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吸附 作用 多相催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1 催化中的吸附作用催化中的吸附作用一一.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二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三三.催化剂表面结构催化剂表面结构四四.吸附位能曲线吸附位能曲线图2.1 The surface energy of a covalent solid一一.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多相催化步骤A+A+A+A+A+A+A+B-B-B-B-B-B-B-B-图2.2 The surface energy of an ionic solid固体表面吸附现象的本质固体表面吸附现象的本质 There is an imbalance of for
2、ces at the surface ; One form of adsorption occurs as a result of a molecules interaction with these free valencies 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这种现象称为吸附现象。 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称为吸附态。 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称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 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当固体表面上的气体浓度由于吸附而增加,称为吸附过程。 气体浓度在表面上
3、减少的过程,则称为脱附过程。 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这样的状态称为吸附平衡。气流主体气流主体催化剂颗粒催化剂颗粒内孔道内孔道滞留层滞留层图图2.3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各步骤示意图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各步骤示意图图图2.4 催化剂结构示意图催化剂结构示意图2.多相催化反应的多相催化反应的步骤步骤: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外扩散与内扩散外扩散与内扩散)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吸附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气
4、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反应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反应产物在孔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反应产物在孔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外扩散和内扩散外扩散和内扩散反应物分子从流反应物分子从流体体相通过附在体体相通过附在气、固边界层的气、固边界层的静止气膜(或液静止气膜(或液膜)达到颗粒外膜)达到颗粒外表面,或者产物表面,或者产物分子从颗粒外表分子从颗粒外表面通过静止层进面通过静止层进入流体体相的过入流体体相的过程,称为外扩散程,称为外扩散过程。过程。内扩散内扩散反应物分子从反应物分子从颗粒外表面扩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到颗粒散进入到颗粒孔隙内部,或孔隙内
5、部,或者产物分子从者产物分子从孔隙内部扩散孔隙内部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到颗粒外表面的过程,称为的过程,称为内扩散过程。内扩散过程。外扩散外扩散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 图2.5 成型催化剂颗粒的构成 图图 2.6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pore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a catalyst showing (a) an structure of a catalyst showing (a) an interpenetrating array of different sized i
6、nterpenetrating array of different sized pores and (b) interconnection of micro-, pores and (b) interconnection of micro-, meso- and micro-pores.meso- and micro-pores.为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应尽量消除扩散过程的影响为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应尽量消除扩散过程的影响外扩散阻力:气固(或液固)边界的静止层阻力:气固(或液固)边界的静止层消除方法:提高空速消除方法:提高空速内扩散阻力:催化剂颗粒空隙内经过长度阻力:催化剂颗粒空隙内经过长度消
