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归纳-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归纳-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归纳-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三 单元 辽宋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2)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3)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
2、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财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崇文抑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响(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
3、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辽军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关系: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财政危机(1)原因:由于实行募兵政策,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2)结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三、王安石变
4、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主要内容: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4.主要特点: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5.措施(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6.评价(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消极:强兵的效果
5、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两位皇帝被俘,史称“靖康之变”。(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金与南宋(1)南宋抗金: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2)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财物,称为“岁贡”。(3)南北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
6、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深化提高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重文抑武,文人治国: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因为文人不懂军事而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皇权集中: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巩固政权;但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4)发展科举,选拔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2. 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认识
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极由于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边防空虚,时常遭到辽和西夏的进攻。由于冗官和冗费的出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3. 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与和议(1)从战争的性质来看:因为辽、西夏、金对宋战争的目的是奴役汉人和掠夺财富,所以其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2)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对辽、西夏、金来说,和议使其自身安然脱险,还得到了财物。对宋来说,和议暴露了政府的腐朽和无能,是屈
8、辱的和约,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结束战争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之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总而言之,和议有利于双方长远的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1.辽朝(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
9、游牧、渔猎生活。(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3)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4)官职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5)政治中心: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2.西夏(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官职设置: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3)与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10、二、金朝入主中原1.兴起: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3.发展金与辽、宋的关系: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4.政治制度(1)特点: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2)“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5.金朝的盛衰(1)“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2)衰落:世宗死
11、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统一(1)建立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2)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3.巩固统一(1)行省制度含义: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
12、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内容: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2)其他措施交通: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通信: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边疆管理: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蒙古族和
13、回族的形成(1)蒙古民族:蒙古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2.“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2)内容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级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级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等第三等级汉人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级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3.元朝灭亡(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2)概况: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
14、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3)结果: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深化提高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妥协为主:两宋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等政权以“岁币”“岁赐”“岁贡”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4)封建化是趋势: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封建化(5)民族交融是主流:“和议”、边疆贸易、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2.多角度认识行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5、1)特点划分依据:以“犬牙交错”为原则,使地方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双重身份: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权力平衡:各行省长官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分区统治: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利于集权: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2)影响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的需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管辖,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继承发展: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
16、民族国家的尝试,为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民族交融: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突破了民族间因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共同地域”的突破,有利于民族交融。深远影响: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的行政区划有重要借鉴作用。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耕种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棉花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03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