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构造地貌(修)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构造地貌(修)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构造 地貌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 (内营力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大陆和大洋。地球表面最大一 级地貌形态,它主要由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形成。第二级: 大地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 和地貌单元,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 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板块运动形成的大是板块运动形成的大 地构造的表现地构造的表现。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小规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小规 模内力作用形成
2、的某一局部的小型构造地貌形态。有的模内力作用形成的某一局部的小型构造地貌形态。有的 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如火山,单面山, 向斜谷等。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地球的形状(既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既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是指包括水圈在内的整个地球在自转和重力作用下呈现的外形比较比较接近椭球体接近椭球体(扁率1:298) 证明:P5图2-1 原因:大地水准面微微起伏的特征,可能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也可能是地球内部对流运动导致的。二、大陆与大洋 (一)(一)大陆与大洋的基本形态特征大陆与大洋的基本形态特征内部起伏都很大: 1、大陆 最大高差为92
3、42米,平均高度为850米。 按占大陆面积的比例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 按各大洲平均高度,最高是南极洲,最低为欧洲和大洋州; 2、 大洋 最大高差为15000米,平均深度为38000米。 按占大洋面积的比例依次为洋底、大陆坡、大陆架。 按各大洋平均深度,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关键点:高差、平均高度(深度)、占面积比例、最高(低)(二)(二)大陆与大洋的地壳基本特征大陆与大洋的地壳基本特征 1、大陆(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29。大陆地壳密度小(2.7g/cm3)、厚度大(平均33公里)。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从洋底延伸而来的玄武岩质层。
4、2、大洋1)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水深小于3000m的过渡地带)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2)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密度大(2.9g/cm3)、厚度薄(平均7.3公里),由玄武岩质构成,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关键点:面积、密度、厚度、岩石性质(三三)、大陆与大洋的成因、大陆与大洋的成因地壳均衡地壳均衡理论理论 1、静态均衡理论:、静态均衡理论:*地球形成了高大的山脉后,为何会不再下地球形成了高大的山脉后,为何会不再下沉到原来的位置?沉到原来的位置? 十九世纪中叶,学者认为高山和它周围的地壳都立在一个浮
5、十九世纪中叶,学者认为高山和它周围的地壳都立在一个浮动面上彼此平衡。原因是地壳的动面上彼此平衡。原因是地壳的每一部分有不同的比重或不同每一部分有不同的比重或不同的体积。的体积。本学说又分为两种说法。本学说又分为两种说法。P8图图2-4 普拉特(普拉特(Pratt):):主张所有地块都浮立在主张所有地块都浮立在同一深度的均衡面同一深度的均衡面上上,但是各地块的,但是各地块的密度不等密度不等,上升得高者(即高山)密度小,上升得高者(即高山)密度小,下沉得低者(即低地)密度大,下沉得低者(即低地)密度大,结果各地块的总质量相等,仍结果各地块的总质量相等,仍可维持平衡。可维持平衡。 艾里(艾里(Air
6、y):):则认为各地块则认为各地块密度相同密度相同而而厚度不同厚度不同,故高山上,故高山上升得高,而底部也下沉得深,形成山根;低地上升得低,底部升得高,而底部也下沉得深,形成山根;低地上升得低,底部则下沉得浅,故则下沉得浅,故均衡面是有起伏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在同一底层之上,各地块。在同一底层之上,各地块厚度不同,但彼此仍旧可以平衡。厚度不同,但彼此仍旧可以平衡。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地壳厚度是不一厚度是不一的,的,密度也是密度也是不均一不均一的(的(根据根据W.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63是艾里模式是艾里模式来成,而来成,而3737
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比重上或体积上的改变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地壳由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诱发地壳均衡异常的原因:诱发地壳均衡异常的原因: 外部原因:地表修建水库或湖泊消失;冰盖消失。外部原因:地表修建水库或湖泊消失;冰盖消失。 内部原因(根本动因):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引发内
8、部原因(根本动因):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引发岩石圈的运动形成大洋和大陆,进而形成各种大地构岩石圈的运动形成大洋和大陆,进而形成各种大地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第二节第二节 大地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 * *大地构造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大地构造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 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扩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学说。 A、板块的概念:、板块的概念:岩石圈在固体地球外层基本上是连续岩石圈在固体地
9、球外层基本上是连续分布的,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他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布的,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他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滑动,分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滑动,板块运板块运动就造就了地球上的动就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态。态。 B、勒比雄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太平洋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除太平样板块完全属洋壳构成外,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
10、和洋壳,其它五个板块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部分。部分。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 C、板块的运动:、板块的运动: 板块有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板块有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相被运动相被运动: : 例如,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例如,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形成于张应力。侧洋壳板块的分离。形成于张应力。相向运动相向运动 : : 例如,碰撞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例如,碰撞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俯冲带环太平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俯冲带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
