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系结构概述要点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网络体系结构概述要点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体系结构 概述 要点 课件
- 资源描述:
-
1、http:/http:/n教学提示:教学提示: 计算机网络是由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计算机网络是由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计算机类型、通信线路类型、来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计算机类型、通信线路类型、连接方式、同步方式、通信方式等的不同,给网络各结点间的通信连接方式、同步方式、通信方式等的不同,给网络各结点间的通信带来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通信双方相互间都能发送、带来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通信双方相互间都能发送、接收可以理解的信息,整个通信的过程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些复杂接收可以理解的信息,整个通信的
2、过程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会涉及通信体系结构设计和各厂家共同遵守约定标准的的问题,就会涉及通信体系结构设计和各厂家共同遵守约定标准的问题,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问题。只有采用结构化的方问题,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问题。只有采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描述网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才能很好地研究、设计和法来描述网络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才能很好地研究、设计和实现网络系统。本章主要介绍有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实现网络系统。本章主要介绍有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和OSI七层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计算机七层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
3、计算机网络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后续章节知识的理解和网络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后续章节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掌握。 n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OSI参考模型的概念,掌握分层模参考模型的概念,掌握分层模型的重要术语、型的重要术语、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及各层的基本功能。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及各层的基本功能。http:/n网络和网络通信都很复杂,为了能够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且功能相对网络和网络通信都很复杂,为了能够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且功能相对独立的计算机之间组成网络,并实现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独立的计算机之间组成网络,并实现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
4、,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涉及和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包括信号传输、差错控制、寻址、系统需要涉及和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包括信号传输、差错控制、寻址、数据交换和提供用户接口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为简化这些问题数据交换和提供用户接口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就是为简化这些问题的研究、设计与实现而抽象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其目的是划分网络系的研究、设计与实现而抽象出来的一种结构模型,其目的是划分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说明各组成部分实现的功能,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如何统的基本组成,说明各组成部分实现的功能,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通信的。网络体系结构通常采用层次化结构定义计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通信的。
