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理解概述(PPT-156页)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3013440
  • 上传时间:2022-06-22
  • 格式:PPT
  • 页数:157
  • 大小:7.0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理解概述(PPT-156页)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环境管理 体系 实施 理解 概述 PPT 156 课件
    资源描述:

    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理解ISO14001:2015上海创新质量认证咨询有限公司第一章 系列标准概述一、ISO14001系列标准的产生 ISO14000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 环境管理发展 法律经济 政府市场 企业全民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人类早期的环境问题烧荒、垦荒 水土流失 兴修水利 土壤盐渍化、沼渍化 近代的大规模环境污染问题近代的大规模环境污染问题八大公害事件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12 洛山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洛山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510 多诺拉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10 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1952.12 水俣(病)事件水俣(病)事

    2、件 19531961 四日事件(哮喘病)四日事件(哮喘病) 1955年以来年以来 米糠油事件米糠油事件 1963 富山事件(骨痛病)富山事件(骨痛病) 1931-1975 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生物多样性丧失 海洋污染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人类对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 立法 管理 英 国:92年颁发 BS7750环境管理体 系规定 欧共体:93年颁发 EMAS环境管理审 核规则 徳 国:95年颁发环境审核法 ISO14001系列标准的产生 ISO/TC207成立 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 应不增加并消除贸易壁垒 可用于各国对内、对外的认证注册

    3、 必须摒弃对改善环境无帮助的任何 行政干预 标准之间的关系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标准 术语和定义基础标准 其余支持性技术标准 标准分类 环境管理体系评估组织 环境审核 环境绩效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产品 环境标志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标准的自愿性 标准的灵活性 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标准的预防性 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保护人类和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为国际交往提供共同语言 是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形效益 企业获取的效益 无形效益 我国等同采用的标准 GB/T24001-2015 id

    4、t 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004-2004 idt ISO14004:2004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 技术通用指南 GB/T19011-2013 idt ISO19011:2011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GB/T24020-2000 idt ISO14020:1998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通用原则 GB/T24021-2001 idt ISO14021:1999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自我环境 声明(II型环境标志) GB/T24024-2001 idt ISO14024:1999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I型环境标志 原则和程序

    5、GB/T24025-2009 idt ISO14025:2006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型环境 声明 原则和程序序 GB/T24031-2001 idt ISO14031:1999 环境管理 环境表现评价 指南 GB/T24040-2008 idt ISO14040: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原则与框架 GB/T24044-2008 idt ISO14044:2006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与指南 GB/T24050-2004 idt ISO14050:2002 环境管理 术语 GB/T24062-2009 idt ISO14063:2006 环境管理 环境信息交流指南和示例

    6、 GB/T26450-2010 idt ISO14062:2002 环境管理 将环境因素引入产品的设 计和开发 GB/T24041-2000 idt ISO14041:1998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目标与范围的确 定和清单分析 GB/T24042-2001 idt ISO14042:2000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GB/T24043-2001 idt ISO14043:2000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解释 GB/T24050-2003 idt ISO14050:2002 环境管理 术语 ISO14001与ISO9001的异同奌 相同点 都是自愿采用的管理性质的

    7、国际标准 管理体系相似,都采用PDCA管理模式 不同点 适用范围、对象和目的不同 承诺对象不同 审核认证依据不同0.1背景 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变化。引 言 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引 言引 言0.2环境管理体系

    8、的目的 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最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下列途径以获得长期成功,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可选方案:预防或减轻有害环境影响以保护环境;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有害影响;帮助组织履行合规义务;提升环境绩效;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等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实施环境友好的、且可巩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以获得财务和运营收益;与有关的相关方

    9、沟通环境信息。本标准不拟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法规要求。引 言0.3成功因素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承诺。组织可利用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意义的机遇,预防或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增强有益的环境影响。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其风险和机遇。成功实施本标准可使相关方确信组织已建立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引 言引 言 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本标准的应用可因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

