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环境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物理环境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物理 环境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房屋房屋建筑学建筑学 第第2章章 第第2 2章章 建筑物理环境基础建筑物理环境基础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学科。 建筑物理学是研究外界环境的运动过程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外界环境的物理要素为热、声、光的运动过程。 建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热、声、光等物理运动过程对建筑和人体产生的影响。 建筑物理学是设计和建造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建筑的基本理论。建筑物理环境建筑物理环境:建筑室内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与人体人体相关的相关的 各个物理要素的总和。各个物理要素的总和。 建筑建筑热热环境环境 建筑建筑声声环境环境 建筑建筑光光环境环境 人通过各类感官器官(眼、耳、鼻、
2、舌、皮肤)接触外界人通过各类感官器官(眼、耳、鼻、舌、皮肤)接触外界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着影响着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着影响着。 建筑热环境对人的作用建筑热环境对人的作用外界环境与建筑的热交换,外界环境与建筑的热交换,建筑与室内人的热交换建筑与室内人的热交换2.1 2.1 建筑热环境建筑热环境 建筑热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热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建筑保温、建筑保温、 建筑防潮、建筑防潮、 建筑日照、建筑日照、 建筑防热、建筑防热、 建筑中的太阳能利用建筑中的太阳能利用 建筑热环境控制建筑热环境控制就是为了在满足人们的热舒适就是为了在满足人们的热舒
3、适需求前提下,节约资源和能源。需求前提下,节约资源和能源。 (一)稳定传热(一)稳定传热 如果室内外空气温度都不随时间变化,通过围如果室内外空气温度都不随时间变化,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称为稳定传热。稳定传热计算是护结构的传热过程称为稳定传热。稳定传热计算是建筑保温设计的基础,也是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采建筑保温设计的基础,也是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 按照稳态传热计算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公式为按照稳态传热计算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公式为 : Q Q为单位时间的传热量,为单位时间的传热量,W W;F F为垂直于围护结构的计算传热面积,为垂直于围护结构的
4、计算传热面积,m m2 2;K K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W/(m2 2.K).K);t ti i和和t te e分别为室内、外空气温度,分别为室内、外空气温度, 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K: R0为围护结构的传热阻,为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K/ W; Ri为内表面换热阻,为内表面换热阻,Ri0.11m2.K/ W; Re为外表面换热阻,为外表面换热阻,Re0.05m2.K/ W; d为材料厚度,为材料厚度,m; 为材料导热系数,为材料导热系数,W/(m.K)。(二)非稳定传热(二)非稳定传热 夏天,室内外空气温度都随时间变化,通过围护夏天,室内外空气温度都随时间变化
5、,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称为结构的传热过程称为非稳定传热非稳定传热。 非稳定传热计算是建筑防热设计的基础,也是夏非稳定传热计算是建筑防热设计的基础,也是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 热惰性指标表征围护结构对温度波动衰减快慢的程度。热惰性指标表征围护结构对温度波动衰减快慢的程度。热惰性指标热惰性指标(2 2)热惰性指标)热惰性指标 D D值越大,温度波在围护结构中衰减越快,围护结构的热稳值越大,温度波在围护结构中衰减越快,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越好。为了抵抗室外热作用的波动,要求外围护结构具有足定性越好。为了抵抗室外热作用的波动,要求外围护结构具
