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八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选入了四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这四篇文章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不仅共同诠释了民俗的价值和意义,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本单元学习仿写,教学生从优秀作品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创造性地仿写。 社戏是精读课文。文章以儿童视角叙事,展现了水乡村民 宁静的生活、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厚和睦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 未受现代文明沾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学习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涵泳品味文章准确简洁、风趣幽默、极富表现力
2、的语言,感受作者留恋早年乡村生活,向往人性回归淳朴、社会走向和谐的情思。 回延安是精读课文。贺敬之用饱满炽热的情感、地域特色鲜明的语言,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描述自己阔别十年再回延安时的见闻和感受,追忆往昔岁月,展现风土人情和革命传统。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传达出的浓郁的陕北风情,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理解延安精神和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以及陕北地域的民俗内 涵及文化意蕴。 安塞腰鼓是自读课文。刘成章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和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感受文中热烈豪放的情感、强烈的生命律动
3、和排山倒海的气势;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排比、 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灯笼是自读课文。吴伯箫以“灯笼”为话题,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整个民族 的重要意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以及保家卫国的意志和 热情;还要引领学生欣赏散文一线串珠式的自由笔法,品味清新 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 本单元写作训练为“学习仿写”。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篇章结构或写作手法入手,模仿借鉴范文,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还要提醒学生不要生硬模仿,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
4、选择、确定仿写点,最好还要有所变通和创新。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感受各具特色的民俗, 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从优秀作品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创造性地进行仿写。单元目标分解人文要素: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一单元整体规划一、阅读篇目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写作主题:学习仿写名著导读:傅雷家书二、单元导语 民俗是民间流行
5、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三、写作要求1. 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2. 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做到形似、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3. 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单元预习课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学习内容】教材: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
6、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小说、诗歌,还有风格各异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文章,去欣赏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吧!二、整体感知【单元概览】 自读4篇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标注疑难点。(操作提示:此任务可安排至晨读时间提前进行,晨读未尽内容在本课时继续完成。)三、自主识记1.参照“读读写写”,借注释、工具书随文自主学习生字词(音、形、义)。(1)对照“读读写写”,工整抄写重点词语,边抄边读出正确读音。(
7、2)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挑选音形易错的词语出互测题(每课 3 5 个易错点),同桌互测互评。(3)对照“读读写写”改错。2.参照每篇课文的注释,了解作家、作品,记忆重要信息。学生自主勾画、记忆。四、完成自测此环节自测题见对应课件。五、布置作业1.自测题改错,错处至少改3遍,直至牢记正确读法、写法。2.将课堂上抄写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课文中逐一标记出来,边标边读,巩固记忆。3.快速浏览社戏(全文)和社戏(节选),想想作者写三次看戏经历是为了表达什么,在文中勾画出透露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准备在课堂上交流。【板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板书易错字音、字形,重点词语及重要文学常识要点。第二
8、课时 精读引领课社戏【教学内容】社戏【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这种民俗活动,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2.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深入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3.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文的题目是社戏,大家先读读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了解一下什么是社戏。除了“预习”中介绍的,你还有哪些补充? 明确: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一般在庙宇、祠堂或野台演出。它发端的年代久远,渊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
9、祭祀仪式。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1.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参考示例:看。2.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 4 段第一句话。这句话前面的三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 参考示例:有联系,这三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和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我”随母亲回外祖母家“归省”,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看戏”前的“序幕”。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参考示例:戏前波折(49段),月夜行船(1013段),船头看戏(1421段),月下归航、偷豆(2230段)。三、通读两文,初会情思1.社戏最后一段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
10、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豆是很普通的豆,戏让“我”昏昏欲睡,但作者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怎么理解?(此环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参考示例:“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这里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与“我”同龄的水乡少年的劳动本领和办事能力,都是“我”在城镇时未曾感受过的,也是在后来的人生路上难以再遇到的。于是,记忆中普通的“豆”和并不精彩的“戏”便被蒙上了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时间越久,记忆中
