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单元 人类 居住 地理环境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v一、聚落及其功能v二、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指标v三、乡村聚落的特征v四、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v五、乡村聚落的分类v六、城市的起源v七、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v八、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v九、城市化v十、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v十一、中国城市化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物(住宅、机关、商店、工厂、仓库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建筑),街道或聚落内部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网络系统,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和休息场地,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渠、井泉,以及聚落内的空闲地、蔬菜地、果园、林地等构成部分。一、聚落及其功能一、聚落及其功能聚落的功能聚落的功能v(一)、居住功
2、能(一)、居住功能v(二)、经济功能(二)、经济功能v(三)、社会功能(三)、社会功能一、居住功能: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和赖以栖身之地。二、经济功能:聚落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载体,少部分第一产业,大多数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在聚落内进行,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消费离不开聚落,聚落地理位置以及聚落空间结构对聚落经济功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三、社会功能:聚落是人类生存和再生产的载体,是文化、教育、体育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二、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指标:指标乡村城市人口密度小大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为主以建筑、工业、交通为主就业特征主要从事农业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交通落后公共交通发达,交通网
3、络完善景观民居和农业景观 建筑景观较大的人口中心的距离远本身就是三、乡村聚落的特征:乡村聚落的特征:1、区域性:2、发展性:原因:自然原因被动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主动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四、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v巢居阶段远古时代v穴居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v原始村落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v聚落发展完善阶段新石器时代五、乡村聚落的分类 (一)乡村聚落位置分类 (二)乡村聚落形态分类 (三)乡村聚落职能分类 (四)乡村聚落规模分类(一)乡村聚落位置分类v(1)按地形地貌分:平原村落、滨湖村落、沿海村落、三角洲村落、草原村落、山区村落v(2)按距离中心城市的远近分类:城郊聚落
4、和一般乡村聚落。城郊聚落分近郊和远郊聚落(二)乡村聚落形态分类v(1)集聚型聚落 团状团状:在我国东部平原上常见 带状带状:沿河道或沿高地延伸,或沿交 通线路两旁分布 环状:环状:多分布在我国山区及湖塘畔(“环山建”或“环水建”)v(2)散漫型聚落(点状聚落):我国广大山区、牧区较为常见。(三)乡村聚落职能分类v农业聚落: 种植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果业村、狩猎业村、副业村等。v非农业聚落: 集镇、工矿业村、旅游村、疗养村、宗教聚落、家庭聚落、军事聚落等。(四)乡村聚落规模分类v小村:100人以下v中村:1001000人v大村:1000人以上 六、城市的起源 在人类的早期阶段,人们采用的是狩
5、猎采集技术来获取自然的食物。这种获食技术需要依季节变化和在较大的空间内移动,人们过的是游移不定的生活。这样的社会,人口规模小,没有劳动力专业分工,没有阶级的分化。显然,这种生存技术是无法适应规模大、密度高的城市聚落生活的。 一些狩猎采集的群体至今在地球上仍有零星发现,然而,类似的群体大约在1万年前就开始缓慢的进入更为复杂的社会,进入村落居住和运用较先进的技术和组织结构。人们选择了新的生产技术耕种粮食和家养动物,这样单位产量高,生物能量高,食物的供应更为稳定。而食物供应稳定使得劳动分工和阶级分化成为可能。大部分社会经历了人力耕种、犁耕、畜耕的过程。新的农业工具的发明意味着农业生产和分配制度更为复
6、杂。 城市的产生除了先进技术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第一,由于农业食品生产由收集、储存和分配等技术构成,意味着社会组织的专门化。需要组织劳动力为大规模的建筑、水利灌溉系统服务。这样的社会组织需要各种全脱产的专业人员,如管理精英等。后者尽管只有少量人员,但具有政治权力,通过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来保证权力的实现,以便农产品能提供给城市居民。 第二个因素是一个适宜的环境,不仅能提供肥沃的土地,而且能为农业及城市居民提供用水。 在城市产生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七、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和发展状况。一、区域自然地理基础二、区域经济地理基础一、
7、区域自然地理基础 一个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们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般来说,自然条件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聚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就越优越,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容易扩大。因此,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比小城市要紧密得多,大城市的自然分布规律也就更典型。 人类早期的城市都是在中纬度地区的河谷平原地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达,城市的分布范围已是非常广泛,但城市分布的基本规律并无显著改变。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仍然主要集中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8、的中纬度地区,只是出现了向低纬度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世界上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平均纬度在20世纪20年代是44030/,在50年代初是36020 / ,70年代初是34050 /。 在低纬度地区,有两种区位类型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发展:1、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例如,基多(南纬0013 /,海拔2818米)2、能够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例如,新加坡(北纬1107 / ),利马(南纬1203 / ) 也有一些城市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但它们也同样受惠于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摩尔曼斯克(北纬68058 / ),雷克亚未克(北纬64009 / ),都是由于大西洋暖流所形成的特
9、殊气候条件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区域经济地理基础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是指城市中人类活动所必须凭籍的经济要素。这些经济要素,有的是自然条件的衍生转化,如矿产、淡水、动植物等资源的丰饶程度及其组合;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如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状特征等;有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如自然资源的潜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倾向等。 从城市的角度来讲,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区域有能够吸收和消化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 区域经济基
10、础也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没有或者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城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八、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区域基础决定了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具体的城市在某一点形成和发展起来。 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的空间状态。可分为: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地理位置直接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时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决定了城市特殊的职能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不同性质的城市对
11、地理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边防城市必须位于靠近边境线的地理形势险要地点,矿业城市必然地处矿区,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必须交通便利,风景旅游城市则必须拥有知名的或众多的风景名胜,等等。 地理位置有好坏之分,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城市的人口增加、经济发达、职能完善、规模扩大,而不好的地理位置则相反,城市不仅难以发展壮大,而且可能逐渐衰败甚至销声匿迹。 由于地理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往往随着有关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时甚至是突变,从而使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也不得不有所变化和调整。例如,泉州市和深圳市。 一个城市的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城市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