6、有足够的热惰性指标值。够的热惰性指标值。 R R为材料层的热阻,为材料层的热阻,S S为材料层的蓄热系数为材料层的蓄热系数二、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二、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为了使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为了使建筑设计能够较好适应气候,我国筑设计能够较好适应气候,我国民用建筑热工设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计规范提出了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概念。具体分提出了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概念。具体分区和设计要求见下表区和设计要求见下表。2.1.2 2.1.2 建筑保温设计建筑保温设计 严寒与寒冷地区的民用建筑为了保证严寒与寒冷地区的民用建筑为了保证: : (1) (1) 冬季室内的冬
7、季室内的气温、湿度、气流速度和室内热辐射气温、湿度、气流速度和室内热辐射在一定允许范围内;在一定允许范围内; (2)(2)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露点温度,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露点温度, 必须进行建筑保温设计。必须进行建筑保温设计。 建筑保温设计包括建筑方案设计中的保温综合处建筑保温设计包括建筑方案设计中的保温综合处理和外围护结构保温构造设计。理和外围护结构保温构造设计。 一、建筑保温的综合处理措施一、建筑保温的综合处理措施 (1 1)控制体形系数:)控制体形系数: 体型系数是指一栋建筑物的外表面积体型系数是指一栋建筑物的外表面积F F0 0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
8、V V0 0之比。如果之比。如果建筑外表面凹凸过多,体形系数变大,则建筑物传热耗热量增大。建筑外表面凹凸过多,体形系数变大,则建筑物传热耗热量增大。(2 2)合理布置建筑朝向:)合理布置建筑朝向: 建筑应朝向正南向,建筑立面应避开当地冬季主导风向。建筑应朝向正南向,建筑立面应避开当地冬季主导风向。(3 3)防止冷风渗透:)防止冷风渗透: 冬季通过外围护结构缝隙的冷风渗透使建筑物热损失增大。应提高窗户冬季通过外围护结构缝隙的冷风渗透使建筑物热损失增大。应提高窗户密封性;建筑立面避开冬季主导风向;设置避风措施;利用地形、树木密封性;建筑立面避开冬季主导风向;设置避风措施;利用地形、树木来挡风。来挡
9、风。(4 4)合理选择窗墙面积比:)合理选择窗墙面积比: 窗墙面积比(窗墙比)是指窗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墙面积之比。窗墙面积比(窗墙比)是指窗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墙面积之比。为了利用太阳能,南向窗墙比最大,北向窗墙比最小,东、西向窗墙比为了利用太阳能,南向窗墙比最大,北向窗墙比最小,东、西向窗墙比介于其间。介于其间。 二、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二、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1 1)最小传热阻:)最小传热阻: 为了控制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露点温为了控制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露点温度,保证内表面不结露的要求,围护结构的传热阻不能度,保证内表面不结露的要求,围护结构的传热阻不能小于某个
10、最低限度值,这个最低限度称为小于某个最低限度值,这个最低限度称为“最小传热最小传热阻阻”。(2 2)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保温构造)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保温构造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分两类: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分两类: 单一材料结构;单一材料结构; 复合保温结构复合保温结构 单一材料结构如空心板、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等,既能单一材料结构如空心板、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等,既能承重,又能保温。承重,又能保温。 复合保温结构由保温层和承重层复合而成。复合结构按保复合保温结构由保温层和承重层复合而成。复合结构按保温层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内保温(保温层在室内一侧),外保温温层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内保温(保温层在室内一侧),外保温
11、(保温层在室外一侧)和中间保温(保温层夹在中间)三种。(保温层在室外一侧)和中间保温(保温层夹在中间)三种。 外保温的优点较多:外保温的优点较多: 减小热桥处的热损失。减小热桥处的热损失。 有利于防止保温层内部产生凝结水。有利于防止保温层内部产生凝结水。 房间的热稳定性好。房间的热稳定性好。 降低墙或屋顶的主要部分的温度应力起伏。降低墙或屋顶的主要部分的温度应力起伏。 有利于旧房节能改造。有利于旧房节能改造。 外保温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外保温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3 3)围护结构异常部位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异常部位的保温设计 窗户的保温:可以选用木材、塑料和塑钢窗框;使用断窗户的保