5、网络体系结构通常采用层次化结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功能和提供的服务。算机网络的协议、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n2.1.1 分层结构的意义分层结构的意义n2.1.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n2.1.3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数据封装与解封装http:/寄信方寄信方寄信人投信到邮箱邮局收集邮件并分类整理形成包裹运输部门发货收信方收信方收信人从邮箱取出信件邮局将收到的包裹分拣后送到各地邮箱运输部门收货运输邮件邮递的分层流程http:/n1. 为什么要分层 1) 各个层次的纵向关系各个层次的纵向关系(本方各层次间的关系本方各层次间的关系) 2) 各个层次的横向关系各个层次的横向关系(双方相同
6、层次之间的关系双方相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层次结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层次结构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独立性强。层间耦合程度低,上层只需了解下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什么独立性强。层间耦合程度低,上层只需了解下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什么服务服务黑箱方法。黑箱方法。 适应性强。只要服务和接口不变,每层的实现方法可任意改变。适应性强。只要服务和接口不变,每层的实现方法可任意改变。 易于实现和维护。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涉及范围小、功能简单的易于实现和维护。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个涉及范围小、功能简单的子单元,使系统的结构清晰,实现、调试和维护变得简单和容易。这样,子单元,使系统的结构清晰,实现、调试和维护变得简单
7、和容易。这样,设计人员便能专心设计和开发所关心的功能模块。设计人员便能专心设计和开发所关心的功能模块。n2. 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概念 网络应该具有哪些层次?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网络应该具有哪些层次?每一层的功能是什么?(分层与功能分层与功能)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如何进行交互?各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如何进行交互?(服务与接口服务与接口) 通信双方的数据传输要遵循哪些规则?通信双方的数据传输要遵循哪些规则?(协议协议)http:/nOSI作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和开发协议标准的框架,将计算机网作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和开发协议标准的框架,将计算机网络分为络分为7层,自下而上分别
8、为物理层层,自下而上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和应用层用层(Application Layer)。事实上,。事实上,OSI模型仅仅给出了一个概念框模型仅仅给出了一个概念框架,它指出实现两个架,它指出实现两个“开放系统开放系统”之间的通信包括哪些任务之间的通信包括哪些任务(功能功能)、由、由哪些协议来控制,而不是对具体实现
9、的规定。网络开发者可以自行决定哪些协议来控制,而不是对具体实现的规定。网络开发者可以自行决定采用硬件或软件来实现这些协议的功能。采用硬件或软件来实现这些协议的功能。http:/n如图如图2.4所示,发送端应用进程将用户数据通过应用层向下传递,每到一层,系统都所示,发送端应用进程将用户数据通过应用层向下传递,每到一层,系统都会为数据添加相应的首部信息和尾部信息。通常将尾部信息也统称为首部会为数据添加相应的首部信息和尾部信息。通常将尾部信息也统称为首部(Header)。这些首部信息包含了实现这一层功能所需的必要信息,如控制信息、说明信息、地址这些首部信息包含了实现这一层功能所需的必要信息,如控制信
10、息、说明信息、地址信息和差错校验码等。这种在数据前添加首部信息的过程叫封装,封装了某层首部信信息和差错校验码等。这种在数据前添加首部信息的过程叫封装,封装了某层首部信息后形成的数据叫做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息后形成的数据叫做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传输层及以。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下各层的PDU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传输层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传输层PDU称为段称为段(Segment),网络层,网络层PDU叫叫分组分组/包包(Packet),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PDU叫帧叫帧(Frame),物理层,物理层PDU叫比特叫比特(bit)。n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又作为
11、其下层的数据部分由下层接收并封装。这样自上而下逐层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又作为其下层的数据部分由下层接收并封装。这样自上而下逐层封装,最后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从物理层发出。接收端从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并向上封装,最后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从物理层发出。接收端从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并向上逐层传递,每一层都从由下层传来的数据中取出属于本层的首部信息,数据部分继续逐层传递,每一层都从由下层传来的数据中取出属于本层的首部信息,数据部分继续向上层提交。这种从由下层传来的数据中取出属于本层的首部信息的过程叫解封装。向上层提交。这种从由下层传来的数据中取出属于本层的首部信息的过程叫解封装。这样自下而上逐层解封装并向上层提
