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的交通特性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驾驶员的交通特性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驾驶员 交通 特性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022-6-15第一节 交通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第三节 驾驶员的注意第四节 驾驶员的反应特性 第五节 汽车的制动过程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第六节 生物节律与交通安全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人类行为是指人在环境中所完整进行的活动。为了正确地理解人类行为,人们就要正确地了解引起和制约行为的各种条件,并系统地分析这些条件和行为的因果关系。人类的行为是基于特定的欲望,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而活动的。 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称为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
2、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一、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过程1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1)认识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也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通常,人们在用眼看、耳听、鼻闻、舌舔、手触时,便产生了感觉和知觉。2)情绪过程情绪过程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或面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心态。 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认识、体验,还要自觉地确定目的,并采取一定的行动进行处理和改造。一、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过程1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个性差异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1)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
3、包括兴趣、能力和性格。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兴趣不同,能力有高低,性格也有差异。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是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成分。一、心理学基本概念个性差异2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严格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三条。1)人脑的产物 人的大脑在分析综合的同时也产生了心理活动,因此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产物。2)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心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里而产生的。 人脑在反映事物时,也是获得客观事物映像之时,但对
4、映像的认识、理解、评价、对待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映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映像。 这个映像就被称为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3)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只有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活动规律3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交通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等交通参与者在交通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也就是说,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它把心理学的方法和原则应用于交通活动中的人。 作为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交
5、通心理学着重研究交通活动中与人有关的领域,包括人与机器(驾驶员与车辆)的关系,人与环境(驾驶员与道路及交通标志)和人与人(驾驶员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二、交通心理学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交通心理学将人、车、路和环境视为一个系统。 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行人和乘客,是交通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因此,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是人的交通心理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车辆、道路、环境对人的交通心理的影响和作用。驾驶员是在道路交通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通常把驾驶员看作道路交通系统的信息处理者和决策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外界的各种信息(道路状况、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道路标线以及行人动态等)都要通过驾