7、除方法:减小催化剂颗粒大小,增消除方法:减小催化剂颗粒大小,增大催化剂孔隙直径大催化剂孔隙直径多相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多相催化反应的化学过程4321活性中间物进行化活性中间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产物学反应生成产物吸附的产物经过吸附的产物经过脱附得到产物脱附得到产物催化剂得以复原催化剂得以复原吸附不能太弱太弱吸附不能太强太强反应物化学吸反应物化学吸附生成活性中附生成活性中间物间物活性中间物种的形成活性中间物种的形成吸附作用活性中间体活性中间体多相催化反应的控制步骤多相催化反应的控制步骤控制步骤控制步骤扩散控制扩散控制当催化反应为扩散控制时,催化剂的活性无法充分显示出来,既使改变催化剂的组成和微观结构,
8、也难以改变催化过程的效率。只有改变操作条件或改善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和微孔构造,才能提高催化效率。化学反应控制化学反应控制催化反应若为动力学控制时,从改善催化剂组成和微观结构入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效率。动力学控制对反应操作条件也十分敏感。特别是反应温度和压力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比对扩散过程的影响大的多。例如:例如:H2在金属在金属W上于上于-183吸附吸附 乙烯、乙炔在铁、铂、铜上吸附乙烯、乙炔在铁、铂、铜上吸附 为非活化吸附为非活化吸附 乙烯、乙炔在铝上的吸附乙烯、乙炔在铝上的吸附 为活化吸附为活化吸附242234,10/812/,808/() ,147/176/CO N CHKJ MolOWKJ
9、 MolOWWOKJ MolCONiNi COKJ MolCONiKJ Mol小分子物理吸附热一般为在上的化学热为反应热反应热而在上的化学吸附热为吸附是自发过程吸附是自发过程G0吸附后自由度减少吸附后自由度减少 S0等温条件下等温条件下G=HT SG0 S0 H0 Q= H0吸附时分子离解(只有化学吸附才能发生离解)并吸附时分子离解(只有化学吸附才能发生离解)并发生吸附质的整个二维运动,故自由度增加发生吸附质的整个二维运动,故自由度增加 S可为正可为正 ,H也可能为正也可能为正 物理吸附热和化学吸附热随表面遮盖率而显著变化物理吸附热和化学吸附热随表面遮盖率而显著变化例如:例如:H2能被能被W或
10、或Ni化学吸附,不能被化学吸附,不能被Cu化学吸附。化学吸附。N2能被能被Fe化学吸附,不能被化学吸附,不能被Cu化学吸附。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单层吸附量化学吸附单层吸附量=吸附剂上所有吸附部吸附剂上所有吸附部位占满吸附质时吸附质的量位占满吸附质时吸附质的量 物理吸附单层吸附量物理吸附单层吸附量=分子以密集排列形式分子以密集排列形式完全遮盖表面所需的吸附质的量完全遮盖表面所需的吸附质的量提出一个概念:表面遮盖率提出一个概念:表面遮盖率 对于化学吸附,只有单层,不可能有多层对于化学吸附,只有单层,不可能有多层因此:因此:吸附物质的量(不管单,多层)单层吸附量吸附的数目=表面吸附部化学吸附位的数目
11、例如:例如: O2吸附于活性炭上,脱附的是吸附于活性炭上,脱附的是CO或或CO2 H2吸附于氧化物上,脱附的是吸附于氧化物上,脱附的是H2O2.鉴别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物理方法鉴别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物理方法物理吸附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不大化学吸附被吸附分子结构变化紫外、红外、电导、磁化率、表面电位检测电子状态的变化吸附热吸附热一项比较重要的判据一项比较重要的判据3.多相催化和吸附的关系多相催化和吸附的关系多相催化反应中要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上,并且所涉及的吸附几乎均为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研究催化剂纹理组织(物化性能的测定) 例如: 催化剂及其他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测定; 孔径分布的测定; 对沸石分子筛
12、的研究。化学吸附研究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和活性中心结构。4.化学吸附的分类化学吸附的分类离解化学吸附和非离解化学吸附离解化学吸附和非离解化学吸附 非离解化学吸附(非离解化学吸附(缔合性化学吸附缔合性化学吸附)2H S HHS* 均裂离解吸附均裂离解吸附离解化学吸附离解化学吸附 非均裂离解吸附非均裂离解吸附243222HHCHHCH / 给给电子 对吸附剂(催化剂),还原化学吸附电子/对吸附物(反应物),氧化化学吸附单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一个原子或离子的吸附单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一个原子或离子的吸附多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或多点吸附:吸附物占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或 离子所组成的集团(金
