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温度补偿举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感器温度补偿举例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感器 温度 补偿 举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7 7章章 传感器的共性关键技术传感器的共性关键技术 7.17.1传感器的构成方法传感器的构成方法 7.2 7.2 传感器的信号获取方式传感器的信号获取方式 7.3 7.3 提高传感器性能的若干技术途径提高传感器性能的若干技术途径7.4 7.4 传感器系统温度漂移的硬件补偿传感器系统温度漂移的硬件补偿7.5 7.5 采用数字化技术改进传感器系统的性能采用数字化技术改进传感器系统的性能7.6 7.6 传感器系统抗干扰技术传感器系统抗干扰技术 7.7 7.7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17.1传感器的构成方法传感器的构成方法n传感器的构成方法,是研究如何用现有的传感原理构成各种具体
2、传感器的科学方法。通过敏感元件、传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之间的科学组合,达到检测各种参数的目的。n7.1.1 7.1.1 基本型基本型 在基本型中,敏感元件与传感元件合二为一。它包括: 能量变换基本型 辅助能源型和 能量控制基本型1 1 能量变换基本型能量变换基本型特点:传感器从被测对象本身获得能量,不需外加电源,敏感元件就是能量变换元件,属能量变换型的传感器,也称有源型传感器。对被测对象有负荷效应。输出信号一般比较微弱。 n2 2 辅助能源型辅助能源型 对某些敏感元件与传感元件合二为一构成的传感器,为了增加其抗干扰能力、提高稳定性或取出电信号而对其施加了电源,或因工作原理需要而使用固定磁场。
3、它们输出的能量是从被测对象上获得的,仍是能量变换型传感器。所采用的电源或磁场称为辅助能源或偏压源。 例子:光电管、光敏二极管、磁电感应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等。3 3 能量控制基本型能量控制基本型 敏感元件与传感元件合二为一构成,但需用外加电源才能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电压等电量输出。典型例子:声表面波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感应同步器、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电化学电解电池传感器等。 特点是:需外加电源,输出能量可大于被测对象所输入的能量。 7.1.2 7.1.2 电路参数型电路参数型n由敏感元件、包含该敏感元件在内的信号调理电路、电源组成。n特点:传感元件将输入非电信号转换为电阻抗参数;电
4、源向包含有传感元件的信号调理电路提供能量,从而输出电压或电流,因此属于能量控制(或称调制)型;输出能量远大于输入能量;n利用热平衡或传输现象中的二次效应的传感器均属此类。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所述的传感器基本上都属于电路参数型传感器,例如电阻应变片、自感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气敏电阻、湿敏电阻、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 7.1.3 7.1.3 多级变换型多级变换型n利用各种敏感元件把被测非电量转换成某种可利用的中间变换物理量,再通过传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转换成便于测量的电量输出。n这种两级或两级以上的变换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可设计出测量各种非电参数、适应各种条件的传感器。n可利用的
5、中间变换物理量是指那些容易转换成电学量的物理量,例如应变、位移、光强、热等。n多级变换型又分为能量变换型和能量控制型两类。前者例子有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后者如应变式力传感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霍尔式压力传感器、光纤式加速度传感器等。7.1.4 7.1.4 参比补偿型参比补偿型n为了消除环境条件变化如温度变化、电源电压波动等对检测精度的影响,采用两个性能完全相同的传感元件,其中一个传感元件感受被测量和环境条件量,另一个只感受环境条件量而作为补偿用,以达到消除或减小环境干扰的影响,这种组合形式称为参比补偿型。n例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构成参比补偿型时,则将其两个(或两个以上)传感元件(一个为工作片,
