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表格).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表格).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知识点 表格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选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朝商朝西周王朝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文书制度三公九卿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三省六部制(程序性分权)二府三司制(事务性分权)一省制(中书省)内阁制军机处商周政治制度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有制约;“国人”(平民)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虽不断加强,但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地方制度郡县制度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设道监察,道州县;藩镇割据)州、县二级制(改道为路)路、州(府)、县三级制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第2课
2、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罗马 政治体制类型最高权力机构其他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公民民主)公民大会(全体公民组成)十将军委员会(一年一任)五百人议事会(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陪审法庭(主要司法机关)斯巴达寡头政治公民大会(名义)国王(国王世袭,军事统帅)长老会(终身任职)监察官(主持大会,审判国王,一年一任)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公民大会执政官(二人/选举/军事统帅/一年一任/主持大会、元老院)元老院(御任高官组成,终身任职)*罗马帝国元首制(君主政治)元首(皇帝)(最高立法者和法官,军队统帅)(执政官)(元老院)*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君主把征服的地
3、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封主是封君,得到土地的是封臣。重要特征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长期并(二元制权力)早期相互支持: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靠国王维护权威14世纪后,王权加强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支持国王,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英国:14C中期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 时间重大事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688年光荣革命事实上确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确立)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下院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更多地进入议会(贵族民主制向工业资产阶级民主过渡)19C
4、后期议会两次改革成年男性获普选权(公民民主得到发展)四、英美法的代议制比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时 间政治体制(政治状况=政况)结果(意义或特征)1912.11913年政体: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政况:政党政治开始尝试,议会选举国民党议会选举大胜,但发生“宋案”;国民党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19131916年政况: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解散国会,开始独裁统治;1915年宣布称帝。政体:民主共和制走向君主帝制革命党人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1927年政体: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政况:政局混乱不堪,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5、1926年国共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1948年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训政”时期(国民党的党代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政权,党的中执委领导五项治权)(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统治)19481949年国民党独裁的“宪政”时期(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政权,最终被推翻1931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371945年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原则)(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19471949年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军政委员会
6、或人民政府),下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四大民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基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确立时间法律依据发展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确立;57年和文革破坏;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人大制度完善(直选到县,差额选举,五年任期,省人大制定地方法规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年确立;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区域自
7、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1949年规定;1954宪法具体规定;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纳入法制轨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据宪法和法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改革或变法 改革与王朝改革背景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特 点商鞅变法(战国秦国)经济: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经济: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打击了贵
8、族特权,促进了封建化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的改革(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孝文帝改革(北朝北魏)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征伐不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并重新统一北方;在战乱、冲突和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前期(其祖母冯太后):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后期(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奠基;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社会转型(封建化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三冗二积)吸取
9、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张居正改革(明朝神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
10、,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10年,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暂时缓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同上)二、近代中国的改革近代改革背 景内 容影 响戊戌变法(1898年)甲午战争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一些爱国之士求变求新,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如: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
11、建社会行不通的。清末新政(1901-)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文教)编练新军(军事)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经济)进步性: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近代化发展;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朝摆脱内外困境,很快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结果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的重要改革 重要改革/时间内 容指导思想作用或成就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194950年代)毛泽东思想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三大
12、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1978年底-)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地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
13、9%以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5%以上);我国基础建设成就显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外汇储备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以上。深化改革(2012年以来,十八大以来)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
14、“引进来”到“走出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古代选官制的变化 时期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方式影响演变趋势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关系世袭官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原则;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军功爵制军功大小*使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学习律令而为官*(有利于法律的推广和政令的畅通)两汉(汉武帝后)察举制孝廉/品德
15、和才能由郡县(地方)长官推荐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魏晋南北朝(曹丕开始)九品中正制道德、才能和家世由中正官(本籍中央高官)品评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隋唐明清科举制考试成绩/才能由中央政府组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二、官员的管理(监察与考核) 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中央(机构或官员)地方(官员)秦汉上计制(集事簿,上报中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后:州-刺史(巡行郡国)隋唐吏部考核(品德、才能作为升降依据)御史台(机构)御史大夫道-按察使宋朝(严格标准考核)御史台(御史)、知谏院(谏官)“台谏合一”(谏官与
16、御史一样拥有了监察和议事的权力)路-四监司(通判等)明朝考满(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和考察(三年一次,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三年一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御史御史*特点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三、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时期主要史实考试科目或
17、程序考试内容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明经和进士科最重要;考试合格有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任。五经等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科目,进士和明经科为主;武则天:扩大取士人数,创武举和殿试;唐高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试地位发展两宋严格考试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选拔官员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考试时,实行锁院制度;评卷时,实行糊名法,誊录制,防止作弊。明清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参加考试主要有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学生等(与学校制度相结合)。乡试考中的“举人”,参加吏部主持的会试;会试考中的“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点中者称为“进士”。四书五
18、经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原因形成(史实)特点影响历史因素:传统制度的弊端(恩荫制和政党分肥制);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普遍确立和完善;经济(根原因):工业革命爆发后,社会分工日益复杂;文化:启蒙思想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外部影响:古代中国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英国: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政府内部出现了政务官和事务官;1855年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设立英国文官事务委员会;1870年政府再次颁布枢密院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工作隐名:职务常任,论功晋升:积极性: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19、;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局限性: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层次增加,推诿扯皮,争权夺利,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美国: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法国等: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 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或改革(史实)戊戌变法(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清末新政(1901-)1905年废除科举选官;州府县遍设学堂;1904年开始学堂选官;1905年留学毕业生选官。南京临时政府(1912.1)出台官员选拨的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文官的
20、选拨、任用、监察等方面)北洋政府(1912.3-)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规定男子满21可参加文官考试,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国民政府(1927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新中国干部制度解放前在党的军队及革命团体和政府中的领导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组织/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的领导;改革开放后,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03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