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六讲社会认识及评价方法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044182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格式:PPT
  • 页数:23
  • 大小:21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讲社会认识及评价方法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六 社会 认识 评价 方法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六讲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一、真理与价值 二、社会事实 三、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四、社会评价的标准2022-6-231一、真理与价值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2、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3、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2022-6-2321、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志决定的,实际上人们的社会活动过程服从于“历史合力”,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社会现象体现了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二者统

    2、一起来。2022-6-2332、社会认知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真理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社会认知的显著特点是与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2022-6-2343、社会评价的任务是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社会评价,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评估。既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科学认识的逻辑。 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指出“应当”怎么样,即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2022-6-235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

    3、,还包括价值观上的是非对错。社会科学理论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 主体尺度的复杂性:个体与群体、小群体与大群体、眼前与长远的矛盾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022-6-2362022-6-237二、社会事实1.事实及其特点事实及其特点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社会事实及其特点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的困境困境 1、什么是事实?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 (1)现象、事物本身被称为事实; (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 (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2022-6-2

    4、38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 彭漪涟事实论 “事实” 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可靠性; (2)客观性; (3)理论附着性。 2022-6-239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社会事实除了具有一般事实的基本特征,社会事实区别于自然事实的显著特点是它具有价值附着性。 因此,对自然事实的认识和评价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对社会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则常常产生分歧甚至对立。2022-6-2310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2)社会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

    5、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 2022-6-2311 3.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困境n其一,社会事件及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定的社会事件一旦转化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远只能是一种解释。n其二,社会利害关系和情感因素的渗入,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有的“社会测不准”现象。2022-6-2312三、社会评价的客观性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2022-6-231320

    6、22-6-2314 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一般采取两种思路: 一是承认价值评价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它强调以主体需要为尺

    7、度进行价值评价,主体需要具有客观性,所以评价具有客观性。 2022-6-2315 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基础: 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这两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2022-6-23162.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特征 在理解、解释和评价社会、历史、文化乃至整个生活时,不能仅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还要用理解、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追求“外在于我”的客观性,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则是“我在”的客观性。 (弱客观性)

    8、2022-6-2317社会评价中的“先见” (“偏见”) 伽达默尔区分了两种“先见” 一种是历史给予的,对理解有正面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先见”,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联结每一代人与历史的存在上的关系。因此,它是“合法”的先见。 另一种“先见”伽达默尔称之为“盲目”的先见。它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触吸收的见解。 2022-6-23183.开放社会评价客观性的空间 保持社会评价内部不同的评价向度之间的开放。 通过向不同的社会评价体系开放来获取和保证一定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自然科学客观性和人文社会科学客观性之间相互开放、对话,使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在新的生长点上生成。 2022-6-231

    9、92022-6-2320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合理性理论n (1)不同参与者作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真诚地、自愿地、平等地交往行动;n (2)不同参与者“解释性地讨论”、论证性地表达、反思性地批判;n (3)在普遍的交往行动、学习行动、讨论批判行动中,达到比较一致的合理性的确立。四、社会评价的标准 社会评价,从根本上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社会进步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 社会进步的标准: 1、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2、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2022-6-2321“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

    10、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2022-6-232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典范2022-6-2323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科学研究:批判性思维 价值评价:底线思维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谈如何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六讲社会认识及评价方法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04418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