6、另一个为补偿片)同时接到电桥电路的相邻两臂,就能对温度、电源电压等变化的影响起到补偿或消除作用。n7.1.5 7.1.5 差动结构型差动结构型n差动结构是传感器学科很有特色的一种技术。采用差动结构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减小环境等共模干扰因素的影响。差动结构是用两个性能完全相同的传感元件同时感受相同的环境量和方向相反的被测量。n例子:差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差动电容式传感器、差动电感式传感器等。当用压电元件测量压力时,如果其加速度效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则需采用两个压电元件反极性安装构成差动型,以补偿加速度的影响,同时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7.1.6 7.1.6 反馈型反馈型n反馈型传感器是
7、一种闭环系统。其特点是存在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传感元件,同时存在将电量转换为非电量的反传感元件(即反馈元件),使传感元件工作在平衡状态,因此亦称为平衡式传感器。n目前主要有力反馈型(包括位移反馈型)和热反馈型两类。其例子有差动电容力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热线热反馈式流速传感器等。n反馈型传感器结构复杂,应用于特殊场合,如高精度微差压的测量、高流速的测量等。功 能主 要 敏 感 元 件力、压力转换为应变或位移弹性元件(有环式、梁式、圆柱式、膜片式、波纹膜片式、膜盒、波纹管、弹簧管)位 移电位器、电感、电容、差动变压器、电涡流线圈、容栅、磁栅、感应同步器、霍尔元件、光栅、码盘、应变片、光纤、陀螺力
8、敏半导体压阻元件、压电陶瓷、石英晶体、压电半导体、高分子聚合物压电体、压磁元件热 敏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热电偶、pn结、热释电器件、热线探针、强磁性体、强电解质光 敏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池、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色敏元件、光导纤维、CCD、热释电元件磁 敏霍尔元件、半导体磁阻元件、磁敏二极管、铁磁体金属薄膜磁阻元件、SQUID声 敏压电振子射 线 敏闪烁计数管、电离室、盖格计数管、中子计数管、pn二极管、表面障壁二极管、pin二极管、MIS二极管、通道型光电倍增管气 敏MOS气敏元件、热传导元件、半导体气敏电阻元件、浓差电池、红外吸收式湿 敏MOS湿敏元件、电解质(如LiCl)湿
9、敏元件、高分子电容式湿敏元件、高分子电阻式湿敏元件、热敏电阻式、CFT湿敏元件物 质 敏固相化酶膜、固相化微生物膜、动植物组织膜、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ISFET)7.2 7.2 传感器的信号获取方式传感器的信号获取方式 n设传感器的输入变量为 ,传感器内部变量为 ,传感器输出变量为 ),(2121rniiuuuxxxfynxxx,21ruuu,21myyy,21mi, 2 , 11x1y1x式中如果把作为被测信号,作为与对应的输出信号,则 ),(212111rnuuuxxxfy1x1y1x1y为使输入与输出一一对应,必须使以外的变量固定不变,或即使有变化,对也不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换
10、言之,必须确保传感器对信号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7.2.1 7.2.1 固定方式固定方式n指在检测过程中把除被测量以外的其它影响输出量的变量固定为恒值。n例,使用热电偶测温,首先应严格控制热电偶材料的成分、纯度;测温过程中将其冷端温度固定为冰点;将热电偶插入保护管内,避免环境条件和周围气氛影响,使材料成分随时间变化为零。n又如,使用位移式传感器时,要求其传递位移部分的机械结构应坚固,不允许有变形和挠曲。7.2.2 7.2.2 补偿方式补偿方式n在补偿方式中,利用被测量和干扰变量共同作用的函数量和只有干扰变量作用的函数量之差或之比来消除干扰变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n相对于被测量,如果干扰变量的作用效
11、果是相加的,则取其差来进行补偿,如果是相乘的,则取其比进行补偿。1x1x2x2x),(2211xxxxf),(221xxxf1x2x设为被测量,相对于其基准值的变化量为为干扰变量,相对于其基准值的变化量为则被测量和干扰变量共同作用的函数为只有干扰变量作用的函数为将它们分别在 、 附近展开,忽略高阶项1122121212,fffxx xxfx xxxxx222221122221122122fffxxxxxx xx 2212212222221,2fff x xxf x xxxxx),(21xxf)()(),(22211121xfaxfaxxf221122122112111,2fff xx xxf
12、x xxxxxx2x如果函数可表达为由上式可知,它消除了的 影响,达到了完全补偿往往将其中的一次项作为输出信号,二次项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项。则),(21xxf)()(),(2211121xfxfaxxf112211112211,f xx xxfxxf x xxfx2x如果函数可表示为则取其比,此时其输出为因此消除了干扰量 的影响,得到完全的补偿7.2.3 7.2.3 差动方式差动方式n在差动方式中,采用两个传感器,并使两个传感器以相反方向感受被测量,一个在增大方向感受被测量,另一个减小方向感受被测量,这两个传感器对干扰量的感受方向却是相同的,输出信号取两种函数之差。11221122,f
