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方针与法律法规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全生产方针与法律法规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生产 方针 法律法规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的方针及法律法律安全生产的方针及法律法律v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第一节第一节 安全生产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v第二节第二节 法律的基础知识。法律的基础知识。v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的基本情况。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的基本情况。v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现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概述。我国现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概述。v第五节第五节 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v第六节第六节 安全生产的法律制度安全生产的法律制度 主讲:山野卧龙主讲:山野卧龙v 第一节第一节 安全生产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v一、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v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确定的引导事
2、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达到事业前进的方向和一定目标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指导原则。安全生产方针是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它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从1949-2009年的60年间,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在逐渐演变,这种演变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渐进。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3次变化,19491983年“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19842004年“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005年至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及含义:、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及含义:v安全第一:指在安全与生产者关系的处理上,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在整个生产建设过程中,要把安全工作放在
3、各项工作首位,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要把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v预防为主:指在事故预防,与处进二者关系的处理上,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预防为主能及时地把各类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v综合治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主,实现安全生产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在总结了近年来安全监管实践的经验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安全生产方针的新发展。3、安全生产方针的关系、安全生产方针的关系v“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者是目标、原则和手段、措施的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v不坚持安全第一
4、,预防为主就很难落实;坚持安全第一,才能科学地或自学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预期目的;只有坚持预防为主,才能减少事故、消灭隐患,才能做到安全生产。4、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落实v(1)、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v各类企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安全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是认真地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行规、制度和措施。v(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v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要把保证员工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安全第一的方针要求企业的管理管理人员都必须坚持以人
5、为本的思想,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样员工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刻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大事,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能够正确处理,确保安全。v(3)、把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放在安全生产的首位。v从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是对安全生产和防范事故的工作重视不够,必要的安全投入不够,甚至对已经出现的重大隐患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致使事故发生。对于员工来说,生产在一线,直接从事生产作业,遇到危害的可能性就大,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在生产作业前,把可能遇到的危险防护措施、应急措施落实到位,防止事故的发生。v(4)、发挥好
6、培训教育的作用。v诸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或缺乏专业技术知识造成的。培训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主要手段,只有强化安全培训教育,才能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应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进行科学管理,宣传教育形式要拓宽,通过电视、音像制品、报刊、板报、标语、横幅、读本等媒体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5、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体制是关于一个社会组织系统的结构组成、管理权限划分、事务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概念。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就是安全管理系
7、统的结构组成、管理权限划分、事务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法律的基础知识法律的基础知识v一、法的概念、特征v、法、法的概念的概念v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所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基本法,如宪法、刑法等;也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各级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2、法律法规具有的特征、法律法规具有的特征:(1)权力性。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权力所表现的某些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表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规定人们或社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禁止什么,具有普遍的约束力。(2)强制性。 法是由国家的
8、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的后盾是国家,国家是法的实施机关。法对国家内的所有人均具有约束力,必须强制实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例外。(3)规范性。 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所谓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模式、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可预测性的特点。3.法的本质法的本质v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v社会主义法制通常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法制通常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
9、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要求做到三个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义民主,法律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人人平等等。v所谓“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
10、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3、违法与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违法与法律责任、法律制裁。v(1)违法是指违
11、反法律规定的行为。v违法的条件:1、必须是一种行为,2、必须侵犯了客体,3、主体必须是有责任能力的人,4、行为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v(2)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违反刑法)、民事违法(违反民法、婚姻法等)、行政违法(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等)。v法律责任:指违法者对其违法所造成的对社会和受害者的危害应承担的法律后果。v法律制裁:由国家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性的措施。它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国家对触范了刑法、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刑事制裁:国家对触范了刑法、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实施的法律制裁。它是法律制裁中最严厉的一种制实施的法律制裁。它是法律制裁中最严厉的
12、一种制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一)选举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导职
13、务的权利。 民事制裁: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没有按照法律民事制裁: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束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者侵害它人规定或者合同约束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者侵害它人合法权益而受到的制裁。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合法权益而受到的制裁。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防碍、返还财产、消除危害、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防碍、返还财产、消除危害、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金、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4 4、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制裁、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制裁4 4、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制裁(续)、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制裁(续)
