
9、),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c隔盐灸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灸59壮。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
10、、淋病、中风脱证等。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d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制成直径约3cm、厚约厚约08cm的附子饼,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
11、敛的病证。2、艾卷灸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雷火神针”和和“太乙神针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现代的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 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两种为悬灸、实按灸两种 。 悬灸悬灸 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
12、为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灸等。 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入灸痛为宜,一般每入灸1015min,至皮肤至皮肤红晕为度。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部受
13、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距离,防止烫伤。 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灸。 c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转地施灸。实按灸实按灸 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
14、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温针灸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
15、柄上穿置一段长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皮肤。温灸器灸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灸盒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里的铁网
16、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灸部位1520min即可。即可。 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其他灸法其他灸法 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灯火灸灯火灸 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即取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点燃起火后用
17、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次。 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证。惊风等病证。 天灸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
18、种。灸等数十种。a蒜泥蒜泥b细辛灸细辛灸c天南星灸天南星灸d白芥子灸白芥子灸三、施灸的注意事项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以防“晕灸晕灸”。
19、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处理。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持清洁,防止感染。五、施灸的禁忌五
20、、施灸的禁忌 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但乳痈早期和高热者也可用灸法。但乳痈早期和高热者也可用灸法。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冬冬 病病 夏夏 治治 三伏天敷贴(三伏灸)治疗技术三伏天敷贴(三伏灸)治疗技术 三伏天敷贴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三伏天敷贴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 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 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 又称又称“三伏灸三伏灸”、“三
21、伏贴三伏贴”。 敷贴疗法的历史敷贴疗法的历史 古人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创古人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不仅创建了许多治病手段,更形成了朴素建了许多治病手段,更形成了朴素的医学理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医学理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气血在人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气血在人体中的流动自有其固有规律,也与体中的流动自有其固有规律,也与天时气候等外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天时气候等外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它们是随着四时的变迁和时间的推它们是随着四时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相应的同步变化着。这就形成移,相应的同步变化着。这就形成了人与天相和的了人与天相和的“天人相应天人相应”观。观。 这种观点与现
22、代的时间医学相一这种观点与现代的时间医学相一致。正是根据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致。正是根据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时间变化的密切联自然界季节、时间变化的密切联系,中医产生了诸如系,中医产生了诸如“春夏养阳、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等养生、防病、治病等养生、防病、治病原则,强调治病的季节性、时间原则,强调治病的季节性、时间性。性。 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即公元朝,即公元420-589420-589年间,它是不用年间,它是不用火,不用艾,系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火,不用艾,系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明
23、代李时珍于公元的一种方法。明代李时珍于公元1518-15931518-1593年编年编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也介绍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 穴位敷贴治疗技术源于清代穴位敷贴治疗技术源于清代张氏医通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一味中的白芥子(一味中药)涂法。具体时间选择在夏中药)涂法。具体时间选择在夏季三伏是源自季三伏是源自“伏者,金气伏藏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之日”之说。之说。“伏者伏者”指夏季三指夏季三伏日;因肺在五行中属金,伏日;因肺在五行中属金,“金金气气”指肺脏之经气。指肺脏之经气。 此话是说三伏之日,肺脏气血通畅,此话是说三伏之日,肺脏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
24、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好时机。加之三伏日疾患的最好时机。加之三伏日( (三伏即农三伏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个庚日止, ,庚属金,与肺相配庚属金,与肺相配) ),人体腠,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进行敷贴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进行敷贴治疗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治疗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汗腺渗透吸收,进入血液有效成分易于汗腺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发挥治疗作用。有助于根除体内宿痰伏发挥治疗作用。有助于根除体内宿痰伏饮、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是对饮、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是对秋秋冬春之际
25、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顽固性疾病的很好预防。的很好预防。 贴敷疗法,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贴敷疗法,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穴位敷贴疗法是随着针灸学的发展而逐穴位敷贴疗法是随着针灸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体地讲它属于针灸疗法中步形成的,具体地讲它属于针灸疗法中的的“天灸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穴位敷贴疗法本于针灸经络穴位治病之穴位敷贴疗法本于针灸经络穴位治病之理,可达到穴药并用的治疗效果。具体理,可达到穴药并用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是将中药研末,用酒、醋等调制成操作是将中药研末,用酒、醋等调制成糊状,敷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