    10、动,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将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其合规义务,以及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包括其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引 言0.4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模式 构成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法是基于策划、实施、检查与改进(PDCA)的概念。 PDCA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用以实现持续改进。该模式可应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及其每个单独的要素。该模式可简述如下:策划:建立所需的环境目标和过程,以实现 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结果。实施:实施所策划的过程

    11、。检查:根据环境方针,包括其承诺、环境目 标和运行准则,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 量,并报告结果。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图例展示了本标准采用的结构如何融入 PDCA 模式,它能够帮助新的和现有的使用者理解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引 言绩效评价策划支持和运行改进领导作用环境管理体系范围PDCA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处的环境内、外部问题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0.5 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符合 ISO 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一个高层结构,相同的核心正文,以及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目的是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 ISO 管理体系标准。 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例如:质量、职业健

    12、康安全,能源或财务管理。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运用共同的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想,将其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引 言 本标准包括了评价符合性所需的要求。任何有愿望的组织均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证实与本标准的符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或寻求组织的相关方(例如:顾客),对其符 性进行确认;或寻求组织的外部机构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或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 注册。 附录 A 提供了解释性信息以防止对本标准要求的错误理解。附录 B 显示了本标准现行版本与以往版本之间完整的技术对照。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包含在 GB/T24004 中。 本标准使用以下词语:“shall(

    13、应)”表示要求;“should(应当)”表示建议;“may(可以)”表示允许; “can(可能、能够)”表示可能性或能力。 标记“注”的信息旨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第 3 章使用的“注”提供了关于补充术语信息的附加信息,可能包括使用术语的相关规定。第 3 章中的术语和定义按照概念顺序进行编排,本文件最后还给出了按字母顺序的索引。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来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做出贡献。 本标准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这些结果将为环境、组织自身和相关方

    14、带来价值。与组织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的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 本标准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 本标准能够全部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环境管理。但是,只有本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了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且全部得以满足,组织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3.1.1 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 组织(3.1.4)用

    15、于制订方针、目标(3.2.5)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3.3.5)所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注 1:一个管理体系可关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例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能源、财务管理)。注 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岗位和职责、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注 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其特定的职能、其特定的部门、或跨组织的一个或多个职能。3.1.2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管理体系(3.1.1)的一部分,用来管理环境因素(3.2.2)、履行合规义务(3.2.9),并应对风险和机遇(3.2.11)。3.1.3 环境

    16、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3.1.5)就组织(3.1.4)的环境绩效(3.4.11)正式表述的意图和方向。3.1.4 组织 organization 为实现其目标(3.2.5)而具有职责、权限和关系等自身职能的个人或群体。注 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其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3.1.5 最高管理者 top management 在最高层指挥并控制组织(3.1.4)的一个人或一组人。注 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源。注 2

    17、:若管理体系(3.1.1)的范围仅涵盖组织的一部分,则最高管理者是指那些指挥并控制组织该部分的人员。3.1.6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3.1.4)。示例:相关方可包括顾客、社区、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员工。注 1:“感觉自身受到影响”意指组织已知晓这种感觉。 3.2 与策划有关的术语3.2.1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3.1.4)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 1:外部存在可能从组织内廷伸到当地、区域和全球系

    18、统。注 2:外部存在可能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气候或其他特征来描述。3.2.2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3.1.4)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或能与环境(3.2.1)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1:一项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环境影响(3.2.4)。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注 2:重要环境因素是由组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确定的。3.2.3 环境状况environmental condition 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确定的环境(3.2.1)的状态或特征。3.2.4 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

    19、(3.1.4)的环境因素(3.2.2)给环境(3.2.1)造成的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2.5 目标 objective 要实现的结果。注 1:目标可能是战略性的、战术性的或运行层面的。注 2:目标可能涉及不同的领域(例如:财务、健康与安全以及环境的目标),并能够应用于不同层面(例如:战略、组织范围、项目、产品、服务和过程(3.3.5)。注 3:目标可能以其他方式表达,例如:预期结果、目的、运行准则、环境目标(3.2.6),或使用其它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指标等表达。3.2.6 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组织(3.1.4)依据其环境方针(3.1.3)制定的目标(3.