11、板块的汇聚。形成于压应力。块的汇聚。形成于压应力。相切运动相切运动: : 例如,圣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形成于安德列斯断层。形成于扭应力扭应力。大地构造地貌的分类大地构造地貌的分类 一、一、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三、洋底构造地貌三、洋底构造地貌 一、一、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反映了陆壳漫长的演变历史,主要受新生带构造运动的影响,但也包括了早期构造活动影响的遗迹。 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分区陆地区大地构造地貌分区: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
12、带的构造地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三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新生代褶皱山带2大陆裂谷带 1新生代褶皱山带:新生代褶皱山带: 成因:新生代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形成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环太平洋褶皱山带。 地貌特征主要有:地貌特征主要有: 呈长条状巨大山系;呈长条状巨大山系;地和环共长4.7万多公里 构造活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层被强烈地褶皱,多形地层被强烈地褶皱,多形成复向斜和复背斜;断层多为逆掩断层,地层被推覆;成复向斜和复背斜;
13、断层多为逆掩断层,地层被推覆;P307图6.22)大陆裂谷带)大陆裂谷带成因:它与洋脊裂谷相同,都处在地球内部物质对流上涌的张裂地带上,陆壳受拉张作用正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大陆裂谷的存在预示着新洋壳和新大洋盆地的生长。如东非、贝加尔、莱茵、加利福利亚等裂谷地貌特征:地貌特征: 属断陷谷地,地壳运动强烈属断陷谷地,地壳运动强烈。地震显著,有火山喷发与熔岩溢地震显著,有火山喷发与熔岩溢流活动。流活动。(宽3075km少数可达几百km,长度几十到几千km,长度超过宽度。如东非长7300公里,最宽为300公里P老19图。) 主要由正断裂构成,常常呈梯状,在其内形成不同级别的地堑和地主要由正断
14、裂构成,常常呈梯状,在其内形成不同级别的地堑和地垒。积大量沉积物,常夹有火山岩。垒。积大量沉积物,常夹有火山岩。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脉 2断块山与断陷谷1褶皱断块山脉褶皱断块山脉 A、成因:早期古生代板块碰撞产生强烈褶皱,中期受剥成因:早期古生代板块碰撞产生强烈褶皱,中期受剥蚀或夷平,晚期(中、新生代)板块内部断裂上升伴有褶蚀或夷平,晚期(中、新生代)板块内部断裂上升伴有褶皱形成。皱形成。如天山,阿尔泰山,秦岭、阿巴拉起亚山、乌拉尔山 B、地貌特点:地貌特点: 山体高大,呈地垒状,山间多断陷盆地或断陷谷。山体高大,呈地垒状,山间多断陷
15、盆地或断陷谷。 这些山脉多被顺走向的几个大断裂分成几个山带这些山脉多被顺走向的几个大断裂分成几个山带。如天山分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2断块山与断陷谷断块山与断陷谷 、成因: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B、地貌特点地貌特点: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式。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庐山、泰
16、山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1、高原、高原 2、盆地、盆地 3、平原、平原 1、高原:、高原: A、成因: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B、地貌特点地貌特点: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17、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2、盆地盆地: 成因成因:是差异升降运动的产物是差异升降运动的产物。如青藏和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 地貌特点地貌特点:盆地是一种正负复合地貌类型,由周围的山地或高原和中部的平原(或低矮的丘陵)所组成。周围的抬升和盆地内部的相对沉降形成明显的对照。 3、平原:、平原: 成因:成因: 多是在内力产生的沉降和外力发生加积条件下形成的。 堆积平原:堆积平原: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拗陷区经长期堆积则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形态为若为圆形则与周围构造单元的关系多为拗陷关系江汉平原、松嫩;若为块形,则与周围构造单元的关系多为断裂关系华北平
18、原。】 侵蚀平原:侵蚀平原:在地壳稳定或轻微上升区,经过高地夷平而成侵蚀平原(徐州、蚌埠一带平原);没有堆积层或很薄。 地貌特点地貌特点:是一种广阔的平缓的地貌类型,海拔高度一般20Om以下。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水深在03KM。包括包括大陆架大陆架和和大陆大陆坡、大陆裙坡、大陆裙三部分。三部分。 (一)、大陆边缘的类型与地貌特征(一)、大陆边缘的类型与地貌特征 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P老老16图图 1、稳定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
19、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基底上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的外侧至大洋盆地为大陆坡。新生代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基本上无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 成因:成因:过去是大陆裂谷两侧的陆壳。后期则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中部形成大洋盆地,其两例接受来自陆地的大量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P老17图 2、活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成因: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壳
20、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遇到大陆板块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根据活动大陆边缘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二类: A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非常狭窄。陆架非常狭窄。 B东亚型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自海向陆依次出现海沟、自海向陆依次出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岛弧和弧后盆地,构造复杂多样。根据边缘的地壳性质及其所处位置的差异,分为陆缘弧、边缘弧、分为陆缘弧、边缘弧、洋内弧洋内弧
21、三种弧型构造地貌。陆缘弧陆缘弧(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地壳为陆壳,如我国东海岸与琉球岛弧);边缘弧边缘弧(火山岛弧地壳为陆壳,弧后盆地地壳地壳为洋壳,如日本海海盆及其以东岛弧);洋内弧洋内弧(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地壳为洋壳,如马里亚拉群岛及其以西海域)(二)、(二)、大陆架 1、大陆架的形态特征和地貌特征、大陆架的形态特征和地貌特征 1)大陆架的形态特征)大陆架的形态特征地形平坦,微向海倾斜(平均坡度0.1 ,坡度较大也不超过12)。水深200m。宽度不一(稳定形/活动型有区别),平均70km。 2)、大陆架的地貌特征)、大陆架的地貌特征 A、为浅海海底平原,但分级下降,又称水下阶地。 B、有垂直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