13、xx xxf xx xx2211211222ffxxxxx x 7.2.4 7.2.4 滤波方式滤波方式n滤波方式利用被测信号与干扰信号在频率域内的差别,亦即被测信号与干扰信号的频率范围不同,对信号进行选择。n通常采用各种滤波器,如机械式滤波器、模拟滤波电路、数字滤波器等来实现。n当被测信号与干扰信号在同一频率范围内时,可先对被测信号进行调制,将其移到别的频率范围内,然后用滤波方式对信号进行选择。例如,通过对莫尔条纹信号的调制,可消除温度等低频干扰的影响。7.2.5 7.2.5 同步方式同步方式n同步方式利用被测信号与干扰信号在时间域上的某些区别来完成对信号的选择。n当被测信号与干扰信号出现的
14、时间不同时,可在信号出现的时间段内读取信号;当被测信号夹杂并淹没在干扰信号中时,如果已知被测信号的频率或周期,则可采用同步检波法来选择信号。ttScos)()cos(tR2/)2cos()cos(ttRS2cos)(tRS0设被测信号为,选用标准信号为同步检波器是一种乘法器,其输出为,再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交流分量后,就可得到信号。时,输出为最大。,把它们同时输至同步检波器。 由于干扰信号是不规则的,其频率也往往不同于被测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可基本消除干扰对输出的影响。 n当被测信号为规则信号,并已知其周期时,可采用同步迭加平均法将淹没在干扰中的被测信号检测出来。n同步迭加平均法原理是在时间轴上
15、按被测信号的周期分段,并以相同起始点进行N次相加,即将被测信号放大N倍,干扰信号因其随机性只被放大 倍,因此信噪比提高了 倍,使淹没在不规则干扰中的信号得以检测出来。n同步迭加平均法所需设备比同步检波法复杂。NN7.3 7.3 提高传感器性能的若干技术途径提高传感器性能的若干技术途径7.3.1 7.3.1 合理选择结构、材料与参数合理选择结构、材料与参数n应根据实际的、具体的测量需要,在确保实现主要指标的前提下,放宽对次要指标的要求,提高性能价格比。n在设计传感器时合理选择其结构、材料、参数是保证其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前提。n对于任何一种产品,设计阶段是其产品周期的起点。假设某种缺陷在设计阶段
16、及时发现可以用一倍的代价弥补的话,那么在小批量试生产阶段才发现该缺陷则需要十倍的代价去弥补,而在大批量生产阶段要弥补该缺陷则将需要百倍的代价。7.3.2 7.3.2 采用线性化技术采用线性化技术n如果传感器具有线性输出特性,则可省略非线性补偿环节,简化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便于标定和数据处理,便于刻度、制作、安装、调试,提高精度。只有当传感器输出与输入具有线性关系时,才能保证无失真的复现。n但实际上传感器的各种非线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在设计传感器时,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输出输入特性的线性化,以改善传感器的性能。n在输入量变化范围不大、且非线性项方次不高时,常用切线和割线来代替实际曲线的某一
17、段,这种方法称静态特性的线性化。7.3.3 7.3.3 采用差动对称结构采用差动对称结构n采用差动对称结构和差动电路相结合的差动技术,可以达到消除零位值、减小非线性、提高灵敏度、抵消共模误差干扰的效果。7.3.4 7.3.4 采用零位法、微差法与闭环技术采用零位法、微差法与闭环技术1 1 零位法零位法n被测量与标准量相比较,当达到平衡时,仪表指零,此时被测量就等于标准量。机械天平就是零位法典型的例子。2 2 微差法微差法n由于零位法要求被测量与标准量应完全相等,因而要求标准量要连续可调,这往往不易做到。n如果标准量与被测量的差值减小到一定程度,那么由于它们的相互抵消的作用,就能使检测系统的误差
18、影响大大削弱,这就是微差法的原理。n设被测量为x,与它相近的标准量为B,被测量与标准量之微差为A,A的数值可由检测仪表读出。由于AB,则BAXxBABAABAAxxxABxABxAn由于A/x1,检测仪表误差的影响将被大大削弱,而B/B一般很小,所以测量的相对误差可大为减小。n这种方法由于不需要标准量连续可调,因此在自动检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3 3 闭环检测系统闭环检测系统n现代检测系统要求具有宽的频率响应范围、大的动态范围,高的灵敏度、分辨力与精度,以及优良的稳定性、重复性和可靠性。开环系统有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出现了在零位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闭环检测系统。n这种技术应用于传感器,就构成了带
19、有“反向传感器的闭环式传感器”。 7.3.5 7.3.5 采用多信号测量法采用多信号测量法1 1 两信号测量法两信号测量法图7-2 二信号测量法 被测量Ux与参考基准UR两个信号,经过相同的路径由相同的系统测量 n若该系统增益为A,系统的误差源为E0,则测量Ux时输出U01,测量UR时输出U02,可通过它们的比值计算被测量 001020XRUEAUUUEA0101002021XRUUUUEUU001021XXXEUUUUU通过比值计算Ux的相对误差是n直接用该系统输出值Uol来求Ux,则其相对误差为 n二信号比值法求Ux的相对误差是直接测量Ux的相对误差的 倍。 01000101XUAEEUU