12、温:可以选用木材、塑料和塑钢窗框;使用断热金属窗框。寒冷地区,可采用多层窗;使用新型节能窗户,热金属窗框。寒冷地区,可采用多层窗;使用新型节能窗户,如低辐射玻璃窗(即如低辐射玻璃窗(即Low-ELow-E窗)、中空玻璃窗等。窗)、中空玻璃窗等。 热桥保温:热桥是热量容易通过的地方(如钢或钢筋混热桥保温:热桥是热量容易通过的地方(如钢或钢筋混凝土骨架、圈梁、过梁、板材的肋部等),热桥处内表面温凝土骨架、圈梁、过梁、板材的肋部等),热桥处内表面温度低于主体。对热桥应进行内表面温度验算和保温处理。度低于主体。对热桥应进行内表面温度验算和保温处理。 其他异常部位保温:外墙角、外墙与内墙交角、楼地板其他
13、异常部位保温:外墙角、外墙与内墙交角、楼地板或屋顶与外墙交角等应加强保温。靠近外墙或屋顶与外墙交角等应加强保温。靠近外墙0.51.0m0.51.0m宽的地宽的地面散热最大,因此,外墙周边地板采用局部保温措施。面散热最大,因此,外墙周边地板采用局部保温措施。 图图(a)(a)水蒸气饱和压力水蒸气饱和压力p ps s曲线与水蒸气分压力曲线与水蒸气分压力p p线不相交,线不相交,说明围护结构不会产生内部冷凝。说明围护结构不会产生内部冷凝。 图图(b)(b)中中p ps s线与线与p p线相交,则线相交,则在在p ps s小于小于p p部位围护结构内部部位围护结构内部有冷凝产生有冷凝产生。(a a)围
14、护结构内部无冷凝)围护结构内部无冷凝(b b)围护结构内部有冷凝)围护结构内部有冷凝二、围护结构表面结露的防止和控制二、围护结构表面结露的防止和控制控制控制表面冷凝表面冷凝的主要措施有:的主要措施有:(1)利用保温材料,增加围护结构传热阻,进而提高其内表面温)利用保温材料,增加围护结构传热阻,进而提高其内表面温 度;度;(2)保证室内表面空气气流畅通,加强自然通风;)保证室内表面空气气流畅通,加强自然通风;(3)选择具有一定调湿能力的内墙材料;)选择具有一定调湿能力的内墙材料;(4)高湿环境应考虑有组织引导表面冷凝水,比如,房间吊顶具)高湿环境应考虑有组织引导表面冷凝水,比如,房间吊顶具 有一
15、定坡度。有一定坡度。 三、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防止和控制三、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防止和控制控制控制内部冷凝内部冷凝的主要措施有:的主要措施有:(1 1)利用保温材料提高围护结构内部温度,材料层次的布)利用保温材料提高围护结构内部温度,材料层次的布置应使水蒸气渗透置应使水蒸气渗透“进难出易进难出易”;(2 2)在保温层水蒸气流入的一侧设置隔气层(如沥青、卷)在保温层水蒸气流入的一侧设置隔气层(如沥青、卷材和隔汽涂料等);材和隔汽涂料等);(3 3)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使进入保温层的水分有出路。)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使进入保温层的水分有出路。 一、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一、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一)屋顶隔热
16、(一)屋顶隔热 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重点是屋顶。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重点是屋顶。 隔热屋顶的构造有绝热层隔热屋顶、通风间隔热屋顶的构造有绝热层隔热屋顶、通风间层隔热屋顶、吊顶隔热屋顶、阁楼隔热屋顶、蓄层隔热屋顶、吊顶隔热屋顶、阁楼隔热屋顶、蓄水隔热屋顶和植被隔热屋顶等几类。水隔热屋顶和植被隔热屋顶等几类。 屋顶遮阳、浅色屋面可有效防热。通风屋顶长度不大于屋顶遮阳、浅色屋面可有效防热。通风屋顶长度不大于10m10m,间层高,间层高20cm20cm,檐口兜风。蓄水面应有水生植物或浅色漂浮物,水深为,檐口兜风。蓄水面应有水生植物或浅色漂浮物,水深为1520cm1520cm。有土种植屋面,土壤厚有
17、土种植屋面,土壤厚10cm10cm左右。左右。 二、自然通风设计二、自然通风设计 (一)热压和风压(一)热压和风压 当较重的冷空气从进当较重的冷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室内后,吸收风口进入室内后,吸收了室内的热量后变成较了室内的热量后变成较轻的热空气上升从出风轻的热空气上升从出风口排出室外,不断流入口排出室外,不断流入的冷空气在室内被加热的冷空气在室内被加热后从建筑物的上部出风后从建筑物的上部出风口排出就形成了室内自口排出就形成了室内自然通风,称为然通风,称为热压通风。热压通风。h1h2tit0中和面A2A1Hp1p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根据流体力学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风吹向建原
18、理,当风吹向建筑物时,在迎风面筑物时,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在上形成正压区,在屋顶、两侧及背风屋顶、两侧及背风面形成负压区。面形成负压区。 如果建筑物上如果建筑物上设有开口,气流就设有开口,气流就会从正压区流入室会从正压区流入室内,再经室内流向内,再经室内流向负压区,这就形成负压区,这就形成了了风压通风风压通风。 ( +)( -)( -)( -)( -)( -)( -)( -)(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热压和风压的综合结果。自然通风是热压和风压的综合结果。 通常,风压通风对改善室内气候条件的通常,风压通风对改善室内气候条件的效果比较显著,故应效果比较显著,故
