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研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象学研究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象学 研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社會認知理論與應用社會認知理論與應用(Social-Cognitive Theory and Practice)報告者:曾瓊禛、吳永清、朱采翎、薛人華報告者:曾瓊禛、吳永清、朱采翎、薛人華指導教師:蔡順良指導教師:蔡順良 教授教授報告日期:報告日期:100/12/05簡報參考:陳慧玉、羅雅茹簡報參考:陳慧玉、羅雅茹大綱之一大綱之一l 社會認知的發展淵源和主要特徵l 大師學者專業生涯簡介l 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性觀l 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格科學觀l 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理論:結構l 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理論:歷程2大綱之二大綱之二l 社會認知論對成長、發展觀點l 性格中的認知成份l Ellis的理情治療法l
2、 Beck的認知治療法l 近五年相關研究3社會認知的發展淵源和主要特徵社會認知的發展淵源和主要特徵社會認知理論發展社會認知理論發展l 社會認知理論 V.S. 其他理論:1、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認同】1)認知歷程有許多是潛意識的; 2)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反思】1)意識上的思考歷程對人格有重大影響; 2)個體有能力在人生中發展並成長。2、特質理論(trait theory)【反思】1)人格不只反映個體行為的平均常態,亦反映出 個體在行動上所顯現的變異型態 ; 2) 不同情境中的行動變異即是基本人格的示現。5社會認知理論發展社會認知理論發展3、演化心理學(evolutio
3、nary psychology)【反思】1) 無法解釋人類生活在不同歷史時代所呈現的社會變化 (親代與子代基因序列相等,但生活樣貌迥異)。4、行為主義(behaviorism)【反思】1) 不認同有機體完全受環境增強或懲罰因子控制。 2)個體思考能力可促動並引導行動;心理系統讓人扮演主動的角色,發展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 3)即便沒有增強,人依然可藉由觀察或者榜樣(modeling),學習新的行為模式。 6社會認知理論發展社會認知理論發展5、現象學理論(phenomenological theory)與個人構念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認同】1)個體會從生活事件中
4、建構出個人獨特的意義; 2)自我信念會對個體意義建構歷程造成影響。【反思】1)更強調人格功能中特定認知歷程的分析與詮釋; 2)透過實驗研究,以主流心理科學方式印證並提高早期人文學者對於人類自我潛能論述的精緻度。7社會認知理論基本論述社會認知理論基本論述l 最早被稱為社會學習論,1980s才命名為社會認知理論。l 基本論述:1、人類思考歷程/認知歷程應是人格分析的核心。2、個體的認知,乃發展於社會脈絡之中;亦即,人 透過社會互動,獲得關於自我與世界的觀感。8社會認知理論主要特徵社會認知理論主要特徵l 強調人是主動的行為者(active agents)l 強調行為的社會起源(social orig
5、ins)l 強調認知/思考歷程(cognitive processes)l 同時強調行為的平均傾向、以及依境而生的變異性(average tendencies + variabilities)l 強調即便沒有增強,個體依然能夠學習複雜的行為模式(learning in the absence of rewards)9大師學者專業生涯簡介大師學者專業生涯簡介大師大師11Julian Rotter (1916-)行為並非發生於真空;個體乃是持續地對外在與內在環境行為並非發生於真空;個體乃是持續地對外在與內在環境的各個面向做出反應的各個面向做出反應l受Aflred Adler和Kurt Lewinu
6、影響頗大:1、特別注意行為的目標性與人格的整體性。2、強調某行為發生常是基於多因素的作用,且各行為間是相互有關聯的。l1954年出版社會學習與臨床心理學,發表人格社會學習理論。12Rotter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13l 四大基本概念;BF= f (E RV):1、行為潛能(behavior potential, BP):針對某種增強,個體行為發生的可能性。2、預期(expectancy, E):對某事物/事件性質的瞭解或信念。3、增強價值(reinforcement value, RV):個體對於各種增強事務/活動所賦予的不同重要性與意義。4、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sit
