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的影响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球变化的影响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 变化 影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主讲人:金秉福地理与规划学院3.1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3.1.1全球变化影响的主要途径及主要部门全球变化影响的主要途径及主要部门 人类的文化是对环境的适应,一种文化形式总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平衡,文化的区域性是适应环境区域差异的结果,以年为周期的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对一年四季气候更替的适应。如果环境不发生变化,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可作为一种常数来看待,但实际上环境一直存在着不同幅度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与环境之间本已存在的平衡产生影响。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存在着环境演变的背景,农业的发展、文明存在
2、着环境演变的背景,农业的发展、文明的出现、古文明的消亡、游牧民族的兴起都的出现、古文明的消亡、游牧民族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的变化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的变化相联系。 撒哈拉沙漠的腹地、冰天雪地的格陵兰都曾有过文化相对繁盛的时期。正是全球变化导演了人类历史的某些重要篇章,人类是在适应全球变化的过程中谱写了自己的历史。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它对其他动物的影响有一致的方面,最终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状态相平衡。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对生物的生理状态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被动适应的关系。 而人类对环境的关系,是主动改造(包括开发、利用、改善、建造、破坏、污染等)的关系。与自然生
3、态系统显著不同的是,人类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人为控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基础之上的人工系统,其平衡机制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差别。 由于人类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远较对其他动物的影响复杂得多。自然环境对人为环境、人类、社会的每个部分都可能产生影响,并且当某一部分受到影响时,这种影响都会传递到其他部分,并得到其他部分反馈、调解使影响放大或缩小。 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 (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 (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影响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人为环境系统的生产能力,进
4、而影响人类的供需平衡,并进一步影响人类与人类社会。 全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及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气候对人类影响的十个方面: (1)人类的健康和工作能力; (2)住房建筑和新住宅区; (3)各类农业; (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 (5)林业资源; (6)渔业和海洋资源; (7)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8)工商业活动; (9)交通和运输; (10)各种公共服务。3.1.2 全球变化影响的层次全球变化影响的层次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状况一般以该地区的环境为背景,与当地的环境的平均状况相适应,彼此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全球变化意味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其对人类的影响在
5、于破坏社会与自然之间本来存在的平衡关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也不是消极地适应,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的响应,会在生产、消费、流通、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反馈过程,使全球变化的影响缩小或放大,直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按其所达到的程度可以分为:1. 土地承载力2. 生产系统3. 经济与生活4. 社会政治全球变化的环境影响 全球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1)全球变化影响的第一个层次:全球变化改变了资源的供需关系,改变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以及改变自然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等途径改变了土地的承载力。 全球变化首先意味着资源条件的变化,
6、表现为资源数量或质量的变化。例如,温度 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的增加或减少,降水 的变化意味着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土地沙漠化 与土地退化 意味着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森林 的减少意味着可资利用的木材资源匮乏等。 (2)全球变化影响的第二个层次:生产系统的变化,包括直接受资源与灾害影响的生产水平或生产结构变化,以及为满足全球变化所引起的人类需求的改变而进行的生产系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直接受资源与灾害影响的生产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生产等人类支持系统,全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生产能力的变化方面,并最终表现为土地承载力的变化。 在我国,降水变化100mm可引起亩产潜力约50kg的变化;温度变化
