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研究 理论 方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一章 引论从发展轨迹来看,传播学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从人文科学方法转向现代科学方法,从对伟人的研究转向对过程与结构的研究,从一国的研究转向对世界性传播学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媒介与传播学研究媒介研究四阶段(韦默与多米尼克)第一阶段:研究媒介本身第二阶段:研究媒介的使用第三阶段:研究媒介的社会效果第四阶段:研究媒介的发展问题时间划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魔弹论20世纪中叶:传播影响的有限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使用与满足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媒介争夺与竞争第二节 科学方法与学科方法在认识传播这个社会现象过程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必须与客体发生能动的反映关系
2、,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但要借助物质的手段,更要借助科学方法来讨论传播学的本质和过程,从观察、研究和试验中获得传播学的系统认识。一、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和意义科学方法的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和认识的客体物质手段:主体在研究客体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理论工具: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使 用的理论知识的总和二、科学方法的特性1.规律性2.实践性3.经验性4.解释性5.认知性6.多样性三、科学方法与传播学研究科学方法是所有学科通用的研究方法,对所有学科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同时每门学科的研究又有自身的独特性。科学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精神手段,其所倡导的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开展实地研究
3、的指导原则。第三节 传播学研究的交叉性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及工程技术领域中的许多学科,这就决定了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一、社会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应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传播与人类、传播与社会的各种联系。理论方面:研究传播的社会结构、功能以及规律,研究社会舆论及互相影响。经验方面:了解传播与社会的各方面联系和互动关系。实践方面:揭示传播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和特征,以解决传播中的实际问题。二、心理学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在传播学研究中,可以利用心理学关于知觉、认识、态度形成和行为效果的理论来解释态度改变、说服行为
4、、宣传效果等问题。三、语言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语言学方法可以深入分析语言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传播内容的结果与特点,以及语言对于传播行为的功能等。四、政治学方法政治学方法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认识其客观性,揭示其规律性,考察其阶级性。五、文化学方法运用美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传播学,主要是研究和评价传播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的延续、继承和传播,传播对社会化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媒介文化等。第四节 “三论”与传播学研究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统计数学方法的出现使传播学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
5、性,与哲学方法、社会心理学方法、逻辑学方法相比,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使传播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程序化。一、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是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于20世纪上半叶创立的,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把生物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来加以考察,以寻求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问题的模式、原则和方法。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一切事物或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开放的观点:一切有机体之所以有组织地处于活动状态,是由系统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层次的观点: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或要素,这些要素的组织
6、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而系统的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论与传播学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传播学,就是从系统的角度考察传播学,把传播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与社会进程相关联的完整过程,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交互性与层次性。二、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是美国物理学家CE香农在20世纪上半叶所创立的,主要研究的是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存储,可分为狭义信息论、一般信息论以及广义信息论等。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不仅是研究传播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不可缺少的主观手段,而且也为传播学研究的程序、思考步骤和操作方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三、控制论方法控制论是美国物理
7、学家N维纳于1948年所创立,是“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是横向联系的新学科。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是信息概念和反馈概念。任何系统通过取得、使用、保存和传递信息来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平衡,而系统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对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发挥着控制和调节作用。控制论与传播学传播学运用控制论方法不仅仅运用其抽象的理论,主要是运用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运用控制论的反馈方法,调整传播行为;其次是从信息方面研究传播的功能。此外,运用控制论方法可以了解传播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传播的社会控制。第二章 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效果研究不仅是传播学的主导分支,也是迄今为止最受重视、开拓最深、成果最丰的传播研究