7、uation):當事人觀點中的情境。l 行動自由度(freedom of movement):為獲得在功能上有關聯的增強,個體對於獲取正面滿足所產生的平均預期。l 最低目標(minimal goal):特定情境中可欲(獲得正面滿足)與不可欲(獲得負面感受)之間的分界點。Rotter 心理需求系統心理需求系統l 生活主要動力:增大正增強+減少懲罰;行為的外在因子意指處理增強物,內在因子意指心理需求。l 心理需求是學來的,本質上是社會的;早期心理需求與生理需求滿足聯結,逐漸擴展至與其他心理需求的關係滿足(感官滿足愛、情感、認同)。l 個體行為、需求、目標運作於功能相連的需求潛能系統內,致使具相似增
8、強之有關行為,可同時發生。系統有六大層次(高層需求可含括低層需求):認可/地位需求、保護/依賴需求、支配需求、獨立需求、愛和情感需求、生理舒適需求。14Rotter 控制觀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l 個體對於增強之控制來源的主觀信念,亦是個體對於行為之因果推演的主觀看法。1、內控:相信所獲增強是自我行為或自我資源運作結果(我努力所以我成功;自我有掌控力)。2、外控:欲獲增強始終受控於他人、命運、或運氣(我成功是因為他人通融;自我無力掌控事件發展結果)。15Albert Bandura (1925-)藉由直接經驗所產生的實質現象也能替代發生藉由直接經驗所產生的實質現象也能替代發
9、生-透過觀察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與後果別人的行為與後果l最初熱衷於學習歷程的研究將學習歷程應運於臨床現象結合科學實證方法。l受Kenneth Spence、Clark Hull、Neal Miller、John Dollard影響:1、仔細的概念分析。2、執行嚴謹的實驗研究。3、應用行為理論於人格和社會行為的研究。16Bandura 人格理論人格理論l 個體、行為、環境具交互影響力(reciprocal determination)l 行為的習得(acquisition)與表現(performance)是兩碼事;已習得行為不一定會在習得後立即表現出來。l 觀察學習:個體可藉由觀察他人表現而習得某
10、種行為。l 替代學習(vicarious conditioning):榜樣(model)行為後果會對觀察者的行為表現產生影響,並隨之對有關事物或類似情境產生相同的認知與情感層面的反應。17Bandura 人格理論人格理論l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人非被動由環境因素支配,人具主觀認知,因而可以產生不同的自我增強作用,使當事人可隨時調整行為、投注有增強關聯的行為。l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個體對於自己在某種情境下表現某種行為之能力的預期。18Walter Mischel (1930-)人是建構者也是行動者,與瞬息萬變的環境互動,即使面人是建構者也是行動者,
11、與瞬息萬變的環境互動,即使面對所有的不一致,仍會試圖使生活完整對所有的不一致,仍會試圖使生活完整l受George Kelly和Julian Rotter影響甚鉅:1、對於人如何透過解讀情境訊息而建構自我、以及自身經驗感興趣。2、個體會依行為結果的預期-價值主觀認知,而在不同情境產生不同行動。l1986年著作性格與衡鑑挑戰心理分析與特質論假設與研究方 法 , 引 發 人 - 境 爭 論 (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19Michel 人格理論人格理論l 不主張人格特質的普遍性;主張用社會認知學習的個人變項(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pers
12、onal variables)解釋行為的個別差異。l 以認知原型(cognitive prototype)解釋人格特質一致性的矛盾議題:人在認知上有一種錯覺,即將行為在時間上的一致性(認知學習變項未變)、與行為在跨情境的一致性混為一談,故錯以為行為具有一致性。l 提出人格的認知-情感處理系統理論(a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CAPS):個體在特定情境中所展現的行為,乃由獨特的認知-情感系統與當下情境因素交互作用而決定的。20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性觀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性觀社會認知理論對於人的看法社會認知理
13、論對於人的看法l 人的基本定義:1、人是可以利用語言對世界進行推理的動物;2、人不只可推理現在當刻情境,亦可推理過去事件、並對未來事件形成假設;3、人的推理通常涉及自我-即對執行推理的自己進行理解。l 人格理論關注的是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1、人是可主動覺知問題的解決者,可透過經驗與認知能力獲益;人具有潛能變好或變壞,並能主動建構心理世界,雖會受環境影響,同時也會影響環境。2、不認同行為是因直覺性的驅-避展現;行為並非 單一或狹隘的決定因素而產生。22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格科學觀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格科學觀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格科學觀社會認知理論之人格科學觀l 有別於過往人格理論單獨在主流心理科學門外發展:
14、1、運用當代心理科學觀點研究人格與社會行為;2、認為人格心理學須須發展具整合性(integrative)的理論:將各領域的科學知識,整合成一個對於人的完整論述;3、強調研究應著重於個體:不只採用通則的(nomothetic)研究法,亦採用特則的(idiographic)研究法,試圖詮釋個體的獨特性。4、著重理論對於實務的應用:強調理論的發展須具有最底線(bottom line)的功能,即能發展出實務問題的解決工具、或者能夠助益於人類福祉的增進。24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一:能力和技巧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一:能力和技巧社會認知人格理論:結構社會認知人格理論:結構l 能力與技巧(compet
15、encies and skills):人格上的個別差異可能非由個體相異的情緒或者衝動動機造成,而是在執行不同行動時,因個別的能力與技巧不同所導致。l 重視解決問題與因應生活議題的認知能力與技巧:涉及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l 著重能力探討涉及兩個意義:1、情境特定性:和某些社會情境/脈絡連結的心理結構,可能與其他社會情境/脈絡無關;不同情境脈絡會呈現不同的挑戰,需要不同的能力與技巧 ;2、心理改變:能力是透過社會互動與觀察社會世界而習得;人可透過以上機制獲得成長與改變。26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二:信念和預期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二:信念和預期社會認知人格理論:結構社會認知人格理論:結構l
16、 信念與預期(beliefs and expectancies):信念涉及對於實際世界以及未來事物可能樣貌的想法;當信念指引到未來即為預期;評估標準意指對於事物應有樣貌的想法(評估事件價值與好處的心理標準);目標則是指個體想要達成達成的事物。1、自我與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人類實現成就、以及促進心理健康的主要成份。A)自我效能感與自尊不同:前者指在特定情境中評估自我能達成的能力,後者指對個人整體的價值評估。B)自我效能預期和結果預期不同:前者指針對尚未做過的行 為,預期自我是否能達成的想法,後者意指對於 行為後果所伴隨的賞罰設想。28社會認知人格理論:結構社會認知人格理論:結構2、自我效能
17、與行為表現:自我效能感會影響接繼的行為。A)定錨(anchor)理論:人最終所得結果往往是定錨在第一次的選擇上;即便第一次的決定是受到和此問題完全無關的因素影響,定錨理論仍然適用。B)定錨項目會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進而對相對應的行為造成顯著差異;印證個體主觀感受確實會對自身行為產生影響,即使是由無關情境因素造成或高或低的自我判斷,此判斷卻會影響後續的決定與行動。C)自我效能感影響個體經驗與行動的介面/方式:目標選擇、努力/毅力投注與表現、情緒反應、因應情境方式。29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三:目標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三:目標目標目標心中設想的行動或行動之目的目的(未來想要達成的想要達成的事
18、物事物),導引自身的行為。各種目標之間會自成一套系統,彼此存在不同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的階層關係。高階目標低階目標生活目標目標目標目標設定:難易難易明確程度目標的遠近目標的遠近:遠程近程目標目標導向:學習學習表現表現目標V.S.趨向逃避預期目標設定行動表現回饋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四:評估標準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結構之四:評估標準評估標準評估標準判斷人事物優劣、價值的依據依據。研究重點在於人以何種方式何種方式評判事物好壞,並如何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情緒和行為。社會認知論重視與自身有關的評估標準,也稱作個人標準個人標準,其乃人類動機與表現動機與表現的基礎。評估標準評估標準評估標準情緒性的反應(滿