12、交,直到用户数据还原并由接收端应用进程接收。这样自下而上逐层解封装并向上层提交,直到用户数据还原并由接收端应用进程接收。http:/n2.2.1 物理层功能物理层功能n2.2.2 典型协议及接口标准典型协议及接口标准http:/n物理层是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底层,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物理参考模型中的最底层,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物理层并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介质,而是指在层并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介质,而是指在物理传输介质之上为上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它是建物理传输介质之上为上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它是建
13、立在通信介质基础上的、实现设备之间联系的物理接口。物理层的主要立在通信介质基础上的、实现设备之间联系的物理接口。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为物理上相互关联的通信双方提供物理连接,并在物理连接上透任务是为物理上相互关联的通信双方提供物理连接,并在物理连接上透明地传输比特流。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明地传输比特流。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保证比特流的透明传输。所需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保证比特流的透明传输。n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器的形状、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等。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器的形状、规格、尺寸、引脚数量
14、和排列等。电气特性规定了传输二进制位流时线路上的信号电压的高低、阻抗匹配、电气特性规定了传输二进制位流时线路上的信号电压的高低、阻抗匹配、传输速率和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规定了物理接口上各信号线的功能。传输速率和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规定了物理接口上各信号线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传输二进制位流的一组操作规程,即各信号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传输二进制位流的一组操作规程,即各信号线工作的规则和先后顺序,如怎样建立和拆除物理连接,全双工还是半线工作的规则和先后顺序,如怎样建立和拆除物理连接,全双工还是半双工操作,同步传输还是异步传输等。双工操作,同步传输还是异步传输等。http:/nOSI采
15、纳了各种现成的协议。其中有采纳了各种现成的协议。其中有 RS-232、RS-449、X.21、V.35、ISDN以及以及FDDI、IEEE 802.3 、IEEE 802.4和和IEEE 802.5的物理层协议。物理层的物理层协议。物理层接口的标准很多,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物理环境。其中接口的标准很多,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物理环境。其中EIA RS-232C是一个是一个25针针连接器且许多微机系统都配备的异步串行接口,连接器且许多微机系统都配备的异步串行接口,CCITT X.21是公用数据网同步是公用数据网同步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端接设备和数据电路端接设备(DCE)
16、间的接口。间的接口。nRS-232标准提供了一个利用公用电话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标准提供了一个利用公用电话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远程电话网相连接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字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远程电话网相连接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字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以使其能与电话网相容。在通信线路的另一端,另一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以使其能与电话网相容。在通信线路的另一端,另一个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逆转换成相应的数字数据,从而实现比特流的传输。个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逆转换成相应的数字数据,从而实现比特流的传输。图图2.5所示为两台远程计算机通过
17、电话网相连的结构。所示为两台远程计算机通过电话网相连的结构。DTE实际上是数据的信源实际上是数据的信源或信宿,而或信宿,而DCE则完成数据由信源到信宿的传输任务。则完成数据由信源到信宿的传输任务。RS-232C标准接口只控标准接口只控制制DTE与与DCE之间的通信,与连接在两个之间的通信,与连接在两个DCE之间的电话网没有直接的关系。之间的电话网没有直接的关系。 nRS-232C的机械特性的机械特性 nRS-232C的电气特性的电气特性nRS-232C的功能特性的功能特性 nRS-232C的工作过程的工作过程 http:/nRS-232C的机械特性规定使用一个的机械特性规定使用一个25芯的芯的