8、领域,而且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石。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学术传统一、传播效果定义依据传统的传者中心说,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受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学术传统实证主义:以“现代社会能够合理运行”为理念,主要采取社会调查、心理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侧重于研究媒体在改变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及行为、传递信息、动员社会、形成舆论、改善和增强传媒之商业作用、影响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播创新和文明等方面的效果。批判理论: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质,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
9、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激化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反对以市场、统治、军事诸需要引导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批评过分注重定量分析和个体心理行为主义,主张文化研究,重视定性方法,要求扩大传播效果研究范围,尤其是要涉及文化和社会潮流,在对传媒效果的观察荚果进行阐释时,反对以过度的玫瑰色彩加以渲染,抨击传媒技术潜在的非人性倾向。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轨迹一、超强效果论大众传媒威力巨大,可以形成舆论、改变信念和生活习惯,并且或多或少按照大众传媒及其内容控制者之意志支配受众行为。二、有限效果论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里产生相当有限的效果。三、适度效果论在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
10、中,由于所处境遇不同,传受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也就千差万别,传媒的劝服效果和受众态度、思想、信仰、行为诸方面之变易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四、强大效果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境况下,如果能够顺应事态的客观发展和公众普遍的内在需求,引导受众的感知、认识、情绪和行为,同时谨慎地筹划节目和传播运动,那么大众传媒就可能产生强大的效果 。 五、谈判效果论 大众传媒通过有计划、有秩序地建构关于现实的意象,并且系统地向受众传播,而受众在接受和应对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意向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关于现实的景象和见解。在这个双向交流中,传受双方凭借各自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权力以及利益和兴趣,互相应接,彼此影响。第三节 传
11、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成果一、枪弹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and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
12、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 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局限: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
13、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二、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主要是针对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是大众传播研究史上首次规模巨大的调查研究。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为科学地研究传播效果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式,为日后否定“枪弹论”作了铺垫。是“意义构建论”和“塑造模式论”的开端,开拓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诸如:态度改变,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调查和
14、实验的方法。 时代背景:电影的产生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加,电影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当时美国公众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科学中的定量分析也日趋完善。这两点是佩恩基金会进行系列研究的时代背景。 该系列研究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也有一些缺陷。如社会学家布鲁默的研究就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客观的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成分较大。而彼得森和瑟斯顿的研究虽然采用了精确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方法中还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三、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以“S-R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由霍夫兰首先提出,德弗勒作修正后形成。观点:媒介讯息包含着特定的刺激,这些刺激与受者的个性特征有特
15、定的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在需要、信念、价值观、态度上不同的认知结构,世界上没有完全同样和一成不变的传播对象。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在受者之间之所以产生不同效果,是由于受众的个人条件、社会关系不同,而其中个人差异最为重要。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 实例分析: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调查社会分类论也叫社会类型论或社会范畴论,强调个人的社会群体差异,由赖利夫妇首先提出。观点:受众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在行动时必然受到群体规范和压力的影响,由于社会分工产生的不同行为方式,不同社会类型的成员趋向于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并以和其他社会类型成员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同一信息,并采取不同的行动。
16、对个人产生作用的群体是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基本群体是长期持续的,亲密的群体,如家庭,参照群体是个人在其帮助下可以确定自己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群体。这一理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大众媒介应考虑到不同群体对信息接收的差异。二级传播论观点:就是指人们并不会根据媒体上的意见直接做出反应或者对生活做出调整,反过来,更多地会接纳那些自己生活中“意见领袖”的意见;意见领袖就是指那些接触媒体较多,而且思维活跃,对他人较有影响力的这样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且时刻发挥作用;是以,媒体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影响意见领袖来影响大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二级传播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否定了当时影响很大的枪弹论,为人们