6、驶员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到达大脑,再经过大脑依据这些信息以及已往的经验进行判断、作出决策,然后由输出神经将大脑指令传给手、脚等运动器官来操纵车辆,使车辆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行驶。 如果驾驶员在交通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判断的任何环节上发生差错,就有可能引起交通事故,所以驾驶员可靠性对交通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二、交通心理学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驾驶员可靠性一般理解为在具体条件下和指定时间内,按预定的准确度完成所要求的职能的能力。 驾驶员可靠性取决于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个性与感受信息的特性以及在周围动态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人的因素不仅涉及交通安全,而且贯穿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
7、各个方面。 汽车的结构、仪表、信号和操纵系统应适合驾驶员的操纵特性,交通标志的大小、颜色、设置地点应考虑驾驶员的视觉机能;道路线形设计要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生理要求,制定的交通法规、条例应具有科学性。 交通事故统计结果表明,在发生交通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中,有80% 90%与驾驶员有关。 因此,人们有必要对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驾驶员交通心理与信息处理过程及行人与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加以叙述。二、交通心理学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来看,在人、车、路(环境)三要素中,每个要素都可能出现异常而导致系统的失调。 但是车辆或道路在出现异常时,由于驾驶员的调控作用,有可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8、。一旦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行为出现异常,交通事故就难以避免。 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目前能够准确地预测作为技术子系统的车辆在不同道路条件下的工作情况,以及车辆对道路的作用。 根据数以千万人丧生于车轮之下的经验教训,人们可以准确地作出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提出交通事故防范措施,供机动车驾驶员和道路交通参与者学习,以提高交通参与者素质,为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二、交通心理学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交通心理学研究内容和趋势主要方面为:(1)驾驶员的交通心理特性。(2)道路安全行驶规律及事故预防。(3)交通参与者的社会心理与交通安全。(4)交通标志、标线与道路安全设施。(
9、5)交通环境与道路几何设计中人的因素。(6)交通管理者的交通心理与安全宣传教育。(7)非机动车骑乘者的动态行为分析。(8)车辆与交通心理。(9)交通事故碰撞前瞬间的人头脑固有的反应特性分析。 第一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由于具体交通情况的不同,在美国对驾驶人员驾驶操作的研究甚为关注,研究也较深入,在日本则对驾驶员特性以及与保护行人有关的行人心理研究较为重视。 在我国除上述研究以外,还注重对骑自行车人和混合道路交通中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性进行研究。 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多年来同类交通事故屡次发生的原因之一,主要就是由于前车已覆,后车尚不能为鉴的麻痹思想所致。一个驾驶员要不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少发
10、生事故,就需要长期在道路交通活动中不断学习。 原因是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每行驶一步都与原来情况不一样,人、车、路及周围环境都在瞬息万变之中,要想预知道路前方路面上的未知交通情况,就得下功夫学习,只有这样其驾驶技术才能日臻熟练。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从环境(包括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传来的信息,对驾驶员的感觉器官产生刺激作用,并被接收、传送至大脑中枢,驾驶员经过思考、判断,作出决定后产生驾驶行为,即操纵汽车的行驶。驾驶员驾驶汽车的过程基本上包括感知、判断和操作三个部分。 感知外界信息、分析综合信息与推理判断,根据判断进行处理操作,简称为感知、判断和操作。感知,就是利用驾驶员
11、的感觉和知觉来接收信息。判断就是利用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推理判断的整个思维过程。操作就是经过思维后作出的处理决定。心理学上,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属性的反映。感知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感知特性属于心理特性的一种。驾驶员的感知特性,即感觉知觉特性,包括感觉和知觉两方面。 判断和操作是驾驶员对感知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从环境(包括车外环境和车内环境)传来的信息,对驾驶员的感觉器官产生刺激作用,并被接收、传送至大脑中枢,驾驶员经过思考、判断,作出决定后产生驾驶行为,即操纵汽车的行驶。 驾驶员驾驶汽车的过程基本