18、标准连接器,并对该连接器的尺寸及针或孔标准连接器,并对该连接器的尺寸及针或孔芯的排列位置等都做了详细说明。芯的排列位置等都做了详细说明。http:/nRS-232C的电气特性规定逻辑的电气特性规定逻辑1的电平为的电平为-15-5V,逻辑,逻辑0的电平为的电平为+5+15V,即,即RS-232C采用采用+15V和和-15V的负逻辑电平,的负逻辑电平,+5V和和-5V之间为之间为过渡区域不做定义。过渡区域不做定义。RS-232C接口的电气特性如图接口的电气特性如图2.6所示,其电气信号所示,其电气信号表示如表表示如表2.1所示。所示。nRS-232C电平高达电平高达+15V和和-15V,较之,较之
19、05V的电平来说具有更强的抗干的电平来说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但是,即使用这样的电平,若两设备利用扰能力。但是,即使用这样的电平,若两设备利用RS-232C接口直接相连接口直接相连(即不使用调制解调器即不使用调制解调器),它们的最大距离也仅约,它们的最大距离也仅约15m,而且由于电平较高,而且由于电平较高,通信速率反而受到影响。通信速率反而受到影响。RS-232C接口的通信速率小于接口的通信速率小于20Kbit/s(标准速标准速率有率有150bit/s、300bit/s、600bit/s、1 200bit/s、2 400bit/s、4 800bit/s、9 600bit/s、19 200bit
20、/s等几档等几档)。 http:/nRS-232C的功能特性定义了的功能特性定义了25芯标准连接芯标准连接器中的器中的20根信号线,其中根信号线,其中2根地线、根地线、4根数据根数据线、线、11根控制线、根控制线、3根定时信号线、剩下的根定时信号线、剩下的5根线做备用或未定义。表根线做备用或未定义。表2.2所示为其中最常所示为其中最常用的用的10根信号线的功能特性。根信号线的功能特性。http:/nRS-232C的的DTE-DCE连接如图连接如图2.7所示。若两台所示。若两台DTE设备,如两台计算机在近设备,如两台计算机在近距离直接连接,则可采用如图距离直接连接,则可采用如图2.8所示的方法,
21、图所示的方法,图2.8(a)所示为完整型连接,图所示为完整型连接,图2.8(b)所示为简单型连接。所示为简单型连接。nRS-232C的工作过程是在各根控制信号线有序的的工作过程是在各根控制信号线有序的ON(逻辑逻辑0)和和OFF(逻辑逻辑1)状状态的配合下进行的。在态的配合下进行的。在DTE-DCE连接的情况下,只有连接的情况下,只有CD(数据终端就绪数据终端就绪)和和CC(数据设备就绪数据设备就绪)均为均为ON状态时,才具备操作的基本条件。此后,若状态时,才具备操作的基本条件。此后,若DTE要发要发送数据,则必须先将送数据,则必须先将CA(请求发送请求发送)置为置为ON状态,等待状态,等待C
22、B(清除发送清除发送)应答信号应答信号为为ON状态后,才能在状态后,才能在BA(发送数据发送数据)上发送数据。上发送数据。http:/n2.3.1 数据链路层功能数据链路层功能n2.3.2 数据链路层帧的格式数据链路层帧的格式n2.3.3 典型协议及应用典型协议及应用http:/n1. 帧同步帧同步为了使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后只将有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为了使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后只将有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合成帧传送。信息帧中携带有校验信息段,当接收方接收到信息帧时,按照约定的差合成帧传送。信息帧中携带有校验信息段,当接收方接收到信息帧时,按照约定的差错控
23、制方法进行校验来发现差错,并进行差错处理。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错控制方法进行校验来发现差错,并进行差错处理。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能明确地从自物理层接收来的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和终止,这是帧同步需解决方能明确地从自物理层接收来的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和终止,这是帧同步需解决的问题。的问题。n2. 差错控制差错控制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通信过程中要采用差错控制。通常采用的是检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计算机通信过程中要采用差错控制。通常采用的是检错重发方式错重发方式(ARQ),即接收方每收到一帧便检查帧中是否有错,一旦有错,就让发送,即接收方每收到一帧便检查帧中是
24、否有错,一旦有错,就让发送方重传此帧,直到接收方正确接收为止。方重传此帧,直到接收方正确接收为止。n3.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协调相邻结点间的数据流量,避免出现拥挤或阻塞现象。一般,进行通信的结点都需协调相邻结点间的数据流量,避免出现拥挤或阻塞现象。一般,进行通信的结点都需要设置帧缓冲区,用来暂存接收到的数据帧,以等待进一步的处理。若发送结点发送要设置帧缓冲区,用来暂存接收到的数据帧,以等待进一步的处理。若发送结点发送数据的速度太快,接收结点来不及处理缓冲区中的数据帧,就会出现接收结点帧缓冲数据的速度太快,接收结点来不及处理缓冲区中的数据帧,就会出现接收结点帧缓冲区数据溢出,进而造成溢出数据的丢失
25、。因此,接收结点需要在其接收缓冲区数据溢区数据溢出,进而造成溢出数据的丢失。因此,接收结点需要在其接收缓冲区数据溢出之前及时通知发送结点停止发送数据或减慢发送速度。出之前及时通知发送结点停止发送数据或减慢发送速度。n4. 链路管理链路管理包括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并可以为网络层提供几种不同质量的链路服务。如包括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并可以为网络层提供几种不同质量的链路服务。如双方通过交换必要的信息来确认对方是否处于通信准备就绪状态,设定数据帧的某些双方通过交换必要的信息来确认对方是否处于通信准备就绪状态,设定数据帧的某些字段内容和格式,以及通信结束后的一系列恢复工作,包括缓冲区和状态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