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系统 有机 结合 分析 设计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分析与设计 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本章要求:本章要求:n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动态设计及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动态设计及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以以机电伺服系统为例机电伺服系统为例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般考虑方法。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一般考虑方法。位置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和伺服控制系统
2、和速度速度伺服控制系统的共同点伺服控制系统的共同点是通过系统执行元件是通过系统执行元件直接或经过传动系统系统驱动被控对象,从而完成所需要的机械运动。直接或经过传动系统系统驱动被控对象,从而完成所需要的机械运动。因此,工程上是围绕机械运动的因此,工程上是围绕机械运动的规律规律和和运动参数运动参数对它们提出技术要求的对它们提出技术要求的设计过程:设计过程:1.了解被控对象的特点和对系统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系了解被控对象的特点和对系统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系 统的设计方案(统的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方案)2.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先是稳态设计计算,后是动态设计计算(进行定量的
3、分析计算,先是稳态设计计算,后是动态设计计算(详详 细的设计方案细的设计方案)3.样机试验与调试,确定系统的样机试验与调试,确定系统的实际电路与实际参数实际电路与实际参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与动态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与动态设计此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此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要求。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稳态设计稳态设计包括使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达到技术要求、执行元件的参包括使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达到技术要求、执行元件的参数选择、功率(或转矩)的匹配及过载能
4、力的验算、各主要元部件数选择、功率(或转矩)的匹配及过载能力的验算、各主要元部件的选择与控制电路设计、信号的有效传递、各级增益的分配、各级的选择与控制电路设计、信号的有效传递、各级增益的分配、各级之间阻抗的匹配和抗干扰措施等,为后面动态设计中的校正补偿装之间阻抗的匹配和抗干扰措施等,为后面动态设计中的校正补偿装置的引入留有余地。置的引入留有余地。动态设计动态设计主要是设计校正补偿装置,使系统满足动态技术指标要主要是设计校正补偿装置,使系统满足动态技术指标要求求;通常要进行计算机仿真,或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通常要进行计算机仿真,或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作用作用:考虑了机电参数的有机结合与匹配,
5、有利于减少盲目性和考虑了机电参数的有机结合与匹配,有利于减少盲目性和加快样机的调试和电路参数的确定。加快样机的调试和电路参数的确定。伺服系统基本概念伺服系统基本概念 调节元件执行元件被控对象测量、反馈元件输入指令输出量控制器伺服系统基本结构方框图伺服系统基本结构方框图比较元件1电气控制装置电气控制装置机械执行机械执行装置装置执行元件执行元件传传感感器器伺服系统组成伺服系统组成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对输出量进行跟踪控制,因而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对输出量进行跟踪控制,因而伺服系统是伺服系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而且往往是实现某些产品目实现
6、某些产品目的功能的主体的功能的主体。伺服系统离不开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综合运用,。伺服系统离不开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综合运用,其功能是通过机电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典型其功能是通过机电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6.1 6.1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6.1.1 典型负载分析典型负载分析(1)典型负载典型负载 惯性负载惯性负载 外力负载外力负载为便于
7、分析,将具体的负载分解为为便于分析,将具体的负载分解为几种典型负载几种典型负载,使定量设计计算,使定量设计计算得以顺利进行得以顺利进行 弹性负载弹性负载 摩擦负载摩擦负载负载分析的目的:负载分析的目的:获得负载的综合定量数值,为选择与之匹配的获得负载的综合定量数值,为选择与之匹配的执行元件及进行动态设计分析打下基础。执行元件及进行动态设计分析打下基础。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6.1 6.1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6.1.1 典型负载分析