12、上包括感知、判断和操作三个部分。 感知外界信息、分析综合信息与推理判断,根据判断进行处理操作,简称为感知、判断和操作。感知,就是利用驾驶员的感觉和知觉来接收信息。判断就是利用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推理判断的整个思维过程。操作就是经过思维后作出的处理决定。 心理学上,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属性的反映。感知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感知特性属于心理特性的一种。驾驶员的感知特性,即感觉知觉特性,包括感觉和知觉两方面。 判断和操作是驾驶员对感知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驾驶员认识周围环境是从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感觉)开始。感觉的产生是感觉器官受到
13、信息刺激作用的结果。 因此,感觉是指客观事物(机体内外)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例如,汽车转向盘的属性就有形状、大小、新旧等。 这些属性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就会在大脑的一定部位产生兴奋,进而对事物的属性产生反映。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即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视觉是人体吸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通常视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的交通信息约占信息来源的80%。听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的交通信息约占14%。人体通过以鼻为感觉器的嗅觉、以舌为感觉器的味觉、以皮肤为感觉器的触觉这三种感觉获得的交通信息各占2%
14、。 内部感觉即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如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一、感觉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视觉是指外界光线经过刺激视觉器官在大脑中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视觉之所以是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因为交通参与者主要靠用眼睛来获得信息(如道路情况、信号、标志及其他车辆与行人的动态等)。 在区分外界物体的明暗、颜色、形状等特性以及物体的大小、远近等空间属性时,视觉机能的好坏对行车安全有直接影响。人们通常把眼睛称为心灵的窗户,不仅因其信息量大,还因为视觉刺激物光线能组合成各种空间的形象,如组成各种具有动感的信号。 光在空间传播的速度可达每秒30 万m,
15、而且在传播中损耗少,很少受大雾及霾以外的自然条件影响。 因而,不仅大量交通信号利用光来发布,而且在驾驶工作中常把许多本来应由其他分析器感知的刺激物通过仪表转换成视觉信号,如水温表、车速表、油量表等。一、感觉视觉1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立体视觉是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前后、高低、深浅和凹凸的一种感知能力。 立体对象使两眼在视觉上存在双目视觉差。视差信息理论认为,双眼注视景物时产生的视差是人对深度感知的基础。当深度信息传至大脑枕区再经过加工处理后,便产生了深度立体感知。 这种把两眼具有视差的二维图像融合分析为一个单一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三维图像的过程,就是双目视觉,即立体感觉。立体视觉的基础
16、是双眼视觉功能的正常。对驾驶员来说,立体盲是一种比色盲、夜盲更为有害的眼疾。在交通环境中立体视觉的重要性在于,驾驶员只有准确地判断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于交通设施之间的距离和确切方向、位置,判断车辆的速度,正确认识交通环境中的事物,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一、感觉视觉1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1)视力 人体能通过这五种感觉器官反映外部世界属性,其中视觉最为主要。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对驾驶行为影响很大。人眼能分辨物体形状、大小的能力称为视力。 视觉敏锐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辨别两物点之间距离的大小。 视力有静视力、动视力和夜视力之分。(1)静视力 静视力是指待检人员站在视力图表前面,距视力表5m,依次辨
17、认视标测定的视力。 标准视力表共分12 级, 0. 1 1. 0, 每级差0. 1,共10 级。另有1. 2 和1. 5 两级。我国驾驶员的 体检视力标准规定:两眼视力均在标准视力表0. 7 或对数视力表4. 9 以上,或两眼视力不低于0. 4,但矫正视力达到0. 7 以上,无红、绿色盲。一、感觉视觉1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2)动视力驾驶员观察物体运动的视力,称为动视力。 汽车行驶时,驾驶员同汽车一起以一定的速度前进,即驾驶员与道路环境中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动视力随着车速的提高而明显下降。例如,以60km/h的速度行驶,驾驶员能看清汽车前方240m 的标志,而用80km/h的速度行驶,则