    20、2.5)。3.2.7 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2.4)而采取(或综合采用)过程(3.3.5)、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或处理。3.2.8 要求 requirement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注 1:“通常隐含的”是指对组织(3.1.4)和相关方(3.1.6)而言是惯例或习惯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注 2:规定要求指眀示的

    21、要求,例如:文件化信息(3.3.2)中规定的要求。注 3:法律法规要求以外的要求一经组织决定遵守即成为了义务。3.2.9 合规义务compliance obligations 首选的术语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legal requirements and other requirements被承认的术语 组织(3.1.4)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3.2.8),以及组织必须遵守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注 1:合规义务是与环境管理体系(3.1.2)相关的。注 2:合规义务可能来自于强制性要求,例如: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或来自于自愿性承诺,例如:组织的和行业的标准、合同规定、操作规程、与社团或非政府组织间的

    22、协议。3.2.10 风险 risk 不确定性的影响。注 1:影响指对预期的偏离正面的或负面的。注 2:不确定性是对某一事件、其后果或其可能性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的状态。注 3:风险通常被描述为潜在“事件”(见GB/T23694 中的 4.5.1.3)与“后果”(见 GB/T23694中的4.6.1.3),或两者的结合。注4:风险通常以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见GB/T23694 中的 4.6.1.1)的组合来表示。3.2.11 风险和机遇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潜在的有害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3.3 与支

    23、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3.3.1 能力 competence 运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本领。3.3.2 文件化信息 documented information 组织(3.1.4)需要控制并保持的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载体。注 1:文件化信息可能以任何形式和承载载体存在,并可能来自任何来源。注 2:文件化信息可能涉及:环境管理体系(3.1.2),包括相关过程(3.3.5);为组织运行而创建的信息(可能被称为文件);实现结果的证据(可能被称为记录)。3.3.3 生命周期life cycle 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注 1:生命周期阶

    24、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修订自:GB/T24044 中的 3.1“(或服务)”已加入该定义,并增加了“注 1” 3.3.4 外包 outsource 安排外部组织(3.1.4)执行组织的部分职能或过程(3.3.5)。注 1:尽管外包的职能或过程在管理体系(3.1.1)范围之内,但外部组织不在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3.3.5 过程 process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注 1:过程可能形成也可能不形成文件。3.4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3.4.1 审核 audit 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客观评价,以判定审核准则满足程

    25、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3.5.5)。注 1:内部审核由组织(3.1.4)自行实施执行或由外部其他方代表其实施。注 2:审核可以是结合审核(结合两个或多个领域)。注 3:审核应由与被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无偏见和无利益冲突的人员进行,以证实其独立性。注 4:“审核证据”包括与审核准则相关且可验证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而“审核准则”则是指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时作为参照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3.2.8),GB/T19011 3.3 和 3.2 中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定义。3.4.2 符合 conformity 满足要求(3.2.8)。3.4.3 不符合 nonconformity 未满

    26、足要求(3.2.8)。注 1:不符合与本标准要求及组织(3.1.4)自身规定的附加的环境管理体系(3.1.2)要求有关。3.4.4 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不符合(3.4.3)的原因并预防再次发生所采取的措施。注 1:一项不符合可能由不止一个原因导致。3.4.5 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断提升绩效(3.4.10)的活动。注 1:提升绩效(3.4.11)是指运用环境管理体系(3.1.2),提升符合组织(3.1.4)的环境方针(3.1.3)的环境绩效(3.4.11)。注 2:该活动不必同时发生于所有领域,也并非不能间断。3.4.6 有效性 e

