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梳理.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梳理.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知识 梳理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 从中国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遗址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生产和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2)文化遗存特征
2、: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3)文化遗址代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三)原始社会组
3、织1社会组织分段: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从部落到国家(一)炎黄联盟1三皇传说: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
4、浓重2人文始祖: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二)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时期: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2“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三)夏朝的国家治理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夏朝的统治(
5、1)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2)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3)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4)夏朝灭亡:原因:A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B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大败夏桀,桀被放逐,夏朝灭亡。 商和西周(一)商朝的国家治理1商朝的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2迁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3殷墟文化:(1)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
6、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4政治统治:(1)中央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2)地方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3)商的灭亡:原因:A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B末王商纣生活腐朽,统治残暴(炮烙之刑)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周军攻占商都,纣王自焚而死,
7、商朝灭亡。(二)西周的国家治理体系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统治:(1)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西周衰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8、,周平王东迁洛邑。(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第2课 列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诸侯争霸1.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2.“春秋五霸”(1)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2)“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
9、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3.“战国七雄”(1)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2)“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3)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二)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
10、发展的表现1.农业(1)耕作方式: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工商业(1)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二)变法运动1.背景(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2.成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内容(1)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
11、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2)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3)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评价: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朝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生平和地位: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和教育文化贡献(1)伦理观念.: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2)治国理念
12、: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4)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二)老子1生平和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主张(1)核心观念: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2)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3)治
13、国理念: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百家争鸣(一)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士人阶层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2.重视招揽人才: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二)百家争鸣的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三)诸子代表的思想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认
14、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和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构
15、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一)完成统一1.背景(1)客观条件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2)主观条件励精图治: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奠定基础: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策略得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2.过程(1)秦朝建立:公元前2
16、30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巩固统一1.政治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3)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
17、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2.经济文化(1)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2)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三)统一的影响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的暴政1.徭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
18、长生不老。3.刑罚严苛:秦法刑法严苛,导致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4.焚书坑儒(1)概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史称“焚书坑儒”。(2)影响: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5.秦二世统治残暴: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洽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
19、2.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1)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3)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有关中做稳固的根据地。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文景之治”(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
20、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汉初政治统治(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西汉的强盛1.巩固政
21、治统治(1)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发展社会经济(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22、。3.思想“大一统”(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开疆拓土(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4)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