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运动疗法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强制性运动疗法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制性 运动 疗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科井辉明什么是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Edward Taub教授和其同事进行数年研究,以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肢体,强迫使用患侧肢体,关注现实背景中患侧肢体的运动质量,达到增强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什么是强制性运动疗法?Edward Taub教授教授CIMT运用于卒中上肢功能康复运用于卒中上肢功能康复强制性运动疗法的适应症虽然CIMT的基础性研究源自于对早期上肢功能康复的研究,但现在CIMT的
2、适应症有所增加:(1)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患者亚急性期和后遗症期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康复(3)髋部骨折患者的康复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 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 习得性废用的形成和克服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 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发现了灵长类动物大脑功能重组现象。 神经的可塑性是指在行为,环境,以及神经自身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神经通路以及突触连接发生的变化。神经的可塑性会有不同的等级,如学习知识属于细胞等级的重塑,而因脑损伤引起的皮层功能改变则属于大范围功能重塑。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 大脑功能重组和我们的行为相关,大脑功能重组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中。 可
3、以说,大脑决定我们的行为,同时行为也时刻改变着大脑。习得性废用的形成 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是因患侧肢体由于运动不能或运动失败从而导致行为抑制的一种学习现象。 早期的行为学研究来自于Taub在美国马里兰州Silver Spring的行为学研究所的猴子实验。Sliver Spring Monkeys早期猴子实验 Taub使用手术方法选择性切断野生菲律宾猕猴的感觉传入神经,造成猴子不能感觉到受损肢体的存在,由于运动失败的惩罚,猴子逐渐“学会”了不用受损的肢体,进而适应使用其余三个健康肢体进行运动。这就是“习得性废用”。习得性废用的克服 当猴子形成了“三肢体运动”时,Taub
4、用上肢吊索限制了猴子健侧上肢的运动,强迫猴子使用患侧肢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猴子患侧肢体的功能得到了恢复。这就是习得性废用的克服。习得性废用的克服习得性废用的形成习得性废用的形成损伤损伤(卒(卒中,中,脑外脑外伤等)伤等)抑制抑制CNSCNS,抑制抑制运动运动运动运动更加更加费力费力运动运动减少减少皮层代皮层代表区域表区域萎缩萎缩尝试尝试运动运动失败失败惩罚惩罚(疼痛,(疼痛,失败,失败,不协调)不协调)行为行为压制,压制,抑制抑制功能功能代偿代偿行为行为模式模式正向正向强化强化无效无效行为行为强化强化习得性习得性废用,废用,一般终一般终生存在,生存在,有逆转有逆转的可能的可能习得性废用的克
5、服习得性废用的克服强制性运动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习得性习得性废用,废用,抑制肢抑制肢体使用体使用增强主增强主动性动性更多地更多地练习和练习和增强增强正性增正性增强强运用受运用受损肢体损肢体习得性习得性废用逆废用逆转,长转,长期使用期使用肢体肢体运用依赖性脑运用依赖性脑功能重组功能重组更多地练习和更多地练习和增强增强运用依赖性脑运用依赖性脑功能重组功能重组强制性运动疗法使用技术 限制技术 塑形训练限制技术 顾名思义,限制技术就是要限制一部分肢体的运动。 经典的限制装置是上肢吊带,但是随着要求的不同,限制装置也出现了不同的“变种”。传统限制装置(上肢吊带)改良装置(手部限制装置)改良装置(儿童版)塑
6、形技术 来自于早期的条件反射技术。 基本原理是患者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就可以得到一些小进步。经反复练习,逐渐扩大“战果”,最终逐渐“塑造”一个新的动作(功能)。 塑形技术的动作一般来自传统的作业治疗训练。塑形技术塑形技术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后遗症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训练Wolf在1989年将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后遗症期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训练。患者选择1. 病程达一年以上(传统观点认为,这样的患者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进步)2. 可完成伸腕20度,伸掌指关节10度,伸指关节10度。3. 可配合佩戴限制装置治疗流程1. 所有患者除了每天睡觉和半小时休息外,需整日佩戴限制装置。2. 全部治疗时间
7、为期两周。结果:患者的运动速度和WMFT都有很大提高。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后遗症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训练1993年Taub更改了Wolf的治疗计划。在为期2周的强制性运动训练中,患者只需每天佩戴限制装置6个小时。为了进行比较,Taub还设立了“精神安慰”对照组。治疗流程1. 治疗组每天进行6小时的强制性运动训练2. 对照组每天仅进行被动运动训练,治疗师每天告诉患者“肢体功能有很大进步”。结果:治疗组在运动功能上有很大提高,而对照组则没有进步甚至有退步。改良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后遗症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训练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了改良。 Page于2004
8、年对后遗症期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他们把17 例患者分为3 组, 改良CIMT 组( 共7 人) : 每天接受5h CIMT, 一共5 周。除此以外, 还让患侧肢体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运动,每周3 次, 为期10 周。常规康复治疗组( 共4 人) : 接受常规康复, 运动时间基本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组相等。对照组( 共6人) : 不进行任何康复。改良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后遗症期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训练 结果:改良CIMT组患者的恢复要好于传统康复组和无治疗组。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临床评定因为关注患侧上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特别关注患侧肢体在现实环境中的使用,所以CIMT的评定可以分为1. 实验室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