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知识提纲-2022年山东省高一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知识提纲-2022年山东省高一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知识提纲-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下册 知识 提纲 2022 山东省 临沂市 临沭县 实验 中学 学业 水平 合格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临沭县实验中学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高一历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备课组2022、05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1)含义: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代表: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3)生产活动: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2)含义: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3)生产活动: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生产方式:农业畜牧。
2、(经济革命)生活:定居。(4)文化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5)文化遗存代表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盛产彩绘陶器,以粟作为主要栽培物。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代替了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产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盛产精美的玉器,并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注: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分期(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生活: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3、。生产生活:a私有制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见下图,加深理解)b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二、早期国家的建立1.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禅让制2.夏朝(BC2070BC1600)(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权力继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统治措施: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国家机器形成;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还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4)文化遗存: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3.商朝(BC1
4、600BC1046)(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的都城最终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商朝都城遗址被称为“殷墟”。(2)代表文化甲骨文:多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亦称“甲骨卜辞”。甲骨文是现今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3)国家结构: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4.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拱卫周王室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分封主体)、功臣、古代
5、帝王的后代。主要封国:(参考下图) 燕、齐、鲁、宋、晋等国。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作用:积极:巩固统治,开疆拓土;消极:诸侯独立性强,西周晚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周王室衰微。 宗法制 概念: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家国一体。 森严的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先后顺序不能出错)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集权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3) 西周衰亡公元前841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5.商和西周的社会
6、经济(1)农业: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三、早期国家的特点1.政治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理解:商王占卜决定军国大事) (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3)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理解:分封制)注:周王室只能间接管理地方,中央和地方是两个系统 2.经济特点:(1)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2)青铜铸造发达 3.文化特点: (1)出现了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2)
7、礼乐文化(3)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为“春秋五霸”。(注意先后顺序)2战国开始标志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4东周灭亡: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标志着东周的结束。5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
8、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来源:学科网ZXXK土地制度: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 水利灌溉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四川岷江);战国时期,郑国渠(陕西关中,秦国);芍陂(音同“确杯”,楚国修)。(2) 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冶铁技术;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国涌现出大批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例如齐都临淄);2变法运动(1)背景: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壮大,士阶层崛起。政治:诸侯争霸,礼贤下士。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2)成果:各国通过变法,
9、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3)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开始确立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政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基层: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影响: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思想主张:伦理+政治:“仁”
10、:意为关爱他人;(核心思想)“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支持政治改良。德治:统治者应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教育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开办私学,打破了过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经典。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2)思想主张:思想观点见于老子一书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百家争鸣1背景(1
11、)根本: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3)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壮大,“士”阶层崛起。(4)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礼贤下士。2主张(1)儒家: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清静无为、逍遥自由。(3)阴阳五行家:代表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墨子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12、(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战国代表人物为韩非子。以法治国;主张中央集权;主张变革。3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民心: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统一 (2)主观条件:(地、人、法、策、思)地理: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个人:秦王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变法: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策略:远交近攻,策略得当思想:法家思想利于统一2.统一的过程(1)统一
13、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背诵时,注意先后顺序)(2)开疆拓土:北方:BC215-214年,北击匈奴,修长城、直道。 (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南方:(在秦朝,岭南、西南夷就进入版图)东南:修灵渠,征服越族,置郡;(了解:古称“岭南”,今至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地区);西南:加强西南夷的控制(现云、贵、川地区)。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制度层面: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皇帝独裁专制。特点: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为辅佐皇帝的最高行政、军事、
14、监察长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时间:战国已有,秦朝推广全国。内容: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官员均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县以下逐级设乡、里、亭。 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地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注:官僚政治特点是官员靠个人才干被任用,贵族政治依靠血统。) 4.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1)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秦货币为“秦半两”)(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通行天下。(3)政治: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打压地方割据势力。(4)法律:颁行秦律;(5)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15、(6)基层管理:编制户籍。5.秦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扩大帝国规模,为历代疆域版图奠基。(3)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二、秦朝的暴政(秦亡原因)1.表现 (1)经济:赋税徭役繁重;(2)法律:律法严苛/严刑峻法;(3)文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2.影响:激化阶级矛盾,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见教材18页地图】1.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2)领导人:陈胜、吴广,号“张楚”。(3)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2.楚汉之争:(1)灭秦: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亡。(2)建汉:BC2062
16、02年,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1.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与“民主”对立,指的是皇帝大权独揽,独裁专断。这往往体现在皇权对相权的打压上,比如汉武帝设内外朝,二分相权,唐朝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明朝废相,这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往往体现在中央官制的变迁上。2.中央集权:与分封制地方分权相对立,往往体现在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上。比如秦朝废分封设郡县,元朝实行行省制等,都能体现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不要把“中央集权”和“中央官制”混淆)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西汉初年的
17、统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1)统治思想:黄老无为思想。(2) 经济政策:“与民休息”政策。(3) 具体表现:减轻赋税、徭役、刑罚。(4)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3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简称“郡国并行制”见下图)。(2)七国之乱: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加强集权 (1)中央内部:(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 中央官制中外朝制:设置中朝/内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由官员考察德才兼备之
18、人举荐中央的制度。(2)地方行政:(体现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不法。2经济上:国家控制 (1)改革币制:统一货币(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3)均输平准。(4)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向其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举措:设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郡国学。 注: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办学校,由博士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3)作用: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
19、思想。4军事上:开拓疆域 (1)北方: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丝绸之路(经济):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意义: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也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自此西域进入中原王朝管辖。(非汉武帝时期)(2)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控制。5影响: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灭亡、王莽篡汉 西汉末年,统治黑暗。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20、西汉灭亡。2.王莽改革与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改革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绿林、赤眉起义。23年,绿林起义军推翻新朝。3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4“光武中兴”(1)具体措施政治 强化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2)作用: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5东汉衰亡(1)社会危机:政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党锢之祸”; 经济:豪强地主不断壮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2)黄巾起义爆发: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影响:动摇东汉统治,地方军阀割据。
21、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学的代表性成就: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 体裁:纪传体通史(首创) (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特点:兼具史学、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如五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3科技 (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药物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