7、1,大致相当于全国各茬作物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 全球变化对生产系统的间接影响包括改变了生产系统运行的边界条件,为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投入。 例如,海面上升对沿海的城市和农田均构成重大威胁,为此需要增强沿海防护堤的建设,我国历史上海塘建设兴盛的时期也就是高海面时期。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高寒地区的道路建设需要考虑冻土融化的问题(如青藏铁路)。 全球变化的间接影响也包括由于全球变化而引起的新的需求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某些调整,如我国历史上河南、陕西等的竹产业显示随气候的冷暖期变化而发生兴衰变化。 (3)全球)全球变化影响变化影响的第三个的第三个层次:是层次:是社会对生社会
8、对生产和消费产和消费平衡关系平衡关系变化的响变化的响应。应。 生产系统变化的结果导致生产能力的改变,必然破坏业已存在的社会供给与消费需求平衡,为此需要社会对人类的经济与生活领域给予适当的干预,如为提高生产能力而实行的技术投入与政策措施,为满足消费而进行的地区间贸易,为调剂消费需求而进行的市场价格调整,以及为保证社会最低需求而采取的社会救济措施等,其目的是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平衡关系。 (4)全球变化影响的第四个层次:是)全球变化影响的第四个层次:是对对人类本身人类本身及及社会政治文化平衡社会政治文化平衡的影响的影响,其不利的方面表现为重大生命损失、社其不利的方面表现为重大生命损失、社会矛盾的
9、激化、社会秩序的破坏、地区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秩序的破坏、地区冲 突 的 加 剧 甚 至 文 明 的 兴 衰 等 。冲 突 的 加 剧 甚 至 文 明 的 兴 衰 等 。 中外历史上,因环境变化导致经济倒退、促使社会变革的事例不胜枚举。我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都与大灾大饥事件联系在一起。 如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明末的李自成与张献忠起义等。 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同样的现象,在16至19世纪的“小冰期”,寒冷气候对欧洲的农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其中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在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粮
10、食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发生的。 寒冷的小冰期的冲击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殖民者与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17世纪后期是小冰期最寒冷的一段时期,寒冷使英国的收成减少,于是英国就在殖民地增加税收,把本土的经济危机转嫁到殖民地,结果使许多殖民地决心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这就是美国爆发独立战争时的环境背景。可以说,环境恶化激化了英国与美洲大陆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是美洲革命的潜在触发因素。 全球变化影响所达的层次总是从低到高,即从土地承载力上升到生产、经济与生活系统以致于社会政治经济系统。 在影响传递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人类社会的调节作用,当影响超出某一层次所能承受的范围或调节能力时,这种影响就会传递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在一
11、定的社会条件下,全球变化的幅度越大,其影响的层次也越高。 较短时间的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资源在数量上的变化,可以造成生产上起伏波动,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区域性的,但已有可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较长时间的变化会导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转的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后果是长期的,严重者足以改变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历史进程,甚至造成某些文明的衰亡和促使新文明的产生。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唐代(618907)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一个王朝,经济强大,城市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幅员广阔,国力鼎盛,外夷四服。对于造就唐代文明的原因,以往多从人为的因素出发去考察,从历史的积累和开明的君
12、主去寻求原因,这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考察角度。 近年来已有学者注意到气候温暖时期往往与兴盛的中国封建王朝在时间上相对应。(1) 唐高祖 李淵 (618-626)(2) 唐太宗 李世民(626-649)(3) 唐高宗 李治(649-683)(6) 武則天曌(684-704)(4),(7) 唐中宗 李顯 (683-684,705-710), (5),(9) 唐睿宗 李旦 (684;710-712) (8) 唐殤帝 李重茂 (710) (10) 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11) 唐肅宗 李亨 (756-762)(12) 唐代宗 李豫 (762-779)(13) 唐德宗 李適 (779-805)
13、(14) 唐順宗 李誦 (805)(15) 唐憲宗 李純 (806-820)(16) 唐穆宗 李恆 (820-824) (17) 唐敬宗 李湛 (824-826), (18) 唐文宗 李昂 (826-840); (19) 唐武宗 李燄 (840-846)(20) 唐宣宗 李忱 (846-859)(21) 唐懿宗 李漼 (859-873) (宣宗子)(22) 唐僖宗 李儇 (873-888)(23) 唐昭宗 李曄 (888-904)(24) 唐昭宣帝(哀帝) 李祝 (904-907) 唐帝系表(618-907) 唐代温暖湿润的环境基础与文明昌盛具有怎样的机理?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王朝,而开
14、元、天宝年间又是唐王朝鼎盛的时期,也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安史之乱是否与唐代百年以上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内在联系呢? 1.1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温暖时期南宋南宋 唐代温暖湿润的证据:唐代温暖湿润的证据: 悉州位于川西北黑水县,今天该地几乎不产柑桔了,年均温9.1度,1月均温仅-I.0度,年降雨量为827.7mm,但唐代当地是柑桔的重要产地,具有土贡品质。这说明该地区当时年均温比现在高4度左右,1月平均气温高3-4度左右。同样,唐代巴州、绵州也是重要的柑桔土贡之地。但今天虽然出产,却远非土贡品质。 有学者统计了唐代关中地区有16个年份冬无冰雪,