14、v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是由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但又构不罚是由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但又构不成犯罪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的一种制裁,包括警告、成犯罪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的一种制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改正、责令停产营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责令停产营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其工
15、作人员和职工的违法、违纪和违章所进行对其工作人员和职工的违法、违纪和违章所进行的处分,包括开除公职、撤职、降级、记过、记的处分,包括开除公职、撤职、降级、记过、记大过、警告等大过、警告等。5、犯罪及其构成、犯罪及其构成凡是违反刑法危害社会而应受到刑事处罚的凡是违反刑法危害社会而应受到刑事处罚的称为犯罪。称为犯罪。犯罪的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犯罪的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应受惩罚性。犯罪的形式: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意犯犯罪的形式: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16、,因而构成的犯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即应当预见自罪,应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说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说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四、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四、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v安全生产法规是指调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生产法规是指调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同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以及生产资料的同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以及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安全保障相连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财富安全保障相连的各种社
17、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安全生产法规是国家法安全生产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为社会主义可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们通常说的安全生产法规是建设事业服务的。人们通常说的安全生产法规是指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指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v安全生产法规是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集中表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一种行为准则。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准则,规定什么是合法的,可以去做的;什么是非法的,禁止去做
18、的;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用国家强制性的权利来维护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秩序。因此,有了各种安全生产法规,就可以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谁违反了这些法规,无论是单位或个人,都要负法律责任。(一)安全生产法规有较强的科技性(一)安全生产法规有较强的科技性v安全生产法规具有科技与法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安全生产法规具有科技与法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边缘法的性质,它包括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边缘法的性质,它包括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法律规范。安全生产的技术规范是依据自然科类法律规范。安全生产的技术规范是依据自然科学规律,规定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如何运用劳动工学规律,规定人们在劳动过
19、程中如何运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所调具和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所调整的是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整的是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五、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v(二)安全生产法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二)安全生产法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v安全生产法规不仅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消除安全生产法规不仅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消除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及健康的不良条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及健康的不良条件和劳动行为,防止各种伤亡事故和职业件和劳动行为,防止各种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求消除由于生产经营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求消除由于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对环境的危害和财
20、产损失。单位发生事故对环境的危害和财产损失。因此,安全生产法规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安全生产法规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六、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六、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v安全生产法规对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安全生产法规对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他的主要作用表现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以下三个方面:v(一)确保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从业(一)确保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人员的积极性。v(二)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二)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v(三)促
21、进改革和社会稳定(三)促进改革和社会稳定v一、安全生产法规的起源一、安全生产法规的起源v安全生产法规起源于安全生产法规起源于1818世纪工业革命后,在世纪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积累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本主义积累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主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大量使用童工,童厂主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大量使用童工,童工的工作时间长,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极其工的工作时间长,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极其恶劣,远远超过了道德和生理的界限,严重恶劣,远远超过了道德和生理的界限,严重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伤亡事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不断增加。故和职业病不断增加。 第三节第三
22、节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的基本情况建设的基本情况v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工人阶级自发的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要求政府颁布法律法规限制使用童工,限制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在工人阶级的压力下,资产阶级被迫通过立法,对工厂主的行为予以限制。1802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最初的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是世界最早的劳动保护法,是现代劳动法的起源。也是现代安全生产法规的起源。二、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二、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v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50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
23、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纵观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纵观5050多年来的发展史,安全生产工作始终与国家多年来的发展史,安全生产工作始终与国家总体发展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总体发展紧密联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v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的共和纲领共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明确规定:“保护青工和女工保护青工和女工的特殊利益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v在我国的第一部在我国的第
24、一部宪法宪法中明文规定中明文规定: “国家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更公民享受这种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更公民享受这种权利权利”。对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也。对改善劳动条件和建立工时休假制度也都有明确规定。都有明确规定。(一)初建时期(一)初建时期(1949-19571949-1957)v19561956年年5 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故报告规程,即
25、,即“三大规程三大规程”。还出台了。还出台了关于进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编制安全关于编制安全 技技术术 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卫生标准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等法规和规章,使对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有了初步法律依据。者的安全与健康有了初步法律依据。这些法这些法规在新中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和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v (二)调整时期(二)调整时期(1958-1966195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