    27、ffectiveness实现策划的活动并取得策划的结果的程度。3.4.7 参数 indicator 对运行、管理或状况的条件或状态的可度量的表述。来源:ISO 14031 中的 3.153.4.8 监视 monitoring 确定体系、过程(3.3.5)或活动的状态。注 1:为了确定状态,可能需要实施检查、监督或认真地观察。3.4.9 测量 measurement 确定数值的过程(3.3.5)。3.4.10 绩效 performance 可度量的结果。注 1:绩效可能与定量或定性的发现有关。注 2:绩效可能与活动、过程(3.3.5)、产品(包括服务)、体系或组织(3.1.4)的管理有关。3.4

    28、.11 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与环境因素(3.2.2)的管理有关的绩效(3.4.10)。注 1:对于一个环境管理体系(3.1.2),可能依据组织(3.1.4)的环境方针(3.1.3)、环境目标(3.2.6)或其他准则,运用参数(3.4.7)来测量结果。A.3A.3概念的说明 除了条款 3 给出的术语和定义外,以下还对选取概念提供了说明,以防止错误理解:本标准中,“any(任何)”一词的使用意指选用或选择。“appropriate(适当的)”与“applicable(适用的)”不得互换。“适当的”意指适合于或适于的,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自由;而“适用的”意指

    29、相关的或有可能应用的,且意味着如果能够做到,就须要做。“consider(考虑)”一词意指有必要考虑这一话题,但可拒绝考虑;而“take into account(必须考虑)”意指有必要考虑这一话题,但不能拒绝考虑。“continual(持续)”指发生在一段时期内的持续,但可能有间断;而“continuous(连续)”指不间断的持续,因此应当使用“持续”来描述改进。本标准中,“effect(影响)”一词用来描述组织变化的结果;“environmental impact(环境影响)”特指对环境造成变化的结果。“ensure(确保)”一词意指职责可以委派,但责任不能委派。本标准使用了术语“inte

    30、rested party(相关方)”,“stakeholder(利益相关方)”是其同义词,代表了相同概念。本标准使用了一些新的术语。以下对其进行简单解释,有助于新的使用者和本标准前版标准的使用者理解。“compliance obligations(合规义务)”短语替代了前版标准的短语“legalrequirement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to which the organization subscribes(法律法规要求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与前版标准的内涵没有区别。 “ documented information ( 文 件 化 信 息 )” 替 代 了

    31、 前 版 标 准 中 的 名 词“documentation(文件)”、“documents(文档)”和“records(记录)”。为有别于通用术语“文件化信息”的含义,本标准现使用短语“保留(retain)文件信息作为的证据”来表示记录,用短语“maintain(保持)文件化信息”来表示记录以外的文件。短语“作为.的证据”并非是满足法律证据的要求,而只是表明需要保留的客观证据。短语“external provider(外部供方)”意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外部供方组织(包括合同方)。将“identify(识别、确定)”改为“determine(确定)”旨在与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术语保持一致。“确定”一

    32、词意指获得认知的探索过程,其内涵意图与前版标准无区别。短语“预期结果(intended outcome)”指组织通过实施其环境管理体系想要实现的结果。最低限度的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和实现环境目标。组织可针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设定附加的预期结果,例如与其保护环境的承诺相一致,组织可建立一个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结果。短语“person(s) doing work under its control(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包括为组织工作的人员和那些代表组织工作并承担相应职责的人员(例如:合同方)。以此代替前版标准中的短语“persons working for it or on

    33、 its behalf,persons working for or on behalf of the organization(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这一新短语与前版标准无区别。前版标准中使用的概念“target(指标)”已涵盖在术语“environmental objective(环境目标)”中。4 组织所处的环境4.1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 旨在针对可能对组织管理其环境职责的方式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的重要问题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性的理解。

