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理论分析与案例报告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TOD理论分析与案例报告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OD 理论 分析 案例 报告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外国城市规划理论综述TOD理论分析与案例报告汇报人:*指导老师:*年级:城市规划*目录页CONTENTS PAGEP1.理论概述P2.理论深入P3.案例分析P4.总结理论概述 概念提出n关于TODn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n公共交通有固定的线路和保持一定间距(通常公共汽车站距为500m左右,轨道交通站距为1000m左右)。这就为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即在公交线路的沿线。尤其在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公共使用优先。n类同心圆结构 概念提出概念
2、提出n关于TODnTOD的概念最早由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在1992年提出,1993年,彼得卡尔索尔普在其所著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订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目前,TOD的规划概念在美国已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在2002年的研究显示,全美国有多达137个大众运输导向开发的个案己完成开发、正在开发或规划中。概念提出n关于TODn建筑师和规划师彼得.卡尔索普是TOD的代表人物,他认为TOD强调“在区域层次整合交通体系”及“社区层次营建宜人的步
3、行环境”。TOD区别于传统规划思路的准则:区域的增长结构和公共交通发展方向一致,采用更紧凑的城市结构;以混合使用、适合步行的规划原则取代单一用途的区划控制(zoning)原则;城市设计面向公共领域,以人的尺度为导向,而不是倾向私人地域和小汽车空间。概念辨析作者 涵义阐述 研究方向Peter Calthorpe (1993) TOD是一种土地混合使用的社区,社区边界距离中心的公交站点和商业设施大约1/4英里,适合步行交通。社区的设计、布局强调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同时客观上起到鼓励公共交通的作用。 理念阐述Bernick& Cerbvero (1997) TOD是一个布局紧凑、功能混合的社区,以一
4、个公共交通站点为社区中心,通过合理的设计,鼓励人们少使用汽车,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这样的一个公交社区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向外延伸大约1/4英里,相当于步行5分钟的距离,位于社区中心的是公交站点及环绕在其周围的公共设施和公众空间,充当与周围其它区域联系的枢纽,而公共设施则成为本区域最为重要的核心。 理念阐述Freilich (1998) TOD与新传统开发(Neo-Traditional Development, NTD)类似,企图提高大容量交通运输的使用,也是新的城市开发方式,采用土地混合使用与多样化的建筑设计取代单调的土地使用形式。 理念阐述 Maryland Department of Tra
5、nsportation (2000) TOD具有相对较高的发展密度,包括居住、就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等功能混合于一个大型的公共汽车或轨道交通站点周围适于步行的范围之内。偏重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设计原则,同时允许汽车交通。 发展策略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2) TOD是围绕主要公共交通站点进行适中或更高密度的土地利用,通常将居住、就业、商业服务设施混合布置于适合步行的范围之内,采用适于行人的规划标准和手法但也并不排除小汽车。TOD适合于新建也适合于改建,前提是充分与公共交通设施相互协调。 发展战略 国外对TOD概念的定义十分广泛。 总
6、的来说,以轨道站点周边开发为主,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层面较少。理论背理论背景景拥挤不畅的交通n20 世纪 30 年代后,汽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原来已有的交通设施和道路变得日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通过不断拓宽道路宽度和增加道路网密度来提高交通的承载力, 虽然在短时间内交通得到缓解, 但从长远来看, 由于不注重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协调, 随着城市的膨胀, 造成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不合理的城市结构恶性循环的形成n传统城市理论:带形城市模式, 未来城市,工业城市模式, 以及柯布西耶提出的光明城等寄希望于现代技术手段, 通过理性思维, 利用几何图形规则化的机械美
7、学来组织城市, 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结构。 但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城市不断膨胀, 城市往往沿着快速交通线呈现“带形” 蔓延扩展, 理想下的城市结构很难维持, 最终致使城市大都呈现“ 饼状”发展, “城市病” 伴生严重。n城市不合理的结构加重了交通问题, 反过来城市交通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加重了城市结构不合理的趋势, 从而使城市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导致城市更加无序、无节制的蔓延, 并由此引发了诸如城市增长危机、非都市化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TOD理念“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n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对城市“功能划分”“理性设计” , 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思潮后, 城市仍然“ 缺少对人的关怀” , 呈
8、现无序蔓延状态, 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 TOD 模式抛弃过分注重功能划分的追求, 积极借鉴“ 人本主义” 思想, 全面实现“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努力重塑多样化、人性化、社区化的城镇生活氛围。 土地的高效开发混合功能的实现nTOD 模式的目标原则之一就是通过提高密度来增加土地使用的效率, 遏制蔓延。TOD 模式强调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开发,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按照经济价值原则形成的是中心商业区、办公区、外围居住的类“ 同心圆结构” 。 nTOD 模式强调多功能的空间交互, 强调“以人为中心” 的设计理念, 追求多功能的设计和设施的高效利用, 实现商业、办公、居住、休闲
9、、娱乐等功能为一体, 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 但不强求“ 小而全”的缀余 , 达到设施混合中的高效使用, 从而使其满足人们对生活和环境多元化、多样性的追求。TOD理念高效的可达性nTOD 模式以 600 m(约步行 10 min 的距离)作为社区的有效影响边界, 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 突出步行, 注重对人的关怀, 土地开发上强调混合功能的实现, 注重公共空间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塑造, 都极大提高了整个社区的可达性。 TOD 模式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 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 零换乘” , 是现今条件下交通通达性的最好表现。 优化的城市结构良性循环的实现nTOD 模式类同心
