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区域 地理环境 人类 活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区域经济联系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有大有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表现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界线有虚有实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管理区,有的区域界线模糊的,如自然区、文化区等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区域具有一定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
2、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是正确评价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影响的依据 【方法技巧】 1.高效记忆: 区域的四个特征可用浓缩法帮助记忆,即“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2.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 由于区域的地理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形成了区域环境的整体性,因此根据区域中的某一要素可以推知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如下列关联图:【例【例1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C区域是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区域空间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解析【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聚落分布、地理环境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做此题的
3、关键是先进行区域定位,由经纬度和图例中的“沙漠”、“季节性河流”等信息,可判读该区域是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这里的城镇多分布在水源好的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因此水资源是影响城镇分布和规模的主导因素;由图中古代城址和当代城镇的分布变迁可知当代聚落分布逐渐向河流源头、山麓附近迁移;塔里木盆地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答案【答案】(1)D(2)B(3)B【同类变式【同类变式1 1】(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行政区 自然带 热量带 干湿地区 三江平原 山东省青岛市A B C D【解析【解析】行政区划往往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而一些自然区域的划分往往具有过渡
4、性,界线比较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等。【答案【答案】D(2)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相比较,区域特征不同点是( )A.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B.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西藏则位于第一阶梯C.新疆和西藏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D.新疆为绿洲农业,西藏属于河谷农业,两地均以种植业为主【解析【解析】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也比西藏多;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属高山气候;新疆特色农业为绿洲农业,西藏特色农业属于河谷农业,但两地均以畜牧业为主。【答案【答案】B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
5、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方法技巧】 1误区警示:第一产业比重小,不能说明农业不发达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 2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发展状况【例【例2 2】(2008高考江苏卷)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B第一产业产值比重C第三产业产值比重D第二产业产值比重(2)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C1990年第三产业
6、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比重变化关系的理解程度,也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随着江苏省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因此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线;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所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故为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线。第(2)题,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与城市人口增长不同步,故A、D选项错;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故C选项错。【答案【答案】(1)C (2)B【同类变式【同类变式2 2】(2008
7、江门模拟)图表示、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2)题(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 B C D(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A B C D【解析【解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图中各点三大产业所占比重的数值。从图中可以读出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大约为10%,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的地区,说明城市化水平最高。(2)从图中可以读出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所以工业化程度最低。【答案【答案】(1)A (2)C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区域的发展要受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消耗物质和能量
8、,并且再以新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它的生存和发展。区域的自身发展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这样三个阶段。 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阶段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传统农业阶段(图一)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图二)20世纪90年代后的产业升级阶段(图三):【例【例1 1】(2009汕头模拟)我国某区域的主导产业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木材工业蘑菇养殖采石。据此回答(1)(2)题。(1)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见证了当地( )人口增长过快 主导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A. B. C. D.(2)今后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是( )禁止砍伐树木 大力发展建
9、材业 产业走向多元化 保护和培育森林A. B. C. D.【解析【解析】由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可推知该地区曾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所谓“靠山吃山”,该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随着采石业的发展,该地生态环境必将恶化,因此今后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由单一的资源开发型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发展。【答案【答案】(1)C (2)D【同类变式【同类变式1 1】下图为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上图中a、b、c三条曲线,表示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曲线分别是( )Ab、a Ba、b Cb、c Dc
10、、a(2)从各产业劳动力的比例情况看,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 B C D【解析【解析】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下降,图中c曲线表示农业劳动力比例的变化趋势,服务业人口的比例将不断增多,图中a曲线表示服务业劳动力比例的变化趋势,工业劳动力比例将有所下降,图中b曲线表示工业劳动力比例的变化趋势。(2)根据我国的国情可知,目前农业人口的比例工业劳动比例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的比例明显下降,服务业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因此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答案【答案】(1)A (2)B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
11、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进行分析: 【方法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所示:【例【例2 2】(2009高考宁夏卷)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
12、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解析【解析】本组题考查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及其成因和考生对坐标图、比例构成图的分析、解读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的变化是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据此判断其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发生“退耕还林”的变化。【答案【答案】(1)B (2)D【同类变式【同类变式
13、2 2】(2008惠州三模)“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长江产区由70年代的30%下降到90年代的11%,而东北松辽产区则由70年代的11%上升到90年代的32%。据此回答(1)(2)题。(1)与东北松辽产区相比,长江中下游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粮食商品率高 耕地面积广大 水热资源丰富 复种指数较高A. B. C. D.(2)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所产粮食大量出口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