    34、这些问题是组织的重要议题,也是需要探讨和讨论的问题,或是对组织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造成影响的变化着的情况。 与组织所处的环境可能相关的内、外部问题示例如下:a)与气候、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地使用、现存污染、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的、可能影响组织目的或受组织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状况;b)外部的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监管、财务、技术、经济、自然以及竞争环境,包括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和地方的;c)组织内部特征或条件,例如: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战略方向、文化与能力(即:人员、知识、过程、体系)。 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可用于其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见

    35、4.4)。 确定的内外部问题可能给组织或环境管理体系带来风险和机遇(见 6.1.1 至 6.1.3)。组织可从中确定那些需要应对和管理的风险和机遇(见6.1.4,6.2,7,8 和 9.1)。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确定: 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 本标准希望组织对那些已确定与其有关的内外部相关方所明示的需求和期望有一个总体的(即高层次非细节性的)理解。组织在确定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他们必须满足或选择满足时,即合规义务(见 6.1.1)时,需考虑其所获得的知识。 当相关方认为其受到组织有

    36、关环境绩效的决策或活动的影响时,则组织应考虑该相关方向其告知或披露的相关需求和期望。 相关方的要求不一定是组织必需满足的要求。一些相关方的要求体现了强制性的需求和期望,因为这些需求和期望已被纳入法律、法规、规章、政府或甚至法庭判决的许可和授权中。组织可决定是否自愿接受或采纳相关方的其他需求和期望(例如:纳入合同关系或签署自愿性协议)。一旦组织采纳,这些需求和期望则成为组织的要求,即成为合规义务,并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见 4.4)时必须予以考虑。对组织合规义务更详细的分析见 6.1.3。4.3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a

    37、)4.1 所提及的内、外部问题;b)4.2 所提及的合规义务;c)其组织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d)其活动、产品和服务;e)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旨在明确环境管理体系所适用的物理和组织边界,尤其是如果组织属于某大型组织的一部分时,组织可自主灵活地界定其边界。可选择在整个组织内实施本标准,或只在组织的特定部分实施,前提是该部分的最高管理者有权限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确定范围时,环境管理体系的可信性取决于组织边界的选取。组织应运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其对活动

    38、、产品和服务能够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范围的确定不应用来排除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因素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设施,或规避其合规义务。范围是对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边界内组织运行的、真实的并具代表性的阐述,且不应当对相关方造成误导。 一旦组织宣称符合本标准,则要求组织对范围的声明可为相关方获取。4.4 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 4.1 和 4.2 获得的知识。 组织有权力和责任决定如何满足本标准要求,包括以下事项的详略程度:a)建立一个或多个

    39、过程,以确信它(们)按策划得以控制和实施,并实现期望的结果;b)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其各项业务过程中,例如:设计和开发、采购、人力资源、营销和市场等;c)将与组织所处的环境(见 4.1)和相关方要求(见 4.2)有关的问题纳入其环境管理体系。 若本标准针对组织内一个或多个特定部分实施,则可采用组织其他部分制定的方针、过程和文件化信息来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只要它们适用于那个(些)特定部分。 关于将保持环境管理体系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的信息,见 A.1。5 领导作用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b)确保建立环

    40、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为了证明领导作用和承诺,最高管理者负有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特定职责,应当亲自参与或进行指导。最高管理者可向他人委派这些行动的职责,但有责任确保

    41、这些行动得到实施。5.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 环境方针是声明承诺的一系列原则,最高管理者在这些承诺中概述了

    42、组织支持并提升其环境绩效的意图。环境方针使组织能够制定其环境目标(见 6.2),采取措施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并实现持续改进(见 10)。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方针的三项基本承诺:a)保护环境; b)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c)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升环境绩效。 这些承诺体现在组织为满足本标准特定要求所建立的过程中,以确保一个坚实、可信和可靠的环境管理体系。 保护环境的承诺不仅是通过污染预防防止有害的环境影响,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免遭因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而导致的危害与退化。组织追求的特定承诺应当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当地的或地区的环境状况相关。这些承诺可能提及,例如:水质量、再循环或空气质量的问