8、典型负载分析(2)负载的等效换算负载的等效换算被控对象的被控对象的运动运动有直线运动和回转运动有直线运动和回转运动被控对象与执行元件有被控对象与执行元件有直接联系直接联系的,也有的,也有通过传动装置联接通过传动装置联接的。的。执行元件的额定转矩(或力、功率)、加减速控制及制动方案的选执行元件的额定转矩(或力、功率)、加减速控制及制动方案的选择,应与被控对象的固有参数(如质量、转动惯量等)择,应与被控对象的固有参数(如质量、转动惯量等)相互匹配相互匹配。因此,要因此,要将被控对象相关部件的固有参数及其所受的负载(力或转将被控对象相关部件的固有参数及其所受的负载(力或转矩等)等效换算到执行元件的输
9、出轴上矩等)等效换算到执行元件的输出轴上,即计算其输出轴承受的等,即计算其输出轴承受的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负载转矩(效转动惯量和等效负载转矩(回转运动回转运动)或计算等效质量和等效力)或计算等效质量和等效力(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图图6.1 伺服进给系统示意伺服进给系统示意下面以机床工作台的伺服进给系统为例加以说明下面以机床工作台的伺服进给系统为例加以说明1) 求等效转动惯量求等效转动惯量Jkeq。该系统运动部件的动能总和为该系统运动部件的动能总和为21212121jnjjimiiJvm
10、E设等效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总动能为设等效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总动能为221kkeqkJE由于由于E=Ek故故2121kjnjjkimiikeqJvmJ用工程上常用的单位,可将上式改写为用工程上常用的单位,可将上式改写为21212900kjnjjkimiikeqnnJnvmJ(6.1)(6.2)(6.3)(6.4)式中:式中:nk_执行元件的转速执行元件的转速(r/min)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2) 求等效负载转矩求等效负载转矩Tkeq。设上述系统在时间设上述系统在时间t内克服负载所作功内克服负载所作功的总和
11、为的总和为tTtvFWjnjjmiii11同理,执行元件输出轴在时间同理,执行元件输出轴在时间t内的转角为内的转角为tkk由于由于W=Wk故故kjnjjkimiikeqTvFT/11用工程上常用的单位,可将上式改写为用工程上常用的单位,可将上式改写为kjnjjkimiikeqnnTnvFT1130(6.5)(6.6)(6.7)(6.8)则执行元件所作的功为则执行元件所作的功为tTWkkeqk3) 计算举例计算举例。求等效到电动求等效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Jmeq和和等效转矩等效转矩Tmeq解:解:1)求求Jmeq ,根据,根据式式(6.4)可得可得222)(900mmm
12、AAmeqnnJJJnvmJ60000/601000260212212mznmzzzndnvmmA因为因为21/zznnm1000/22mzd 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040715. 04020107105104600002014009002244522mkgnnJmmmeq所以所以2)求)求Tmeq,根据根据式式(6.8)(6.8)可知可知)(1046000080030/30211mNzznmznnnTnvFTmmmLmALmeq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
13、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6.1.2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伺服系统由若干元部件组成伺服系统由若干元部件组成应尽可能选用应尽可能选用标准化标准化元部件元部件拟定系统方案时,拟定系统方案时,首先确定首先确定执行元件的执行元件的类型类型,然后然后根据技术条件的根据技术条件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选择与被控对象及其负载相匹配的与被控对象及其负载相匹配的执行元件。执行元件。下面以下面以电动机的匹配选择电动机的匹配选择为例为例简要说明执行元件的选择方法简要说明执行元件的选择方法匹配选择原则:匹配选择原则:总原则:总原则:与被控对象的需要相适应。与被控对象的需要相适应
14、。电动机的额定转速电动机的额定转速n基本上是所需最大转速基本上是所需最大转速电动机的额定转矩电动机的额定转矩T应大于所需最大转矩,即应大于所需最大转矩,即惯TTTTmeq)(加速度为电动机升降速时的角惯mmmeqJT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6.1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6.1.2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惯TTTmeq(1) 系统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系统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设等效到电动机输出轴上的负载转矩为设等效到电动机输出轴上
15、的负载转矩为Tmeq,等效惯性负载,等效惯性负载转矩为转矩为T惯惯,则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为,则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为考虑到机械的总传动效率考虑到机械的总传动效率 时,则时,则/ )(惯TTTmeq为保证带负载能正常的起动为保证带负载能正常的起动 和定位停止,步进电动机的起动和制动和定位停止,步进电动机的起动和制动转矩转矩Tq应满足下列要求应满足下列要求TTq(6.9)(6.10)(6.11)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例:例:当机床工作台某轴的伺服电动机输出轴上所受等效负载转矩当机床工作台某轴的伺服电动机输出
16、轴上所受等效负载转矩Tmeq=2.5N m,等效转动惯量为,等效转动惯量为Jmeq=310-2kg m2,由工作台某轴的最,由工作台某轴的最高速度换算为电动机输出轴角速度高速度换算为电动机输出轴角速度 m为为50rad/s,等加速和等减速时间,等加速和等减速时间为为 t=0.5s,机械传动系统的总效率为,机械传动系统的总效率为0.85,试选取与所需转矩相匹配,试选取与所需转矩相匹配的电动机型号。的电动机型号。解:等效惯性负载转矩为解:等效惯性负载转矩为)(471. 685. 0/ )35 . 2(/ )(mNTTTmeq惯)(35 . 0/50103/2mNtJJTmmeqmmeq惯根据式根据
