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基础知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础知识内容第一节 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第五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第六节 生态平衡第七节 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黑格尔于于18691869年提出的。年提出的。其英文词首和经济学(其英文词首和经济学(EconomicsEconomics)是)是相同的,均来自于希腊文,表示家庭居相同的,均来自于希腊文,表示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可见,生态学与经济处或环境的意思,可见,生态学与经济学、家庭
2、、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家庭、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把生态学定义为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有研究有机体与其有机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机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定义 后来有的学者把生态学定义为后来有的学者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或生活着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或生活着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联系的科学”。生态与环境的关系生态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环境”是指独立存在于某一主体是指独立存在于某一主体对象(人或生物等中心事物)以外的对象(人或生物等中心事物)以外的所有客体的总和。所有客体的
3、总和。“生态生态”是指某一是指某一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与其它生物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或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两者的之间的相对状态或相互关系。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环境单方面强调客体,侧重点不同,环境单方面强调客体,而生态则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而生态则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和生态通过物质、能量和关系。环境和生态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特定边界中的统一整体,信息交换构成特定边界中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研究对象: 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种群(种群(Population)
4、:种群是一个生物物):种群是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所有个体的总和。种在一定范围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群落(Community):群落是一定自然):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生物的总和。如一片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生物的总和。如一片积水,一块农田积水,一块农田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任):生态系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合体。按研究范围对生态学进行分类:按研究范围对生态学进行分类: 个体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简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简称生态系统)第一节
5、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 1 1、生物圈、生物圈 生物圈(生物圈(EcosphereEc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称。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境的总称。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km23km的的高度及地面以下延伸至高度及地面以下延伸至12km12km的深处,其包的深处,其包括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括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m100m厚的厚
6、的范围内。范围内。1 1、生物圈、生物圈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 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 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2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系指某一区域内遗传基因的品系、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7、总和。2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由特定种、变种或种内遗传的变异来计量。2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2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物种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系的多样化和健康状态即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基本状况全球生物多样性基本状况 物种物种 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准确知道地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准确知道地球上究竞有多少生物物种。球上究竞有多少生物物种。6060年代中年代中期,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物种大约为期,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物种大约为300300万种,现在则认为至
8、少有万种,现在则认为至少有500500万种。万种。但许多专家指出,保守的估计是但许多专家指出,保守的估计是10001000万种。万种。物种物种 根据物种的表现增长率来预测动根据物种的表现增长率来预测动物物种的最终总数为:哺乳动物物物种的最终总数为:哺乳动物43004300种,鸟类约种,鸟类约90009000种,爬行动物种,爬行动物60006000种,两栖动物种,两栖动物35003500种,鱼类种,鱼类2.32.3万种。最近,根据对秘鲁热带森林万种。最近,根据对秘鲁热带森林中昆虫的调查中昆虫的调查, ,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因而有人估计地球上物种总数超过因而有人估计地球上物种总
9、数超过30003000万种。万种。分布与多样性分布与多样性 全球物种分布极不规律。全球物种分布极不规律。 因地理和生态的隔离状态促进了物因地理和生态的隔离状态促进了物种形成,某些地区的生物很难移居种形成,某些地区的生物很难移居他处而成为特有种。他处而成为特有种。 物种多样性低的地区是水冠、物种多样性低的地区是水冠、 冻冻土带和北方森林。土带和北方森林。 分布与多样性分布与多样性 据估计,近据估计,近20002000年来约有年来约有110110多种兽类和多种兽类和130130多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其中多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其中1/31/3是是1919世纪前消失的,世纪前消失的,1/31/3是是1
10、919世纪灭绝另世纪灭绝另1/31/3是近是近5050年来灭绝的。近年来灭绝的。近5050年来我国仅动物年来我国仅动物就绝灭了数十种,另外尚有数百种面临濒就绝灭了数十种,另外尚有数百种面临濒危绝灭的境地。我国植物中的珍稀和特有危绝灭的境地。我国植物中的珍稀和特有种也有数十种绝灭。据联合国估计,到种也有数十种绝灭。据联合国估计,到20002000年地球上特有年地球上特有1010-20-20的植物消失。的植物消失。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受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受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达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达400400多种。植物红多种。植物红皮书中记述的濒危植物高达皮书中记述的濒
11、危植物高达l019l019种。种。转基因争议转基因争议 争议一:美国人不吃转基因农产品争议一:美国人不吃转基因农产品 争议二:欧洲和日本是禁止人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事争议二:欧洲和日本是禁止人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事实上禁止进口转基因含量超过实上禁止进口转基因含量超过1%的食品及原料)的食品及原料) 争议三: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争议三: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 争议四:中国是第一个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国家争议四:中国是第一个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国家(水稻)(水稻) 争议五:美国销售的食品中,几乎都没有直接含转基争议五:美国销售的食品中,几乎都没有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美国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
12、)。美国2011年年94%大豆、大豆、75%棉花及棉花及73%玉米是转基因品种,直接食用的小麦、玉米是转基因品种,直接食用的小麦、水稻、甜玉米和蔬菜则基本上没有种植转基因品种。水稻、甜玉米和蔬菜则基本上没有种植转基因品种。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Ecosystem):生态系):生态系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物部分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它
13、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的一个它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是生物圈能量和物质功能整体,是生物圈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第一,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第二,实体,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第二,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第三,以生物为主体;第四,各成第三,以生物为主体;第四,各成员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具有统一员间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功能。的整体功能。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的组组成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分解(还原)者分解(还原)者