17、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理论武器。但该理论在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抽样技术和实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而且片面的过分地夸大了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中介因素论这一理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二级传播论”的研究思路的总结。观点:中介因素会是传者的预期意图不能完全按照原定的方向和强度发挥作用,在中介因素的作用下,传受双方会彼此适应。四、创新和讯息扩散理论观点:具有创新性的事物在社会传播后,受众将会采纳并扩散传播,进而导致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事物首先通过大众媒介到达受众,然后受众通过对创新事物的讨论、参与和验证,会大规模地积极采纳这一创新事物。创新扩散过程包括两步: 第
18、一步是创新事物通过大众媒介引起受众兴趣并得到认同,其中大众媒介起主导作用; 第二步是受众在参与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进行再传播,是信息扩展和受众规模扩大的过程,其中人际传播起主导作用。创新扩散论提出,传播过程是满足受众兴趣和需要的过程,更是受众充分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只有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传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五、使用与满足论使用与满足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观点: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传媒只是解决个人需求的工具,不具有决定作用。使用与满足论为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大众传播中个人动
19、机与需求对传播的影响,很多著名的研究都得益于该理论。该理论的缺点主要是理论缺乏深度,关键概念混乱,研究方法幼稚,忽视人类活动动机的复杂性,没有深入研究个人在接受讯息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对于自身的影响。六、议题设置论观点: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予以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那些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确定的各个问题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的目的。议程设置的功能主要在于引导受众的注意与思考,尤其是确定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不同具体问题的关心程
20、度。但是这个理论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它忽视了受众自身的作用,实际上,受众并不是无条件地被传媒所安排的议程所改变,他们具有判断事情真实与否的能力,反过来,受众还会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七、文化规范论和意义建构论观点:大众传播具有间接的长期的影响,这种效果取决于一定“语境”内传受双方螺旋循环的互动关系。具体来说,“文化规范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规范的作用。在大众传媒构建的图景的反复影响下,人们可能在意念进而在日常行为中认同和长期模仿此种场景与行为。“意义构建论”也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影响受众的编码解码系统,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文化规范论和意义构建论最大的弱点在于忽视了受众的积极
21、应对的主动性。第四节 态度改变理论学习论卡特赖特原则卡特赖特认为,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这里的内在结构,指态度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改变态度就是从认知、情感、倾向的结合上进行改变。要改变人们的态度,就要讲究技巧和方法。主要观点:“要影响人们,你的信息必须进入他们的器官”。这就要求信息具有一定的刺激度,方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卡特赖特认为信息到达对方的感官是劝服传播的第一步。“信息到达对方的感官之后,必须使之被接受,成为他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要一个人在群众劝服运动中采取某一行动,必须让他看到这个行动就是达到他原有某一目标的途径。” 这一原则被称
22、为有效沟通的利益原则。 第五节 态度改变理论一致论一、海德的“平衡论”P-O-X模型认为若认知因素是平衡的,则态度相对是稳定的,若认知因素是不平衡的,则人有压力去改变态度。P代表认知主体O代表认知对象X与O和P有关的第三方(可以是人或者事物)(1)平衡状态当三者相乘为正时,则表示平衡状态,对P来说,认知体系是协调的,不需要改变态度。(2)不平衡状态当三者相乘为负时,表示不平衡状态,对P来说,认知体系是不协调的,内心有一种压力促使其去改变现有的状态。海德认为,认知主体是不能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的。二、纽科姆的“均衡论”纽科姆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最简单的传播行为模式,即个体A传达信息给个体B有关某事X的
23、信息。在这个模式中,假设A对B与对X的倾向(态度)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三者之间便组成了一个包含四个取向的系统:A对X的倾向,包括A把X作为一个对象接近或回避的态度(以标志和强度为特征)以及对X的认知态度(信念和认知建构) A对B的倾向,与第1种情形一样。但纽科姆描述对人的倾向时,用的词是“正面的吸引”或“反面的吸引”,而描述对X的倾向用的词是“喜欢”或“不喜欢”。B对X的倾向 B对A的倾向纽科姆进一步分析:如果A与B对X的意见不同,那么这种“趋向对称的张力”取决于A对X的态度有多强,以及A对B的吸引力有多大。当A对B的吸引力增强时,如果同时A对X的态度也增加,那么便会有如下结果:A会竭力与B达
24、到对X态度的对称而这很可能会实现,并且A很可能加强对B有关X的传播。 三、奥斯古特和坦南鲍姆的“和谐论” 在受者、信源或传者、被传播的对象之间,受者倾向于跟后两者保持态度上的和谐关系;受者是改变自己原先态度以适合信源或传者,还是否定或改变信源或传者,则取决于受者对信源或传者和被传播的对象的喜爱程度以及受者所拥有的跟具体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四、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论”弗斯汀格认为,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人们会感到心理上的不舒服。因此,当出现失调时,人们会努力减少失调,其方法是,改变行为认知元素(改变自己的行动)、改变环境认知元素(改变对环境的看法或改变环境)或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用新的认知元素来加以
25、平衡)。同时人们还会主动地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情境和信息。对于群体可能给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做出的解释是: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也是他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由群体引起的失调的方法: 改变自己的观点,使之与其它人的认知一致; 影响他人的观点,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以某种方式使自己与别人不可比。例如贬损别人,认为别人是白痴等。第六节 态度改变理论之深入研究一、卡茨的功能论1、工具性的、调节性的、实用性的功能。2、自我防卫的功能。3、表述价值观的功能。4、知识功能。二、麦奎尔的防疫论主要观点:一个面对反面宣传的接受者,就像一个正受到一种病毒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