18、在接近160m 处才能看清。车速提高33%,视认距离减少36%。 为保证驾驶员在发现前方有障碍物时,能有足够的时间辨认和采取措施,或希望车速提高,视认距离也能相应地增加。但由于人的生理条件的局限,其结果恰恰相反。因此,汽车最高车速也受人眼动视力的限制。此外,动视力随着驾驶员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年龄越高,动视力随车速增大而下降的幅度越大。 动视力一般比静视力要低10% 20%,特殊情况下低30% 40%。例如,同样观察4m/ s 运动的物体,20 岁左右的人静视力约为1. 10,动视力约为0. 7,而一个静视力为1. 20 的30 岁的人,动视力却只有0. 50 左右。一、感觉视觉1 1)视
19、力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在黑暗环境中的视力称为夜视力。 在照度为0.11000lx 的范围内,视力与照度呈线性关系,并随照度的减小而下降。 黄昏时刻照度明显降低。 在由明转暗的情况下,形成视觉主要靠视杆细胞起作用。 视杆细胞的感受性增加缓慢,需要30 40min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由于天黑得较快,对黑暗的适应还没有充分形成,加之打开前照灯,恰与周围照度相近,不能形成鲜明对比,驾驶员不易看到周围的车辆和行人。 因此,黄昏时分驾驶难度最大,并易出交通事故。 在无照明的条件下,人在夜里的视力降至白天的4% 10%,形成视觉全靠视杆细胞起作用。 另外,夜视力与驾驶员的年龄也有关。 年龄越
20、大,夜视力越差。 20 30 岁的驾驶员的夜视力最好。 夜视力还与车速有关,速度增加,视力下降。一、感觉视觉1 1)视力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夜间打开汽车前照灯行驶时,驾驶员的视力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物体高度、尺寸影响驾驶员的夜视力。 由于汽车前照灯光线较低,特别是汽车在会车时要将远光灯变换为近光灯(一般会车光线比行驶光线低),所以物体在汽车前的位置越低,夜间越容易被发现,而且看得越清楚; 在白天,大的物体从远处就能发现; 夜间距离越远,光线越暗; 所以在远处,即使是庞大的物体有时也感知不到。物体明亮度、对比度影响驾驶员的夜视力。 明亮度、对比度大的物体在夜间容易被发现,但距离
21、比白天要短53%。 例如,有两个对比度分别为88%和35%的物体,如果汽车在白天行驶,对比度小的物体比对比度大的物体的视认距离降低53%;如果汽车在夜间行驶,汽车开前照灯时视认距离降低75%,开小灯时视认距离降低80%。一、感觉视觉1 1)视力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路面情况影响驾驶员的夜视力。 因车灯的灯光只能直射,路面凸出处显得明亮,凹陷处显得黑暗。 在行车中,驾驶员根据路面明暗来避让凹坑。不过因灯光晃动,驾驶员有时判断不准。若远处发现的黑影在车辆驶近时消失,可能是小的凹坑;若黑影仍存在,可能凹坑较大、较深;若在车辆行驶中前面突然发黑,则道路前方为转弯处。 月夜路面呈现灰白色,
22、路面积水处呈白色,且反光、发亮。无月亮光照的夜晚,路面显现深灰色,物体颜色会影响驾驶员的夜视力。 夜间行车,白色、红色和黄色容易被驾驶员辨认,绿色次之,蓝色最不易被辨认。一、感觉视觉1 1)视力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在车灯照明的条件下,各种颜色对夜视力的影响程度见表4-1。一、感觉视觉1 1)视力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2)视力适应视力适应是指人的眼睛对于光亮程度的突然变化,视力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眼恢复视力, 由明处到暗处,肉眼习惯和视力恢复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由暗处到明处,肉眼习惯和视力恢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从一般经验得知,暗适应比明适应所需时间要长,眼
23、睛通常要3 6min 才能基本适应,30 40min 才能完全适应;而明适应在1min 内就可完全达到。一、感觉视觉1 2)视力适应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照明强度影响视力适应速度的快慢。 在明适应过程中,眼睛的瞳孔要缩小。 暗适应过程中,瞳孔要扩大。 眼睛在明亮的白天和黑暗的夜间,通过瞳孔的变化来适应光环境,发挥视觉功能。 当汽车在明暗急剧变化的道路上行驶时,因眼睛的视觉不能立即适应,容易发生视觉障碍。为了防止产生驾驶员视觉障碍,必须减少由亮到暗而引起的落差。通常逐渐减低光照度,这称为缓对照明。 一些城市,在城区与郊区的交界处一般可将路灯布设距离逐渐拉长,直到郊区人烟稀少的地方才
24、不设置路灯。这样可避免由有路灯照明市区驾车到无路灯照明郊区的过程中驾驶员感到由亮突变到暗的不适应过程,从而达到交通安全的目的。一、感觉视觉1 2)视力适应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又如在高速公路的隧道入口处附近,虽说隧道内有100lx 左右的照度,但在白天,隧道入口前的照度级约数10 40 lx 。 驾驶员驾驶车辆进入隧道时,因明暗差距过大,眼睛不能马上适应,会发生约10s 的视觉障碍。期间就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 如果行车速度为100m/ h,10s 视觉障碍期大约相当于在260m 的行驶距离内驾驶员的眼睛不能适应。 故在隧道入口处应设有缓和照明,以减少视觉障碍,或在路旁设立“隧道
25、内注意开灯”的标志,唤起驾驶员的注意。一、感觉视觉1 2)视力适应 第二节驾驶员的交通特性(3)夜视力光线越明亮,通常视觉越好。 若视野内有强光照射,颜色不均匀,就会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且引起视力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就是眩目(由于刺目光源对眼球中角膜即视网膜间介质中所产生的散乱现象)。 眩目是由眩光产生的,而眩光会使人的视力下降。 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光源的强度、视线与眩光间的夹角、光源周围的亮度、眼睛的适应性等多种因素。眩目有连续与间歇之分。夜间行车多半是间歇性的眩目,表现为受到对向车灯强烈照射时要闭眼或移开视线的现象。 由于路灯照明反射产生的眩目,后续车辆的前照灯光线照射到驾驶室内后视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