17、式(6.10) ,可知,可知若选用若选用110BF003反应式电动机,其最大静转矩反应式电动机,其最大静转矩Tjmax=7.84N m,当采用三相六拍通电方式,查表当采用三相六拍通电方式,查表3.7可知,可知,Tq/Tjmax=0.87,则则mNTTjq82. 687. 0max因为因为TTq,满足式满足式(6.11),故可选用,故可选用110BF003反应式电动机反应式电动机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6.1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6.1
18、.2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5 . 2, 22 . 1/min/55. 9)(maxmaxmaxmax可达对于小功率伺服系统功率系数,一般取)电动机的最高角速度()电动机的最高转速(式中:sradrnTnJTPmmeqmeq(2) 系统执行元件的功率匹配系统执行元件的功率匹配(直流、交流伺服电动机)(直流、交流伺服电动机)在选择电动机时,常先进行预选在选择电动机时,常先进行预选,然后进行必要的验算然后进行必要的验算。预选电动机。预选电动机的估算功率的估算功率P可由下式确定可由下式确定(6.12)在预选电动机功率后,应进行以下验算在预选电动机功率后,应进行以下验算第第6章章 机电一
19、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1)过热验算。)过热验算。当负载转矩为变量时,在电动机励磁磁通近似不变当负载转矩为变量时,在电动机励磁磁通近似不变的情况下,其的情况下,其等效转矩等效转矩21222121tttTtTTeq式中:式中:t1,t2时间间隔,在此时间间隔内的负载转矩分别为时间间隔,在此时间间隔内的负载转矩分别为T1、T2、 。等效功率等效功率55. 9/NeqeqnTP nN电动机的额定转速电动机的额定转速(r/min)则所选电动机的不过热条件为则所选电动机的不过热条件为eqNeqNPPTT式中:式中:TN 电动机的额定转矩电
20、动机的额定转矩( N.m) PN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电动机的额定功率(W)(6.13)(6.14)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2)过载验算。)过载验算。mNkTTmax式中:式中:km电动机的过载系数,一般电动机产品目录中给出电动机的过载系数,一般电动机产品目录中给出(6.15)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6.1 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有机结合之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6.1.3 减速比的匹配选
21、择与各级减速比的分配减速比的匹配选择与各级减速比的分配负载转矩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惯量电动机的额定转矩式中:LFmmmLmLFmLFTJTJJTTTTi2/12总减速比总减速比主要根据负载性质、脉冲当量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要求主要根据负载性质、脉冲当量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要求来选择决定,既要使减速比来选择决定,既要使减速比达到一定条件下最佳达到一定条件下最佳,同时又要满足,同时又要满足脉冲脉冲当量与步距角之间的相应关系当量与步距角之间的相应关系,还要同时满足,还要同时满足最大转速要求最大转速要求等。其确等。其确定方法有以下几种:定方法有以下几种:(6.16)1)使加速度最大的选择方法)使加速度
22、最大的选择方法。当输入信号变化快、即加速度很大时,。当输入信号变化快、即加速度很大时,应使应使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负载的粘性摩擦系数。;电动机的粘性摩擦系数式中:212/1122ffffTTTTimLFmLF(6.17)2)最大输出速度选择方法)最大输出速度选择方法。当输入信号近似恒速,即加速度很小时,。当输入信号近似恒速,即加速度很小时,应使应使3)满足送进系统传动基本要求的选择方法)满足送进系统传动基本要求的选择方法。即满足脉冲当量。即满足脉冲当量、步距、步距 角角和丝杠基本导程和丝杠基本导程l0之间的
23、匹配关系之间的匹配关系)360(0li (6.18)4)对速度和加速度均有一定要求的选择方法)对速度和加速度均有一定要求的选择方法。先按上述先按上述1)条选择减速比)条选择减速比i,然后验算是否满足,然后验算是否满足i Lmax m,式中,式中的的 Lmax为负载的最大角速度;为负载的最大角速度; m为电动机输出的角速度。为电动机输出的角速度。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利用上述方法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利用上述方法选择总减速比选择总减速比之后之后,就需要,就需要合理确定减速级数,合理确定减速级数,最后最后分配各级的传动比分配各级的传动比(其分配原则可参见第其分配原则可参见第2 2章章)
24、选择减速级数时考虑的问题:选择减速级数时考虑的问题:1 使齿轮总转动惯量使齿轮总转动惯量JG与电动机轴上与电动机轴上主动齿轮的转动惯量主动齿轮的转动惯量JP的比值较小;的比值较小;2 避免级数过多而使结构复杂。避免级数过多而使结构复杂。 一般可按图一般可按图A来选择。来选择。各级传动比可按图各级传动比可按图B来合理分配,来合理分配,一般应使各级传动比按传动顺序逐一般应使各级传动比按传动顺序逐级增加(级增加(“先小后大先小后大”)图A 传动级数选择曲线图B 传动比分配曲线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
25、从两头入手,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从两头入手,一方面一方面从系统应具有从系统应具有的输出能力和要求出发,的输出能力和要求出发,选定执行元件和传动装置选定执行元件和传动装置;另另一方面一方面是从系统的精度要求出发,是从系统的精度要求出发,选择和设计检测装置选择和设计检测装置及信号的前向和后向通道及信号的前向和后向通道。最后通过动态设计计算,设。最后通过动态设计计算,设计适当的校正补偿装置、完善电源电路及其它辅助电路,计适当的校正补偿装置、完善电源电路及其它辅助电路,从而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要求。从而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要求。第第6章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