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928053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格式:PPTX
  • 页数:33
  • 大小:390.4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农业 剩余劳动力 转移 课件
    资源描述: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一节 二元经济模型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 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假设 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 Economy):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二、说明 “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一种“不变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进一步的说明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2、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 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最低生存费用” (图5-1射线OF上的斜率)。 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零值劳动力”(图5-1L2L3),是多余的。 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伪装的失业(图5-1L1L2)。总产量曲线(TP)与边际产量曲线(MP)lMP是TP上点的切线的斜率。TPLMPLQOQOLL拐点图5-1“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经济发展的过程

    3、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和壮大现代工业部门。 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提高效率。 经济发展的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二元经济模型(图5-2)三,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引致

    4、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器”: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 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平型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称; 二是功能型滞后,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超城市化,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病”)。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一,计划经济时期 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

    5、,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 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 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二、改革以来:8090年代 1,转移数量 农民有了择业自由,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 改革20多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5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

    6、9年的50.1%(至今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2003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1.7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32%,占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5.4%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the pattern of both peasants and workers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农村内部转移,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行业上高度集中,主要转入农村工业部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3, “离土不离乡” 模式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于经典的刘易斯模式,着力点在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被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是

    7、一个创举:开辟了第二条道路。“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其次,就业“门槛”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最后,农民可以兼营农业。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 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具体: 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冒烟,家家办厂。 小城镇数量多,经济功能差,是放大的村落。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 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在集镇的占12%,其余80%分散在自然村落。 90年代后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小城镇的落后 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镇(集镇)

    8、。 数量多。1978年我国乡镇52534个,其中建制镇2176个,占4.1%。2002年乡镇总数39054个,其中建制镇19811个,占50.7%。 城区面积小。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聚集人口少。2000年全国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6871人,很多在2000人以下 。 服务功能差。城镇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规模。“农村病” “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 “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 放大的村落:经济功能很差,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我国城市化滞

    9、后于工业化051015202530354045501949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城市化率工业化率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城市化滞后的后果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其次,削弱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13.1%,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高达50%。最后,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转移特点 1,转移量平稳增长 19921995年年均转移540万人左右;19951997年年均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2

    10、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转移400500万人左右 2,中西部地区是主要输出地 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江西46.0%,福建41.5%,安徽34.4%,重庆31.3%,河南30.0%,湖北29.9%,四川29.0%。 以上9省占全部外出劳动力71.3% 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 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平均33.4岁,2004年平均30.1岁; 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 2004年分别占63.3%,12.1% 4,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2002年占29.9%;2004年占34.6% 5,县域经济为主 2004年,转移到县占65%,地级以上城市占35%。 在

    11、县域经济中,转移到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占81%。 在城级以上城市中,转移到直辖市占17%,省会城市占34%,地级市49%。 6,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003年,广东占10.1%,北京占4.2%,江苏占4.0%,上海占3.2%,浙江福建占3.0% 7,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 2004年,转移到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60% 8,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 2004年,亲友熟人介绍占56.8%,自己碰运气占17.5%(比上年下降);市场中介组织组织占14.0%,用人单位招聘占11.7%(比上年提高) 本节参阅: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用对策,中国农

    12、村经济,2005(8)(二)主要问题 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 转移劳动力成为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两栖人口”:一方面,转移劳动力不能成为城市人;另一方面,农民割不断与土地的“脐带”。 主要体制障碍: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居住;医疗;失业;养老) 2,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太低的工资水平;恶劣的工作条件;过长的工作时间;拖欠工资;甚至缺乏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社会管理缺失。 3,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工文化素质低,主要从事简单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建筑、搬运、矿山、餐饮)。第三节 新世纪新思路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韩纪江:中国农村劳动

    13、力的剩余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改变“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走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加快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二、三产业就业46.5%,第二产业占57.6%,建筑业占80%)。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对农民工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流动。城市政府要把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农民流动。三,具体政策措施 1,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各种准入限制,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2,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证明,简化手续。 3,清理整顿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 4,保障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在公共卫生领域给农民工市民待遇。 6,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7,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8,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9,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10,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参阅:韩俊:棋子,边缘人,产业工人,农业经济问题,2004(8)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92805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