15、认为“这在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 。台湾刘昭民中国历史上之气候变迁认为:“在唐代的三百年中,大雪奇寒和夏霜夏雪的年数都比较少,而冬无雪的年竟达十九次之多,居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之冠”。 (3)唐代的区域气候研究结果也是如此。有的学者从河南历史时期寒冷变化看出,隋唐时期是“以暖为主,而后期转寒”。 唐代长江上游荔枝种植北界比现在高2个纬度,由此可推论当时长江上游地区年均气温比现在高1-2度左右。据郭声波研究认为唐代成都有荔枝生长,但南宋就没有了。 另唐代张籍送蜀客诗有:“木棉花开锦江西”,知唐代成都有木棉生存,不论这种木棉是木棉属的木棉或是棉属的树棉,都是一种喜温暖的植物,今天成都这两种植
16、物都没有自然状态的生存,可说明唐代成都气温应比现在高。 (4)唐代不仅温暖,而且是一个十分湿润的朝代。竺可祯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统计了中国历代旱灾和雨灾,表明唐代是一个旱灾相对较少的时代。陈高庸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统计表明,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灾害中水灾比例最高的时期,这可能与当时降水丰沛有关。吕蔚光华北变旱说认为汉唐时期塞外河水普遍丰于今日。进一步研究也表明,公元630年到834年这200多年是近3000年来历时最长的多雨期。 1.2 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看,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对高纬度的东亚游牧地区(大漠南北)、中纬度的中国传统农业区(黄河流域)和低纬度
17、的南方开发不足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影响巨大,且各有侧重。 (1)(1)对高纬度东亚游牧区的影响对高纬度东亚游牧区的影响 游牧民族的生存对草原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气温波动和降雨量的变化对牧业生产的影响往往是致命的。至今草原地区的“白灾”仍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生产力更低下的中古时期,传统游牧民族相对于当时的农耕民族而言,对自然的依赖更加明显。 研究表明,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有的地方牧草产量与夏季降雨量相关系数达0.68。1980年的气温偏低和夏季少雨使牧草生长期减少了五分之三的时间,加上气候寒冷,致使有的地方冬春死畜率达90 。 这种气温波动往往对游牧民族产生迁移大格局的影响。使寒
18、冷期中国高纬度地区游牧民族形成周期性的向南推进大势。相反,如果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游牧民族生产相对正常,社会往往相对稳定,对南方农业民族的影响相对较小,南方农业民族的北面压力相对小,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2)对中纬度传统农业区的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是日益干冷,这便造成了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向南退缩,干旱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农牧业区线南移,进而使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缩短,熟制减少; 还造成自然灾害频率增大,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减少,水利工程功效衰落; 北方水稻种植萎缩,粮食单产量下降; 同时也使经济作物种植分布和经济动物分布南迁。
19、 相反,如果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则农牧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气候转暖往往使自然灾害频率减小,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气候转暖使供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增长,熟制增加,复种指数增大,单位面积总产量增大。单季农作物可能因气候湿热而本身生长期短,在单季产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同时气候温暖湿润使水源更充足,水稻的种植面积拓展,粮食产量提高,而竹类、桑类植物在北方生长更好,随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往往使北方地区有更多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也就是说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往往更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传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基础。 (3)对低纬度南方开发不足地
20、区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影响较复杂。这种复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历史时期我国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幅度是大大小于中高纬地区的,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特别是珠江流域气候变化幅度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南方地区的地表下垫面相对更复杂,山地、丘陵、平坝相兼,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些地区还处于一种原生态状况,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往往人为因子的影响更明显。1.3 温暖湿润气候对唐代农牧业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下游。在半农半牧区里面,已经有相当的农业基础。这不仅使唐代的农耕区扩大,而且使农耕区与牧区有一个缓冲地带,使唐代的边防有一定的当
21、地给养支持,使唐代经济力量增强,军事防御更稳固,社会更加稳定。这既直接有利于唐代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宋元以来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日加干旱少雨,多以牧业为主,经济落后。 (2)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唐代黄河流域普遍开发了水稻田,水稻种植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岭、淮河,东至于海,分布北线比前后时期都靠北一些,分布面积也更广阔一些。 唐代黄河流域还是重要的蚕桑生产地区,并有大片竹林分布。 (3)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由于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唐代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增长,唐五代温暖湿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