10、圆结构的实现并没有丢失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同时也实现了良好环境的塑造和公共空间的打造, 有效避免“公地悲剧” 的发生, 实现土地高效、集中开发与宏观上的分散布局相对应。 TOD 社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 由轨道交通线相连, 呈现“ 珍珠项链”式开发, 整体分散与局部集中性相协调, 塑造宜人生活空间, 实现了城市结构的优化。nTOD 模式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 从而突出 TOD 模式的优越性 , 再加上轨道交通的准时性、高效率, 这更使人们愿意选择在车站周围工作居住, 从而大大提升了轨道交通的通勤客流, 而这些客流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了沿线商业的开发, 开发的扩大进一步方便了轨道交
11、通乘客, 并会继续推动沿线的土地开发, 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TOD发展历程最早的 TOD 概念由美 国 学 者 P e t e r Calthorp提出,作为一种与传统蔓延式发展相对立的规划概念,从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和建设实例中演化而来1997年,Cervero和Kockelman提出了关于“TOD”的“3D”原则,即:“密度”、“多样性”、“合理的设计”,通过合理的设计保证在相对高密度的发展条件下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层次的选择。 T O D 概 念 最 早 于2000年左右出现在国内学术期刊,并引发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自从2000年一篇介绍TOD的译文出现在国内期刊后,更多介绍国外
12、及港台地区TOD发展及策略的学术论文纷纷发表,同时,关于TOD策略的本土化研究方面也逐渐引起学者们重视。在国内外得到深入研究和继续发展199319972000今后n几种类型nTOD的用地类型根据步行尺度来定义空间限制,强调下限最低密度和最小用地面积,而非通行规划体系中的上限。n邻里型TOD( Neighborhood TOD )和城市型TOD(Urban TOD)是最基础的两种分类。n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而进行不同的细化。示例类型土地混合利用住宅最低密度住宅类型规格区域通达度交通模式公交频率例子城 市 中 心区(urban downtown)主要的办公中心;区域娱乐中心;多元住宅;零
13、售60户/英亩多元化住 宅 套房高辐射交通 系 统中 的 枢纽所有20户/英亩多元化住 宅 套房城镇房子独栋中等轻轨、?、快速巴士、地方巴士郊区中心主要的办公中心;区域娱乐中心;多元住宅;零售郊区边缘Crossings、ohlome-ch邻 接 交 通区通勤小镇S u i s u m cityTOD理论深入TOD模式设计原则1、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增长,使其成为紧凑的、由公共交通系统支撑的城镇模式;2、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适于步行的范围内布置商业、居住、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3、创造适于步行的道路网络,营造适合于行人心理感受的街道空间。在各个目的地之间提供便捷、直接的联系通道;4、混合多种类型、
14、密度和价格的住房;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TOD模式设计特征1、土地混合开发(Diversity) TOD区域采用开发高密度住宅、商业、办公用地,同时开发服务业、娱乐、体 育等公共设施的混合利用模式。混合用途的土地使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出行次 数,降低出行距离,并且促进非机动方式的出行。2、高密度建设(Density) 高密度的开发,能够促进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有研究表明,在距离轨道交通 站点相同距离时,高密度的住宅区的公交出行比例高出30%。3、宜人的空间设计(Desi
15、gn) 传统的邻里、狭窄的街道、宜人的公共空间、尺度的多样性、与公交站点之间 舒适的步行空间,有利于提高公交出行的吸引力。4、到公交站点的距离(Distance) 减少人们出行的步行距离,合适的轨道交通密度能够提高人们日常出行的几 率,同时加大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可能性。 TOD模式swot分析 1、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2、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3、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 4、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 5、“以人为先以人为先”,减少不必,减少不必要要 的出行。的出行。 1、交通出行流量不平衡;、交通出行流量不平衡
16、; 2、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3、公交出行的选择率低于私家、公交出行的选择率低于私家 车出行的选择率;车出行的选择率; 4、公交出行耗时缺少保障;、公交出行耗时缺少保障; 1、国家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 通事业; 2、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环保 出行理念; 3、私家车出行成本增加; 1、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 2、城市中心区高地价导致建设 成本较高; 3、公共交通站点与日益紧张的 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的矛盾; TOD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在不同的政府主导体制下,TOD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发展诉求和机遇。与其他发展模式比较城市开发模式的对比:1、SOD(Ser
17、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 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差价,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 参考案例:青岛、福州2、AOD(Anticip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 规划理性预期引导的开发模式。是一种城市经营整合概念,是一种城市经营的新手段。如果说,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信息带来的优势而进行城市经营;AOD则是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来进行城市经营。 政府通过预先
18、发布某些地区的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来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入,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即可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 参考案例:杭州与其他发展模式比较城市开发模式的对比:TOD发展模式发展模式SOD发展模式发展模式AOD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优势优势1、促进土地高效利用;2、提高公交出行比例;3、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4、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1、对社会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心理预期效应;2、提供比较全面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社会服务设施。1、城市新区的建设对各类开发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吸引力;2、政府通过像开发商土地出让,获取高额