13、属簇)离子所组成的集团(金属簇)双方共享电子共价键双方电负性差别较大离子键双方电负性略有差别极性键1.暴露晶面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暴露晶面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不同晶面暴露比例不同晶面暴露比例晶体不完整性(晶体缺陷)晶体不完整性(晶体缺陷)低密勒指数表面:未配位原子数少,表面自由能低,低密勒指数表面:未配位原子数少,表面自由能低, 吸附弱(反应活性低)吸附弱(反应活性低)(100)(110)(111)高密勒指数表面:未配位原子数多,表面自由能高,高密勒指数表面:未配位原子数多,表面自由能高,吸附强(反应活性高)吸附强(反应活性高)例如:例如:PtPt(557557)面)面近真表面:平台、台阶、扭曲、表面
14、缺位近真表面:平台、台阶、扭曲、表面缺位Phenomenon: Ideal surface is not perfect 图图2.7 真实固体表面结构真实固体表面结构 与吸附和催化性能密切相关的有与吸附和催化性能密切相关的有点缺陷点缺陷和和线缺陷线缺陷两类:两类:点缺陷主要有两种:点缺陷主要有两种:Frenkel缺陷:离子或原子离开完整晶格的位置成为间隙缺陷:离子或原子离开完整晶格的位置成为间隙离子或原子。离子或原子。Schottky缺陷:离子或原子离开正常晶格位置,转移到晶缺陷:离子或原子离开正常晶格位置,转移到晶体表面。体表面。线缺陷:主要指位错,包括边位错与螺旋位错两种线缺陷:主要指位错
15、,包括边位错与螺旋位错两种弗兰尔缺陷弗兰尔缺陷绍特基缺陷绍特基缺陷边位错边位错螺旋位错螺旋位错Lennard-Jones吸附位能曲线图吸附位能曲线图定义:定义:当反应物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实现吸附时,随当反应物分子在固体表面上实现吸附时,随着反应物分子与固体之间距离的接近,其体系的能着反应物分子与固体之间距离的接近,其体系的能量会发生变化。从理论上可以分别把物理吸附和化量会发生变化。从理论上可以分别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过程中的这种能量变化计算出来,并以反应学吸附过程中的这种能量变化计算出来,并以反应物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的坐标绘制成图。物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距离的坐标绘制成图。这就是这
16、就是 L-JL-J吸附位能图。吸附位能图。意义:意义:该图能直观而形象地表现出反应物分子在吸该图能直观而形象地表现出反应物分子在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且从图中还可直接对吸附活附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且从图中还可直接对吸附活化能,脱附活化能和吸附热加以关联,所以常被用化能,脱附活化能和吸附热加以关联,所以常被用来研究催化剂的吸附特性。来研究催化剂的吸附特性。以以H2在在Ni表面上的吸附为例,表面上的吸附为例,L-J吸附位能曲线如下:吸附位能曲线如下:Ea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取决于HP和和DHH的相对的相对值(纵坐标)值(纵坐标)吸附剂和吸附质(分子吸附剂和吸附质(分子/原子)的半径(横坐标)原
17、子)的半径(横坐标)例如:合成氨反应吸附情况一般为:吸附情况一般为:一个气相分子撞到表面上,先被一个物理吸附部一个气相分子撞到表面上,先被一个物理吸附部位捕获,从而进入一种可能是化学吸附的前驱态。位捕获,从而进入一种可能是化学吸附的前驱态。然后,分子沿着表面扩散后,可能以离解或不离然后,分子沿着表面扩散后,可能以离解或不离解吸附的形式进入化学吸附部位。解吸附的形式进入化学吸附部位。 吸附物种与催化剂表面键合形成化学吸附键的强弱,由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性质及吸附条件决定。 其数值大小可由化学吸附热度量。吸附热越大,吸附键愈强;反之,吸附热越小,吸附键越弱。2-2 化学吸附热化学吸附热此外通过吸附热的
18、测定,我们还可以:此外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我们还可以:EdEaq231 简化位能图简化位能图1.反应物初态反应物初态 2.过渡态过渡态 3.吸附态吸附态 q =Ed Ea一、吸附热的种类及测定一、吸附热的种类及测定二、影响吸附热的因素二、影响吸附热的因素一一.吸附热的种类和测定吸附热的种类和测定1. 分类分类Qqn积积分吸附热:积分吸附热:在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平衡时,平均吸附在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平衡时,平均吸附1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为气体,所放出的热量为q积积应用应用:是吸附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平均结果,常用于:是吸附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平均结果,常用于 区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区分物理吸附与化