19、应首先考虑如何组织风压首先考虑如何组织风压通风通风来进行建筑防热设计。来进行建筑防热设计。(二)自然通风设计(二)自然通风设计 1. 1.建筑群自由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布局及建筑南北朝向有建筑群自由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布局及建筑南北朝向有利于自然通风。利于自然通风。 2.2.穿堂风(房间进风口直对着出风口)会使气流直通,风穿堂风(房间进风口直对着出风口)会使气流直通,风速较大,但风场范围小。进、出风口错开,风场区域大。速较大,但风场范围小。进、出风口错开,风场区域大。进、出风口相距太近,室内通风效果不佳。如果进、出风进、出风口相距太近,室内通风效果不佳。如果进、出风口都开在正压区或负压区墙面一侧或
20、房间只有一个开口,口都开在正压区或负压区墙面一侧或房间只有一个开口,室内通风较差。开口的高度低,气流才能作用到人身上。室内通风较差。开口的高度低,气流才能作用到人身上。设辅助高窗可使顶部热空气散出。进出风口面积相等为宜,设辅助高窗可使顶部热空气散出。进出风口面积相等为宜,或进风口小一点。或进风口小一点。 3. 3. 利用窗扇,水平挑檐、百页板,外遮阳板及绿化可以利用窗扇,水平挑檐、百页板,外遮阳板及绿化可以挡风、导风,有效地组织室内通风。挡风、导风,有效地组织室内通风。 建建筑筑群群的的布布置置挑檐对室内通风的影响挑檐对室内通风的影响三、窗口遮阳设计三、窗口遮阳设计 窗口遮阳可防止直射阳光进入
21、室内而引起室窗口遮阳可防止直射阳光进入室内而引起室内过热。东、西向窗户是遮阳设计的重点。内过热。东、西向窗户是遮阳设计的重点。 遮阳的效果可以用遮阳系数来评价。遮阳的效果可以用遮阳系数来评价。 遮阳系数遮阳系数是指在直射阳光照射的时间内,透是指在直射阳光照射的时间内,透进有遮阳窗口的太阳辐射量与透进无遮阳窗口的进有遮阳窗口的太阳辐射量与透进无遮阳窗口的太阳辐射量之比。太阳辐射量之比。 遮阳系数越小,防热效果愈好。遮阳系数越小,防热效果愈好。 遮阳对夏季室内温度的影响遮阳对夏季室内温度的影响(三)内遮阳(三)内遮阳 窗帘、卷帘、百叶、活动百叶都可以起到内部遮阳窗帘、卷帘、百叶、活动百叶都可以起到
22、内部遮阳的功效,内遮阳的效果不如外遮阳好,但内遮阳调节灵活,的功效,内遮阳的效果不如外遮阳好,但内遮阳调节灵活,使用方便,内遮阳还可控制眩光,提高私密性,有保温及使用方便,内遮阳还可控制眩光,提高私密性,有保温及装饰功能。装饰功能。 一、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一、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一)屋顶隔热(一)屋顶隔热 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重点是屋顶。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重点是屋顶。 隔热屋顶的构造有绝热层隔热屋顶、通风间隔热屋顶的构造有绝热层隔热屋顶、通风间层隔热屋顶、吊顶隔热屋顶、阁楼隔热屋顶、蓄层隔热屋顶、吊顶隔热屋顶、阁楼隔热屋顶、蓄水隔热屋顶和植被隔热屋顶等几类。水隔热屋顶和植被隔热屋顶等几类。
23、屋顶遮阳、浅色屋面可有效防热。通风屋顶长度不大于屋顶遮阳、浅色屋面可有效防热。通风屋顶长度不大于10m10m,间层高,间层高20cm20cm,檐口兜风。蓄水面应有水生植物或浅色漂浮物,水深为,檐口兜风。蓄水面应有水生植物或浅色漂浮物,水深为1520cm1520cm。有土种植屋面,土壤厚有土种植屋面,土壤厚10cm10cm左右。左右。 (二)外墙隔热(二)外墙隔热 自然通风建筑外墙隔热设计重点是东西墙,空自然通风建筑外墙隔热设计重点是东西墙,空调建筑各个朝向外墙隔热都重要。调建筑各个朝向外墙隔热都重要。 隔热外墙有空心粘土砖墙、砌块墙、通风墙与遮阳墙等。外墙隔热外墙有空心粘土砖墙、砌块墙、通风墙
24、与遮阳墙等。外墙遮阳和浅色外墙可有效防热。复合墙内侧应为重质材料层,通风间遮阳和浅色外墙可有效防热。复合墙内侧应为重质材料层,通风间层层10 cm10 cm宽。东西外墙用花格构件或绿化遮阳。宽。东西外墙用花格构件或绿化遮阳。 二、自然通风设计二、自然通风设计 (一)热压和风压(一)热压和风压 当较重的冷空气从进当较重的冷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室内后,吸收风口进入室内后,吸收了室内的热量后变成较了室内的热量后变成较轻的热空气上升从出风轻的热空气上升从出风口排出室外,不断流入口排出室外,不断流入的冷空气在室内被加热的冷空气在室内被加热后从建筑物的上部出风后从建筑物的上部出风口排出就形成了室内自口排出就形
25、成了室内自然通风,称为然通风,称为热压通风。热压通风。h1h2tit0中和面A2A1Hp1p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根据流体力学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当风吹向建原理,当风吹向建筑物时,在迎风面筑物时,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在上形成正压区,在屋顶、两侧及背风屋顶、两侧及背风面形成负压区。面形成负压区。 如果建筑物上如果建筑物上设有开口,气流就设有开口,气流就会从正压区流入室会从正压区流入室内,再经室内流向内,再经室内流向负压区,这就形成负压区,这就形成了了风压通风风压通风。 ( +)( -)( -)( -)( -)( -)( -)( -)(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作用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