11、的影像和滋味就越耐人寻味,越显珍贵。2.请同学们默读丛书文章社戏(节选),思考: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此环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创意表达。言之成理即可,不要局限于参考示例。) 参考示例:开头部分内容要点依次为:身在京城,本无看戏兴趣,听友人建议前往;第一次人多嘈杂无座位,悚然离去;第二次募捐义演依然拥挤,且主角迟迟不到,失望离去;反思中国戏剧不宜剧场观看,更适于远观,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便引发了儿时在外祖母家远观社戏的回忆。眼前城里看戏备受折磨,儿时乡间看
12、戏永生难忘,两相对比,褒贬分明。眼前的戏是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之美;戏或许不美,豆也普通,美的是看戏和偷豆都是“我”和小伙伴们共同经历的,它们承载着小伙伴们的热情无私、淳朴厚道的美好品质,承载着“我”对这段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鲁迅先生借“社戏”这一民俗活动传达了对故乡、对乡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挚爱和怀念。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出文中的“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和挚爱。四、探究写法,体会妙处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从课文中任选一件事做例子,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此环节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如学生对表达
13、方式不甚了了,教师可先结合文中语段略加讲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自主选择的具体语段,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课文最后两段,简要叙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受,生动地描写了善良可爱、略带虚荣的六一公公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最后用一句意味深长的关于“豆”和“戏”的议论收束全篇,既点明了作者写此文的意旨,又在对“豆”和“戏”的评价中融入了浓郁的乡情。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依表达的需要适时出现,各司其职叙述勾勒事件的大致轮廓,描写生动地刻画人物、再现场景,议论点明主旨,抒情引发共鸣。四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使这两段文字中心突出、框架清晰、具体生动、抒情真
14、挚。2.自主阅读,习得赏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赏析方法,自主选择文中的语段,从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此环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篇目、语段和赏析方式,数量多少不限,话语形式不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中的亮点相机引导,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得鉴赏方法。)3.环节小结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多数文章都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用得是否得宜关键不在“综合”,也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根据需要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不同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使之为作者更顺畅地表情达意服务。今后阅读文章时,我们又多了一个鉴赏角度是否按需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五、关注视角,品味语言1.寻章摘句
15、见高下 朗读下列语句,勾画社戏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将两种表达反复朗读几遍,品品哪种表达更有表现力,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我能想象那热闹的场面和他们的快乐。(2)我如释重负,浑身舒展。(3)远处的山连绵起伏,仿佛女人的身体曲线,我坐在船上急切地等待赵庄出现。(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实在太困了,眼前渐渐一片模糊。(5)一群孩子驾着白色的航船飞速前进 参考示例:上面五句依次对应课文中的以下句子,各句妙处见括号中的内容。(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一个孩子非常想去看戏又不能去时的
16、各种想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孩子的悲伤、失落感同身受,极具表现力。)(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忽而”写出孩子情绪易变的特点,“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的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说不出的大”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我”心情好得难以言说,语言精准,以夸大之形绘无形之情,极具表现力。)(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是孩子眼中之景,想象丰富而奇特,且富有诗意。“踊跃的铁的兽脊”化静为动,既符合孩子想象丰富,常有奇思妙想的特点,又将迫不及待之情传达得真切自然,不着痕迹。)(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
17、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细腻的描写将孩子爱热闹又易犯困,明知无味又不甘丢弃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且台上戏子渐渐模糊的形象在孩子迷离的睡眼中竟成了稀奇的东西,对童心的表现富有奇趣。)(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个半写实半想象的描写是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场景,生动而富有激情地写出了“我”放飞自我的愉悦心情,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孩子的想象。)2.揣摩品味会情思 教师鼓励学生从社戏中继续寻找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分享交流时,教师相机点评引导。 参考句式:我觉得“ _”这句话极具表现力(有感情地朗读),
18、如果将其改为“ _”就表达不出 _。“_”等词语使人充分感受到 _。 (此环节教师要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在学生尚未沉入文本时就急于提供答案。对表达没有明确思路的学生,可提供发言参考句式加以辅助,可部分套用或略作改动,不强求完全套用。此外,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的童真童趣,将作品的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自然地融于一体。)3.环节小结 在名家的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俯拾即是。这些精彩的语句或将微妙难言的感受传达得精准细腻,或在表层含义之外透露出极其丰富的意蕴,或在瞬间引发读者对往昔相似体验的追忆。对这样的语言,大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19、多读、细品、反复涵泳,这样不仅能加深对作者情思的感悟理解,更能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六、教师总结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那些儿时的美味和趣事会因岁月的流逝显得愈发珍贵,尤其是对于远走他乡的游子来说,更是月圆时的思念。当我们渐渐长大,当我们读了“我”成年后看戏的经历,就更能体会这些逝去的美好带给“我”的复杂心境,也能理解为什么读起来如此明媚快乐的文章会选自小说集呐喊。童年是美好的,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人生中的点点滴滴的温情和感动。七、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中的清明端午的鸭蛋吆喝三篇文章,在文中分别勾画3 5处令你印象深刻的语句或段落,思考它们吸引你、打动你的原因。【板书设计】民俗
20、:社戏思念家乡 怀恋童年第三课时 略读实践课安塞腰鼓【教学内容】:安塞腰鼓【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作品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散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解读: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等,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在不断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生
21、命气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二、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