19、学吸附。(2 2)微分吸附热:微分吸附热:在一定温度下,当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气体从在一定温度下,当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气体从n mol增加到增加到 n + dn mol时,平均吸附每时,平均吸附每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叫做微分气体所放出的热量叫做微分吸附热吸附热,( )n TdQqfdn微或:或:在已经达到平衡的吸附体系上,再进行极微量吸附时所在已经达到平衡的吸附体系上,再进行极微量吸附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它反映某一瞬间的热量变化。产生的热效应。它反映某一瞬间的热量变化。应用应用q q微微时,要注明时,要注明 =0时微分吸附热时微分吸附热q0应用应用:研究工作中,将:研究工作中,将q0与催化活化相关联
20、,以比与催化活化相关联,以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能力。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能力。q等等=q微微+RT( 一定时一定时)常温下:常温下:q微微RT q等等=q微微2.测定方法测定方法量热法量热法分为恒温量热法和分为恒温量热法和绝热量热法绝热量热法钨丝钨丝抽真空抽真空H2石英管石英管T= k R Q=mcp T计算法计算法吸附等温线法(吸附等温线法(所求出的吸附热为微分吸附热所求出的吸附热为微分吸附热)当吸附量为一定时(当吸附量为一定时( =const),吸附温度和平衡吸附压力),吸附温度和平衡吸附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描述方程描述其中其中:代表一
21、定的覆盖度代表一定的覆盖度 q为覆盖度为为覆盖度为时的微分吸附热时的微分吸附热 T为吸附温度为吸附温度 P为平衡压力为平衡压力2ln()PqTRT二二.影响吸附热的因素影响吸附热的因素吸附体系的性质吸附体系的性质固体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结构吸附温度吸附温度覆盖度覆盖度1. 吸附体系的性质吸附体系的性质由表可以看出由表可以看出室温下氧化物上的初始化学吸附热室温下氧化物上的初始化学吸附热2固体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结构不同,吸附热会有较大的差异固体表面结构不同,吸附热会有较大的差异 影响因素:表面化学组成、制备工艺细节、所影响因素:表面化学组成、制备工艺细节、所处环境、固体的前期处理处环境、固体
22、的前期处理 吸附温度不同,吸附热也不同吸附温度不同,吸附热也不同温度不同,吸附层的活动性不同温度不同,吸附层的活动性不同 温度越高,可动性越大温度越高,可动性越大温度不同,吸附机理不同温度不同,吸附机理不同例如例如:Fe膜上膜上N2低低温吸附为非活化吸附,温吸附为非活化吸附,q=41.8kJ/mol Fe膜上膜上N2室室温吸附为活化吸附,温吸附为活化吸附, q=167.5kJ/mol N NFeFeNNFe-Fe-低温时:低温时: 或或FeN室温时:室温时:NiRhTaFeWqH2在不同金属膜上的吸附热与覆盖度的关系在不同金属膜上的吸附热与覆盖度的关系吸附类型:吸附类型:.L吸附(郎格缪尔吸附
23、)吸附(郎格缪尔吸附)-理想吸附理想吸附 吸附热与吸附热与无关,即无关,即qconst0qq. T吸附(焦姆金吸附)吸附(焦姆金吸附)-真实吸附真实吸附 吸附热随吸附热随线性下降,即线性下降,即 0lnqq . F吸附(弗兰德利希吸附)吸附(弗兰德利希吸附) -真实吸附真实吸附 吸附热随吸附热随呈对数下降,即呈对数下降,即()() Ea、Ed和和q随随的变化情况的变化情况00,EaEaconst EdEdconst对对型:型:Ea、Ed、q均不随均不随变化。变化。00,EaEaEdEd对对型:型:q q 随随线性下降线性下降 ,EaEa,EdEd00ln ,lnEaEaEdEd对对型:型:q
24、q 随随对数下降对数下降 ,EaEa,EdEd, , 其中其中 是常数,与温度、反应物及催化剂性质有关,即是常数,与温度、反应物及催化剂性质有关,即越大,吸附困难,脱附容易越大,吸附困难,脱附容易(1)aE(0.5)aE(1)H吸(0.5)H吸(0)H吸 =1 =0.5 =0距离距离位能位能为什么吸附热随增加而减小?吸附热随吸附热随改变的原因改变的原因A表面不均匀性导致吸附热随覆盖度的增加而下降表面不均匀性导致吸附热随覆盖度的增加而下降例如例如: -Fe催化剂上催化剂上NH3吸附实验吸附实验 吸附吸附 2ml NH3时,时,q1=75kJ/mol 吸附吸附 14ml NH3时时,q2=41.4
25、kJ/mol固有不均匀性固有不均匀性表面不均匀性表面不均匀性诱导不均匀性诱导不均匀性表面固有不均匀性表面固有不均匀性固有不均匀性是指表面原子固有不均匀性是指表面原子(离子离子)微环境的不均一性。微环境的不均一性。是由催化剂本身结构是由催化剂本身结构或或制备制备中产生的中产生的价不饱和价不饱和性性和和配位不饱和性的差异所决定的配位不饱和性的差异所决定的例如:暴露晶面不同例如:暴露晶面不同 晶体的缺陷晶体的缺陷平台平台台阶台阶弯折弯折(010)晶面(110)晶面晶体表面的台阶和弯折吸附能力强的活泼部位上(吸附能力强的活泼部位上(q大)大)吸附能力弱的吸附中心吸附能力弱的吸附中心结合(结合(q变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