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演变概述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战略管理理论演变概述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略 管理 理论 演变 概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一、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n作为研究企业全局性经营规律的科学,战略管理自1960年代产生以来,各种理论精彩纷呈。n亨利.明茨伯格对19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归纳,认为有十种观点影响深远,被称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流派。(一)设计学派n1、起源与观点: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n代表人物:肯尼斯.安德鲁斯(哈佛)n 弗雷德.钱德勒(麻省理工)n(1)设计学派代表了有关战略形成过程的最有影响力的观点 ,设计战略制定的模型以求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匹配(establishm)n“经济战略就是在企业所处环境中能够决定其地位的机遇与限定条件之间的匹配”n(2)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
2、分为战略制定、战略评估、战略实施几个部分。(一)设计学派n2、基本模型:SWOTn模型着重强调对外部环境的评价,明确机会威胁;n对内要揭示组织优缺点。n强调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一)设计学派n3、设计学派的观点n战略形成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n进行控制并保持清醒是首席执行官的责任,CEO就是战略家。n战略应当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n战略应保持明确与简单。n当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时,设计过程才算结束。n只有战略完全制定好后才可以贯彻。(二)计划学派n1、起源与观点n与设计学派同一时期n代表人物: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年n基本特征:规范化n基本观点:战略产生
3、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一步骤都应采用分析技术进行分析。(二)计划学派n2、战略规划基本模式n目标确定阶段;外部审查阶段;内部审查阶段;战略评价阶段;战略运用阶段n3、观点n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nCEO负责战略全过程。n战略应当明确,以便于制定明确目标、预算、程序用以贯彻。(二)计划学派n4、评价n该学派与各类组织进行正式的管理教育、培训、宏观控制的目标一致。n正式有死板之嫌n实践中存在着制定与执行、思考与行动、动脑与动手的分离。(三)定位学派n1、起源n20世纪80年代n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n2、主要观点n战略是一个
4、分析过程。n战略是通过对产业态势的正式分析,并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研究,来确定出自己的定位。n3、研究成果:n五力模型;战略集团;价值链分析(三)定位学派n4、贡献n明确战略制定的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面临的机会威胁,选择恰当战略。n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工具。n5、局限:n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的重要性。n解构分析n只注重竞争忽视了可能的合作n对环境成熟、稳定的要求较高。(四)企业家学派n1、代表人物n约瑟夫.熊彼特;科尔等n2、前提条件n战略是企业领导人心中的观念,更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方向感,是对组织未来的远见。n战略形成最好不要成为一个完全有意识的思维过程n
5、企业领导人要一心一意发展远见n远见应该动态变化的(四)企业家学派n3、主要观点n战略不是精心设计和内容完整的长期计划,而是企业家对未来发展的看法。n具有战略洞察力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n战略是存在于企业领导人头脑中的关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意识,是对未来的认识。n战略制定过程带有不完全自觉的特性,需要依靠领导人的经验和直觉。(四)企业家学派n4、核心概念:远见n是对战略的心理描述,一种灵感,常表现为一种映像而非详细的计划,在总体思路与方向上是深思熟虑的,在具体细节上是随机应变的。n5、贡献n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战略财富(五)认知(识)学派n总体观点n战略形成过程是战略家心里的认知过程。n战
6、略是人们处理环境信息方式的一种体现。n“环境复杂,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十分有限,因而决策制定就很难非常理性。” 赫伯特.西蒙 真正与战略形成有关的心理过程往往表现为直觉,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因而战略既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也往往是非理性思维的因素。(六)学习学派n1、主要观点n(1)自然选择观点n企业所处环境不可预测,在环境变化中,企业应进行应急反应,仅靠计划是不够的。n(2)逻辑渐进观点n环境复杂,企业无法制定可行方案,高管人员确定目标后,应不断调整其核心业务实现目标。n(3)想象观点n仅凭理性分析方法往往无法应对企业内外环境变化,高管人员决策时应凭借直觉和想象,尤其是环境巨变是想象更为重要。(六
7、)学习学派n2、总体观点、总体观点n战略形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n组织环境具有的复杂与难以预料的特征,经常伴随着对战略必不可少的知识的传播,同时排出有意识的控制。n战略管理要求不断学习,这一过程中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界限开始模糊。n领导者虽是主要学习者,但集体学习更为重要。n代表作:n奎因: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1980n圣吉:第五项修炼 1990(七)权力学派n1、总体观点n把战略看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或权势作用过程,包括组织内部各种矛盾着的部门和互为外部环境的组织之间的协商。n2、缘起:n战略形成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也受政治因素影响。(七)权力学派n3、微观权力观n把企业的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实质性
8、的政治运动,是企业内部各种正式非正式 利益团体运用权力、施加影响、讨价还价、直接对抗,最后在各种权力间达成一致的过程。n4、宏观权力观n反应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制定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和作者、竞争者、顾客、股东、社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与环境相协调。(七)权力学派n5、代表人物及观点n宏观权力学派:普费提、萨克西兰n组织的外部控制:宏观权力是组织能够“调整和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n弗里曼:提出企业利益相关者战略形成过程。n迈克尔.波特、克劳塞维茨:战略操纵,打破已有的稳定秩序。n战略联盟、合资、网络组织、企业社会责任等理念或实践均与此学派有关。(八)文化学派n1、主要观点、