    43、题,并可能包括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以及环境修复相关的承诺。 所有承诺均很重要,某些相关方特别关注组织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尤其是满足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本标准规定了一系列与该承诺相关的相互关联的要求,包括下列需求:确定合规义务;确保按照这些合规义务实施运行;评价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纠正不符合。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 参与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人员应当对其在遵守本标准要求

    44、和实现预期结果方面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有清晰的理解。 识别的特定岗位和职责可分派给某一个人,有时被称为“管理者代表”,也可由几个人分担,或分派给最高管理层的某成员。6 策划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1.1 总则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 6.1.1 至 6.1.4 的要求所需的过程。 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a)4.1 所提及的问题;b)4.2 所提及的要求;c)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并且,应确定与环境因素(见 6.1.2)、合规义务(见 6.1.3)、4.1 和 4.2 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相关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预防或减少不期望

    45、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应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特别是那些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 组织应保持: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文件化信息;6.1.1 至 6.1.4 中所需过程的文件化信息,其程度应足以确信这些过程按策划实施。 建立过程的总体目的在于确保组织能够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预防或减少非预期影响以实现持续改进。组织可通过确定其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策划措施进行处理来确保实现。这些风险和机遇可能与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其他问题,或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有关。 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与有害环境影响、有益环境影响和其他对组织的影响有关的

    46、风险和机遇。可将确定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作为重要性评价的一部分,也可单独确定。 合规义务(见A.6.1.3)可能产生风险和机遇,例如:未履行合规义务可损害组织的声誉或导致诉讼;或更多地履行合规义务,能够提升组织的声誉。 组织也可能存在与其他问题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包括环境状况,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都可能影响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例如: a)由于员工文化或语言的障碍,未能理解当地的工作程序而导致的环境泄漏; b)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可影响组织的建筑物或场地的洪涝的增强; c)由于经济约束导致缺乏可获得的资源来保持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d)通过政府财政资助引进新技术,可

    47、能改善空气质量; e)旱季缺水可能影响组织排放控制设备的运行能力。 紧急情况是非预期的或突发的事件,需要紧急采取特殊应对能力、资源或过程加以预防或减轻其实际或潜在的后果。紧急情况可能导致有害环境影响或对组织造成其他影响。组织在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例如:火灾、化学品溢出、恶劣天气)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现场危险物品(例如:易燃液体、贮油箱、压缩气体)的性质;紧急情况最有可能的类型和规模;附近设施(例如:工厂、道路、铁路线)的潜在紧急情况。 尽管须确定和应对风险和机遇,但并不要求进行正式的风险管理或文件化的风险管理过程。 组织可自行选择确定风险和机遇的方法。方法可涉及简单的定性过程或完整的定量评价

    48、,这取决于组织运行所处的环境。 识别风险和机遇(见 6.1.1-6.1.3)是措施的策划(见 6.1.4)并建立环境目标(见 6.2)的输入。6.1.2 环境因素 组织应在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此时应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必须考虑:a)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b)异常状况和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组织应运用所建立的准则,确定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适当时,组织应在其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保持以下内

    49、容的文件化信息: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用于确定其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重要环境因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与有害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环境影响(机会)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组织确定其环境因素和相关环境影响,进而确定那些需要通过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 全部地或部分地由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称为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可能发生在地方、区域或是全球范围,且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或自然累积的影响。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是因果关系。 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但并不要求进行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只需认真考虑可被组织控制或影响的生命周期阶段就足够了。产品或服务的典型生

    50、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适用的生命周期阶段将根据活动、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而不同。 组织需要确定其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必须考虑与其现在的及过去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输入和输出。运用的方法应当考虑 6.1 中识别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运行状况、关闭与启动状态,以及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应当注意之前曾发生过的紧急情况。关于将环境因素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的信息,见 A.1。组织不必单个考虑每个产品、组件或原材料以确定和评价其环境因素。当这些活动、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特性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理解概述(PPT-156页)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01344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