19、高额的土地资金回报的土地资金回报劣势劣势1、目前国内公交系统发展很不完善,缺乏一个合理的公交体系;2、公交优先的理念还没有全面普及。 政府在权威的垄断城市规划信息背后,夹杂了较多主观因素,城市发展面临人为操人为操纵的危机纵的危机。1、高额的地价带来高额的房价天价房天价房;2、贫富脱离,商业区背后是成片的“贫民贫民窟窟”。城市开发模式的对比:与其他发展模式比较1、P+R(Park+Ride)交通模式 停车换乘,是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上班族选用的交通模式。即家安在郊区,开自驾车上班,车停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转乘轨道交通到市中心。 参考案例:上海、纽约2、B+R(Bicycle+Ride)交
20、通模式 骑车出门换乘。是一种环保型的绿色交通模式。是指交通出行者先以自行车交通方式到达公交枢纽,再通过换乘地铁、BRT或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到达市中心的一种交通出行方式。 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自行车体系,首先需要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同时,政府需要提高自行车交通的地位,倡导“自行车-公交车-自行车”的出行模式。 参考案例:济南交通发展模式的对比:与其他发展模式比较TOD交通模式交通模式P+R交通模式交通模式B+R交通模式交通模式优势优势1、“以人为先以人为先”,减少不必要的出行;2、提高公交出行比例;3、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4、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1、节省时间节省时间,促成了公交出行与小汽车交通
21、方式的衔接;2、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1、“以人为先以人为先”,解决民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即家与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难题;2、绿色环保绿色环保,能够有效地减少私家车出行。劣势劣势1、交通出行流量不平衡流量不平衡;2、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1、要使用大量土地建停车场;2、“以车为先以车为先”,需要使用私家车,实现远距离通勤。1、自行车出行费时费费时费力力,多数民众不选择这种方式出行;2、自行车租赁系统管管理问题多,维护费用理问题多,维护费用大大。交通发展模式的对比: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新干线导向下的TOD案例 为解决低密度蔓延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的发展模式导致的交通堵塞、长距离的通
22、勤、空气污染和内城衰退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许多国家开始尝试使用TOD策略作为规划模式。 首先在欧美国家被推行, 随后亚洲和拉丁美洲也对TOD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尝试。 TOD的实践国内TOD案例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区域层面的TOD典型代表1、哥本哈根指状城市背景进展总体规划主导交通与用地耦合 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沿着这些走廊从中心城区向外辐射,沿线的土地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整合在一起,大多数公共建筑和高密度的住宅区集中在轨道交通车站周围,使得新城的居民能够方便地利用轨道交通出行。 早在1947年,该市就提出了著名的“手指形态规划”,该规划规定城市开发要沿着几条狭窄的放射形走廊集中进行。 在以后的
23、几十年里,该规划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区域层面的TOD典型代表哥本哈根指状城市现状区域层面的TOD模式 在中心城区,公交系统与完善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相结合,共同维持并加强了中世纪风貌的中心城区的交通功能。作为欧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哥本哈根的人均汽车拥有率却很低,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来完成出行。 哥本哈根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在整个区域层面上实施的,而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条走廊或是一个小区。城市的活动是在整个区域内存在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小的区域,如果只是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实行TOD模式,并不能改变整个区域原有的用地形态和出行特征,所能取得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在整个区域的范围内实行这种
24、发展模式,就能充分地发挥规模效应,形成整合的优势,从而改变整个区域的用地形态和出行特征,促进区域发展。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区域层面的TOD典型代表2、新加坡环形城市背景总体规划主导 新市镇由捷运连接 捷运站与区域性公交站点连接(0距离换乘) 捷运站与新市镇商业中心相邻 商业中心有大型购物中心1-4个,一定数量的小型商店,服务新市镇的20万人口。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新加坡概念规划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TOD新加坡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TOD新加坡交通规划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TOD新加坡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TOD新加坡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案例分析区域性T
25、OD案例TOD新加坡公园联道网络案例分析区域性TOD案例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形成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沿海型沿海型”工业地带工业地带,3大经济圈 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火车头”(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关东经济圈,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近畿经济圈)。当时连接这些地区的东海道铁路虽只占铁路总长的3%,却承担全国客运总量的24%和货运总量的23%。新干线区间开业时间距离1东京-大阪1964年515.42大阪-博多1975年553.73东京-盛冈1982年496.54大宫-新泻1982年269.5日本新干线案例分析新干线主导高铁对沿线产业的影响高铁对沿线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