9、主要观点n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之上。n个人通过文化适应过程或社会化过程来获得这些信念,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而非正规的语言文字。n组织成员只能部分的描述巩固他们文化的信念,而对文化来源或解释可能是模糊的。n因而战略应采用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n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中,并在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受到保护并用做优势。n不鼓励观念改变,反对战略变革。(八)文化学派n2、总体观点n战略制定过程是集体行为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共有的信仰与价值观之上。n战略采取观念的形式,以组织成员的意愿为基础,由于存在共同价值观,组织内的协调与控制是规范的。(九)环境学派n主要观点n环境作
10、为一种综合力量,是战略形成过程的中心角色。n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否则会被淘汰。n领导变成被动因素,负责了解环境并保证与之适应。n组织群集在原来的生态学意义的活动范围中,直至资源稀少、条件恶化,最终组织消灭。(十)结构学派n代表人物:钱德勒;明茨伯格;米勒等n主要观点:主要观点:n1、结构:n组织是一种结构,在一定时期采用特殊结构形式,与特殊内容匹配,实施特殊行为,形成特殊战略。n2、转变n如果某种因素变化或不连续,结构就会打破,向另一结构转变。这一交替随时间推移形成规律,如企业的生命周期。n3、战略管理的关键是维持稳定,或适应性变化。n4、战略制定既可以是概念的设计或正规计划,也可以是系统分析或
11、领导远见,也可是共同学习或竞争性的权力,不同学派就代表了一种特别的结构。十大流派简要总结设计学派: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计划学派: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定位学派:定位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企业家学派: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预测的过程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的过程学习学派:学习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权力学派:权力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协商的过程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环境学派:环境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的过程结构学派:结构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二、90年代后战略管
12、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n传统战略范式:n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前提是通过分析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未来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执行。环境是可预测的,战略制定与执行是可以分离的,战略形成是内容导向的。n与六、七十年代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90年代以来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n外部环境:n技术创新加剧;n国际竞争激烈;n顾客需求多样与速变n内部环境:n员工自我意识渐强n组织趋于扁平化与弹性传统战略管理范式面对的挑战及相应转变n理论重点由经营宗旨制定转为远景驱动型管理;n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为以创造未来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理论;n战略制定与执行相分离转
13、向两者相联系的战略形成观;n竞争为主导转向竞争与合作并重;n由高层管理者承担全部战略管理责任转向激发员工努力与组织学习(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70 年代,管理学者就认识到企业使命( Purposes) 或宗旨(Mission) 的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认为,提出“企业的业务是什么”就等价于提出了“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n80 年代,大部分战略管理著作都把定义企业使命或宗旨看作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并且认为,企业的宗旨说明书(Mission Statement) 应包括更多的内容,比如有的管理学者认为应包括九个基本部分: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
14、技术、生存、增长与盈利水平、经营哲学、自我概念、公众形象,对雇员的考虑。(David ,1989)(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90 年代以后,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宗旨或使命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出现了所谓的愿景驱动式管理愿景驱动式管理。这其中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有:n汉默尔与普拉哈拉德(Hamel ,Prahalad ,1989) 提出的“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 概念;n彼得.圣吉(Senge ,1990) 提出的共同愿景( Shared Vision) ;n柯林斯和珀斯(Collins ,Porras ,1994) 提出的“愿景型企业”(Visionary Co
15、mpany)(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以柯林斯和珀斯1994 年发表专著铸造永存:愿景型企业的成功特性为例,作者认为:n保持核心价值和核心使命不变,同时又使经营目标、战略与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自我革新并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而构建与贯彻有效的企业愿景(Companys Vision)则是成功的关键。(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具体来说,该理论的要点如下:n1、一个好的公司愿景应包括两个部分:核心信仰(Core Ideology) 与未来显像( Envisionde Future) 。n前者包括核心价值(Core Value) 和核心使命(Core Purpose) ,用以规定企业的基本
16、价值观念和存在的原因,是企业长久不变的东西;n后者包括要10 到30 年努力来实现的宏大远景目标(Big ,Hairy ,Audacious Goals ,记作BHAG) 和对它的鲜活描述(Vivid Descriptions) ,它们是企业期望去变成、创造、并需要重大改变和进步才能获取的东西,其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2、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它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或管理时尚,一般3 5条。n核心使命规定了组织存在的理由(做什么),它是组织努力的方向。n核心信仰必须被组织成员共享,它的设定是一个组织自我发现的过程,是
17、员工自我看重的价值而非别人强加。(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3、未来显像的作用是激发变革与进步。n真正的宏大远景目标应明确和有力,成为人们努力的焦点,并且是团队精神的催化剂。它应有明确的期限,并且容易理解。对组织整体来讲,这个目标应该需要10 30 年的努力来完成。合适的宏大远景目标的设定要超出组织的现有能力和目前环境,并且是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n需要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把宏大远景实现后的情景描述出来。对它的鲜活描述要展示出激情与坚定,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动力。(一)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4、 愿景驱动式管理不仅要求建立一个符合要求的愿景,而且要求创造各种有形的机制配合核心信仰
