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归纳--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总复习核心知识点归纳--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doc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道德 法治 复习 核心 知识点 归纳 _ 中考 复习资料 下载 _三轮冲刺_中考复习_道德与法治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2中考总复习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点第一部分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一、党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人民民主(
2、政治建设)1、人民当家做主(1)民主观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民主途径:民主选举(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民主监督(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公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3、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3)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4)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国家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国家司法
4、机关(人民法院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2、民族问题、国家统一(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一国两制的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5)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三、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粮食安全】 1、中国特色社会主
5、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2、党和政府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5、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6、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7、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8、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担责,摆脱贫困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主动担责,贡献中国智慧。)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1、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发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6、展之间的矛盾。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五、中华文化、中国精神(文化建设)1、中华文化(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7、3)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文化自信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中华传统美德(1)价值: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它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2)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8、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3、中华民族精神(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3)重要性: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4)怎么做:在国家紧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能够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敬业创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
9、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价值(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怎样做: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明辨是非,认真做事、踏实做人。5、文化多样性(1)文化
10、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态度:人们应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理解和宽容。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4)怎么做: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学习其他文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5)交流互鉴的意义: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有助于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1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六、中国梦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两个一百年”目标:(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12、、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5、 新时代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 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3、,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部分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和自我保护)一、宪法法律至上1、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4、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5、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
14、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6、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7、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8、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9、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认同宪法,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践行宪法,坚决维护宪法权威。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保护作用2、犯罪的基本特征:最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法律标志刑事违法性;必然法律后果应受刑罚处罚性。3、表现: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
15、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三、权利义务相统一1、依法行使权利。行使权利有界限,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公民不能滥用权利。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2、履行法定义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3、权利义务相统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着。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受教育)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
16、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4、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 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四、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1、全面依法治国。(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4)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2、厉行法治(1)十六字方针: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公民:要增强
17、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3)党和政府: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4)法治宣传: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5)法治与道德: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3、法治政府(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授权,正确行使权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
18、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信力。(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4、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通过法治方式表达合法诉求和愿望。实现自身合法利益时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五、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必要性:未成年人身心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和不法侵害。社会环境复杂,存在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学会区别六大特殊保护特殊保护判断依据家庭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