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
2、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哂之 哂:微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C.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能够D.风乎舞雩,咏而归 咏:唱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非曰能之,愿学焉B.亦各
3、言其志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轻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发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
4、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豁达的态度。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了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言辞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事务让给诸君子来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 【参考答案】1.C(能:胜任、能做到。)2.B(A项,代词,指小国/代词,这些事。B项,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C项,动词,赞成/语气词,表疑问。D项,动词,治理/动词,成为。)3.D(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公西华不自
5、诩能治理国家,而是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4.(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2)(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同。”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6、。”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7、。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D.则王许之乎 许:认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
8、一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C.孟子启发式地解决了齐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齐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
9、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齐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类比说理的特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译文: 【参考答案】1.B(王:动词,统一天下。)2.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代词,它们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3.C“他人有心,予付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
10、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4.(1)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