19、意不滿意) 自我評價反應(自我評價反應(self-evaluative reactions)正面(滿意)的情緒反應自我強化自我強化(無外在增強物時更重要)研究評估標準是行為學派和社會認知論的差別之一,前者由實驗者實驗者決定,後者可以由個體自行決個體自行決定定。社會認知的性格理論:歷程社會認知的性格理論:歷程交互決定論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分析行為時往往會考慮三項因素:當事人的性格性格、行為行為以及此人身處的環境環境這三個因素形成的系統中,我們如何分析因果關係呢?行為(B)環境(E)個人(P)交互決定理論交互決定理論人是情境的反應者,同時也是主動建構主動建構及
20、影響環影響環境境的人。人選擇情境也被情境塑造。選擇情境的能力被社會認知論認為是很重要的元素,這能力代表了人怎麼主動影響自身的發展主動影響自身的發展。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APS)社會認知論將性格視為一套複雜的系統,各種社會認知成分變項間並非完全獨立,而是會彼此影彼此影響響,產生交互作用交互作用。Mischel及Shoda(2008)提出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APS)認知情感處理系統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APS)三大特徵)三大特徵認知及情感的性格成分彼此複雜相連,CAPS模型
21、亦清楚闡述這些認知、情感成分之間的交互作用。 CAPS模型關切社會情境(情境特徵)社會情境(情境特徵),社會情境的不同面向會激發性格系統的不同成分。社會情境激發性格不同成分,人的行為(情緒)人的行為(情緒)就會隨之改變。社會認知論對成長社會認知論對成長、發展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觀察學習觀察學習(仿效作用)(仿效作用) Bandura認為人能透過觀察而形成行為的心理表徵,藉由仿效歷程(modeling)進行學習。行為習得和表現是兩回事。無論有無增強作用增強作用,每個人都可以習得習得一種新的行為;至於他是否會表現表現該項行為,就得看有無增強作用(賞罰)存在。觀察學習:習得觀察學習:習得V.S.表現表
22、現 之經典實驗之經典實驗在無誘因情形下,三組受 試者在行為上有明顯差 異,表現較少的仿效行為。當提供具吸引力的誘因 時,此差異就會消失。楷模行為後果會影響小孩表 現攻擊行為,但對行為的習 得則無明顯作用。觀察學習觀察學習- -仿效歷程仿效歷程:精確的複製單純反應:藉著觀察他人習得普遍的行為原則,用這些原 則引導自己的未來行為。:吸收特定他人展現的廣泛行為模式,將其內在 化。觀察學習觀察學習- -社會楷模效果社會楷模效果 Bandura承認我們的許多行為好或壞,正常或異常,都是從模仿他人行為模仿他人行為而來。 Bandura批評社會型態提供錯誤楷模給孩童,尤其是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在Skinner
23、的系統中,我們看到,增強物控制了行為。 Bandura的系統中,則是楷模楷模控制了行為。觀察學習觀察學習- -四個歷程四個歷程注意歷程注意歷程:觀察者將其心理資源如感覺通道、知覺活動、認知處理等貫注於示範事件的過程。維持歷程維持歷程:觀察者將在觀察活動中獲得的有關示範行為的資訊以某種方式儲存於記意之中以備後用觀察學習觀察學習- -四個歷程四個歷程產出歷程產出歷程:觀察者對示範行為的表現過程,將內在表徵轉換成外顯行為的過程動機歷程動機歷程:在特定的情境條件下由某種誘因的作用而表現示範行為的過程行為的獲得獲得是一種認知過程認知過程;行為的表現表現則是一種動機過程動機過程。自我調節與動機自我調節與動
24、機人透過思考歷程燃起對某行為的動機動機,其中關鍵的思考歷程常與自我自我有關。個人期望期望、個人目標目標及與自己的對話對話,就是人類動機的主要核心。在性格歷程中,涉及行為的自我引導動機,此種性格歷程就稱作自我調節自我調節(設定目標、採取策略、評估、監控、去除情感衝突和情緒調節)。自我調節與動機自我調節與動機自我調節意味人是主動主動而非被動,會設立目標並控制自己的命運,並隨著成長與發展提昇自我調節的能力。目標和表現回饋對動機影響深遠,以有目標且有表現的回饋、 只有目標 、 只有回饋 、 無目標且無回饋四種情境為例,其中有目標且有表現的回饋有目標且有表現的回饋 之動機最強之動機最強。個人和目標之間的
25、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內在動機)居中調節了個人朝目標努力的程度。自我調節與動機自我調節與動機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延宕滿足延宕滿足為放棄眼前具吸引力的事物,而獲取未來更美好事物的行為。以社會認知論的觀點,延宕滿足可透過觀察學習觀察學習和仿效歷程仿效歷程而習得。只要接觸到的楷模楷模表現出延宕滿足,個體對於滿足延宕的忍受度也會增強。Bandura及Mischel(1965)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楷模對於兒童延宕滿足的影響。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什麼樣的策略能讓人順利延宕滿足?Mischel的延宕滿足經典研究為例,關鍵因素在於小朋友是否能看到禮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