14、生产者生产者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光能合成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光能合成细菌、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消费者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草食动物二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四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顶级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有机营养微生物有机营养微生物微型动物微型动物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物质代谢原料物质代谢原料阳光阳光COCO2 2H H2 2O O、O O2 2无机营养盐分无机营养盐分非生命的有机物质非生命的有机物质基质基质岩石、砂、泥等岩石、砂、泥等媒质媒质水、空气、土壤等水、空气、土壤等食物网食物网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生物部分一、生物部分1 1、初级生产者、初
15、级生产者 初级生产者指全部绿色植物初级生产者指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又称为自养有机成作用的细菌,又称为自养有机体。体。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CO2 2、H H2 2O O和和无机盐类转化成有机物质把太阳无机盐类转化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圈定在有机物质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圈定在有机物质中。因此,绿色植物是整个生态系中。因此,绿色植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者。统的物质生产者。 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如硝化细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能将菌
16、能将NHNH3 3氧化为氧化为HNOHNO2 2和和HNOHNO3 3,并利,并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COCO2 2、H H2 2O O合成为有机物。这类细菌虽然合合成为有机物。这类细菌虽然合成的有机物质不多,但它们对某些成的有机物质不多,但它们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循环却有重要意义。营养物质的循环却有重要意义。2 2消费者消费者 消费者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所消费者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作为食物来源的异养制造的有机物质作为食物来源的异养生物又称为异养有机体。主要是各生物又称为异养有机体。主要是各种动物,也包括某些腐生和寄生的菌种动物,也包括某些腐
17、生和寄生的菌类。类。2 2消费者消费者 (1)(1)草食动物草食动物 它们以植物的叶、枝、它们以植物的叶、枝、果实、种子为食如牛、羊、免、鹿、果实、种子为食如牛、羊、免、鹿、蝗虫和许多鱼类等。在生态系统中,蝗虫和许多鱼类等。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首先作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首先作为这类动物的食物,所以草食动物又称这类动物的食物,所以草食动物又称为初级消费者或第一级消费者。为初级消费者或第一级消费者。2 2消费者消费者 (2)(2)肉食动物肉食动物 它们以草食动物或其它们以草食动物或其他弱小动物为食,包括次级消费者他弱小动物为食,包括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等。初级消费者、次和
18、三级消费者等。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级消费者等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许多杂食性动物,既是初级消费许多杂食性动物,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者又是次级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因而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因而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 2消费者消费者 (3)(3)寄生动物寄生动物 寄生于其他动、植寄生于其他动、植物内,靠吸取宿主营养为主。物内,靠吸取宿主营养为主。 (4)(4)腐食动物腐食动物 以腐烂的动植物残以腐烂的动植物残体为食。体为食。3 3、分解者、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各种微生物,分解者主要是指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也包括某些以有
19、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又叫做还原者。动物,又叫做还原者。 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来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的食物来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环境,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从而构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从而构成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成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微生物(真菌)橙盖伞分解者二、非生物部分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动的场所及活动的场所二、非生物部分二、非生物部分 原
20、料部分:主要是阳光、原料部分:主要是阳光、O O2 2、COCO2 2、H H2 2O O、无机盐及非生命的有机物质;、无机盐及非生命的有机物质; 媒质部分:指水、土壤、空气等;媒质部分:指水、土壤、空气等; 基质:指岩石、砂、泥。基质:指岩石、砂、泥。 三、生态系统的三、生态系统的 类型类型1 1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整个陆地上的各类生物群落。陆地上的各类生物群落。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根据地球纬度及水、热等环境条根据地球纬度及水、热等环境条件,按植被的优势类型可分为森件,按植被的优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21、、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又可再分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又可再分为热带林、亚热带林、温带林、寒带林林、亚热带林、温带林、寒带林等生态系统,以下还可再分。等生态系统,以下还可再分。森林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系统各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森林的森林, ,占占陆地面积陆地面积的的28.5%28.5%草原生草原生态系统态系统各种大各种大草原草原, ,占占陆地面陆地面积的积的25%25%农田生态系农田生态系统统所有耕地,所有耕地,占陆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的10%10%荒漠生态系荒漠生态系统统指气候干旱、指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降水稀少、植被贫乏的植被贫乏的自然地带自然地带陆地
22、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和陆地上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和陆地上的江、河、湖、沼等水域其面积占的江、河、湖、沼等水域其面积占地球表面的地球表面的2/32/3。它又可以分为海洋。它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又可再分为流水生态系统系统又可再分为流水生态系统( (河、河、溪溪) )和静水生态系统和静水生态系统( (湖泊、水库湖泊、水库) )。2 2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如湖泊、池塘等,其水量不足全如湖泊、池塘等,其水量不足全球水量的球水量的1%1%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辽阔,约占地球总面面积辽阔,约
23、占地球总面积的积的71%71%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 1、开放性、开放性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即从绿色植物接收太阳光能开动,即从绿色植物接收太阳光能开始,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始,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各种形式的热能消耗、散失为止,各种形式的热能消耗、散失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环。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环。 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2 2、运动性、运动性 在相互适应调节状态下,生态在相互适应调节状态下,生态系统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相对稳定系统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相对稳定状态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状态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24、表现出一定的弹性。这种稳定状态,现出一定的弹性。这种稳定状态,即是生态平衡。即是生态平衡。 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3 3、自我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在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在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质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的组成和结构,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的组成和结构,并表现出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表现出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不断增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以不断增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忍耐性,维持系统的动态应性、忍耐性,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平衡。 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四、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4 4、相关性与演化性、相关性与演化性 对一个
25、具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对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而言,它总是随着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变化它总是随着一定的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和演化。而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和演化。表现为一种产生、发展、消亡的历表现为一种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源泉一、能量源泉(太阳)(太阳) 热核聚变(氢原子聚变成氦,热核聚变(氢原子聚变成氦,并以电磁波形式向空间释放出能并以电磁波形式向空间释放出能量)量) 太阳辐射能的分配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二、能量流动方式二、能量流动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