20、U所采用的参考信号UR越接近被测量Ux时,输出值U01也越近U02,则相对误差越小。只要求在两信号的一个采样期间内系统增益A不发生变化即可。换言之,大时间跨度内的增益波动不影响测量误差,只要参考信号接近被测量且采样周期足够短。 01021UU2. 2. 三信号法三信号法设R3=Rx为待测电阻,不妨假设它是用于温度测量的铂电阻,由恒流源Is激励,Is已知电流,通过测量其放大后的压降来求被测电阻。设测量系统增益为A,系统误差源为E0。为提高测量精度,特引入两个标准电阻R1、R2。 Rx上压降的测量值AERIUXS)(003R1上压降的测量值AERIUS)(0101R2上压降的测量值AERIUS)(
21、0202单次测量值中均含有系统误差E0。为消除E0影响,特作如下计算03011102012121SXSXSSUUI RI RRRNUUI RI RRR 差值之比N只与被测电阻的客观值以及两个标准电阻值有关,N中不再含有系统误差E0,是一个与标准电阻准确度相同的高精度参数。被测电阻值取决于N的值和两个标准电阻的值,因此得到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211()XRN RRR 三信号测量法的优点是:n1)只要在三个信号量的测量期间内系统误差保持不变,则可消除对测量结果的影响。n2)只要在对三个量的测量期间内,系统增益A不变,则可消除由增益A波动而引入的误差。n3)只要在对三个量的测量期间内,恒流供电电流保
22、持不变,则可消除其波动引入的误差。 总之,采用三信号法可以用低精度的放大器、低精度的恒流源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3 3 三步测量法三步测量法在三信号测量法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伸出三步测量法。若被测量为Ux,一个标准量为UR,另一标准量选为零。n第一步:测零点,系统输入为零时之输出 n第二步:标定,系统输入为标准量时之输出 n第三步:测量,输入为被测目标参量时之输出n进行相减、相除运算求比值N:n AEU001AEUUR)(002030()XUUEA03010201=UUNUUX00XR00R-=-UEA E AUNUEA E AU0301XRR0201=UUUNUUUUN只与被测量的真值和标
23、准量UR的值有关,不含系统误差。被测目标参量由比值N与标准量UR决定,因此是高精度的结果。(消除了系统误差E0,同时也不存在增益A。) 三步测量法的第一步实质为测量零点,第二步是用参考量作标准对全系统总增益作实时标定,第三步是测量。n优点:1)只要在三步测量时间内,系统增益未来得及变化从而可视为常量时,在三步测量期间之外增益变化不引入误差;2)系统误差只要在三步测量时间内保持不变,则所引入的误差可以完全消除;3)为保证测量精度需要有足够精度的标准信号。7.3.6 7.3.6 集成化与智能化集成化与智能化n集成化与智能化是提高传感器性价比的必由之路。n利用微机械加工技术与集成电路工艺制作微传感器
24、,适宜大批量生产。n微传感器体积微小,为应用于空间狭小的地方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传感器动态性能的改善。n微传感器制作工艺还为制作多维、阵列传感器提供了条件,进而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提供了基础。n传感器与微机相结合,导致了传感器的智能化。n智能传感器系统不仅具有传统的信号检测功能,而且引入一般通用数据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神经网络技术、模糊理论,使传感器系统实现自校正、自补偿、自诊断、自检等功能,从而使传感器系统获得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自适应能力。7.4 7.4 传感器系统温度漂移的硬件补偿传感器系统温度漂移的硬件补偿7.4.1 7.4.1 温度补偿的必要性温度
25、补偿的必要性n任何测量仪表都是由敏感元件、变换放大环节、显示环节等组合而成。这些基本环节的静特性都与环境温度有关,尤其是敏感元件的静特性与环境温度关系更为密切。n对于测量电路,由于电阻、电容器、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等都随环境温度而变化,这就造成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直流放大器的零点都随坏境温度而变化。n对于机械零件,由于膨胀系数的存在,造成零件尺寸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对于仪表中使用的液体介质(如硅油)也存在着随温度升高而产生的体膨胀现象。 n传感器系统基本组成环节的特性随温度而变化,必造成整个系统特性随环境温度而变化。n为了满足生产对传感器系统性能在温度适应性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在传感器系统的研究、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