18、的保持和激发实现未来显像的各种变革。这些机制包括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氛围、适合企业特性的员工遴选与培训、企业内部成长的领导人选择机制等。这些机制相互配合并且紧密围绕企业愿景,这是愿景型企业持久而有活力的机制保障。(一)评价: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从理论本身看,该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把核心价值、使命、宏大远景目标等要素的不同特点和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作用纳入了企业愿景的统一概念框架中,并突出了愿景驱动式管理(Vision2Driven Management) 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n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而言,它比90 年代前的理论更强调确定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等对企业创新与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
19、(一)评价: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n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的出现表明,90 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注重强调核心价值、使命、组织层次的宏大远景目标等对企业变革与长期发展的激励作用,更加注重战略的未来导向和长期效果,被视作90 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 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n在整个80 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n波特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 Position) ,是取得优良业
20、绩的关键。根据这一观点,波特提出如下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n首先,分析有吸引力的行业区割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n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割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n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 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n上述过程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的,即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n但是进入90 年代以后,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
21、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 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n事实也表明(Rumelt ,1991) ,行业内公司之间的利润水平就象行业之间的利润水平那样,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这种严重的挑战面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出现了两大新趋势:n一是竞争优势理论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 Resource -based View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并出现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外视内视)n二是强调战略形成中的学习观,并认为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2、就是比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 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n在前一趋势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要数伦敦商学院的汉默尔与密西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Hamel ,Prahalad ,1990) n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 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理论要
23、点有:n1、 从短期看,公司的竞争力产生于现有产品的价格/ 性能特征,但是全球化竞争已使成本和质量作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趋下降。n从长期看,公司的竞争力产生于以比竞争对手以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能力。n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者将公司范围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变成竞争力的能力,它将使不同的事业快速适应变化的机会。(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二)资源基础的竞争优势观与 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模型n2 2、多角化公司就象一棵大树、多角化公司就象一棵大树, ,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 ,小的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枝是经营单位; ;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树叶花朵、
24、果实是最终产品; ;提供抚育、营养和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n核心竞争力是多因素的混合体核心竞争力是多因素的混合体, ,它是技术它是技术( Technologies) ( Technologies) 、治、治理机制理机制( Governance Mechanism) ( Governance Mechanism) 和集体学习和集体学习(Collective (Collective Learning) Learning) 的结合。的结合。n集体学习集体学习是指生产中涉及的各种技术的协调和统一是指生产中涉及的各种技术的协调和统一; ;n治理机制治理机
25、制是管理跨组织边界是管理跨组织边界( (不同职能、不同经营单位不同职能、不同经营单位) ) 的工作的工作交流、参与和承担责任与投入的机制。交流、参与和承担责任与投入的机制。n至少有三个检验标准可以用来确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至少有三个检验标准可以用来确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 :n第一第一, ,核心竞争力为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通道核心竞争力为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通道; ;n第二第二, ,核心竞争力应该对最终产品所体现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对最终产品所体现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贡献; ;n第三第三, ,核心竞争力应使竞争者难以模仿。核心竞争力应使竞争者难以模仿。(二)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