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传导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春秋》经传导读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秋 经传 导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春秋经传导论引言:关于经学的几个问题1.“经学”与“经学文献”2.“经学门类”与“经学流派” 3.“原始经学”与“传统经学”4.“春秋经学”与“春秋经学文献”5.“经学基本知识”与“经学文献导读”目 录第一节 春秋导论第二节 春秋左氏传导论(上)第二节 春秋左氏传导论(下)第四节 春秋公羊传导论第五节 春秋榖梁传导论(纲要)第一节 春秋导论目 录 一.经学溯源:六艺与六经二.春秋学之本源:春秋“经”说略三.春秋学之分野:春秋“传”说略一.经学溯源:六艺与六经1 .上古的学校及其教育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 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孟子滕
2、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说文:“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经义述闻云:“庠、序、学、校,皆为教学而设,养老、习射偶一行之,不得专命名之义。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教导之名,其义不相近也。” 周礼地官司徒: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教官之属。” 周礼地官大司徒: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 “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
3、、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周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乡校教育 、“国子”大学教育,“六艺”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六艺”教育与周代“造士” 的目标紧密相关2 .孔子以后的学校及其教育孔子之前的“儒人”:从事乡校 “六艺”教育。孔子:引领上古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教育:文献文化教育。孔子的教育内容:历史文献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孔子“文献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部经典:文献文化教育的六种基本教材。“六经皆史”: 以“历史”为核心孔子“六艺 ”教育的内涵 一,孔子“文献文化”教育的依据;二,孔子“文献文化”教育的价值指向;三,孔子借以宣达学术主张的
4、方式。孔子“六艺”教育:由传统技艺教育转变为文献文化教育。 几个疑问 第一:春秋作为现存最久、最珍贵的典籍之一,流传至今是否有赖于孔子与后学的传授?第二:孔子以春秋作为“文献教育”或者“文化教育”的内容,其用意何在?第三:孔子是以“原本”春秋为教本,还是在其中有所选择?如果有选择,这种选则的目的又是什么?二.春秋学之本源:春秋“经”说略1 .“春秋”名义(1)“春秋”名义的字源学分析甲骨卜辞:“纪时名词”。 “春”、“秋”的初义是与“年时”有关。甲骨卜辞中: “冬” 与“年时”无关;“夏”字尚未出现。商代的 “年时”观念: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故以“春秋”称年。“春秋”连用,指“历史”文献的概念国
5、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拟恶焉,以戒劝其心。”国语晋语:“羊舌肸习于春秋”。墨子明鬼篇 : “著在周之春秋、著在楚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墨子佚文 :“吾见百国春秋” 。()“春秋” 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春秋”指称“历史”,主要体现“年时”特点。“春秋”式历史:“年鉴”、“年谱”、“编年大事记”。杜预“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有问题。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春作秋成,故云春秋”不足信人。(3)“春秋”:“通名”?“专名”?“春秋” :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墨子佚文:“吾见百国春秋”。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於大史氏,见易、象
6、与鲁春秋”。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春秋”:史书的泛称或俗名。泛称或俗称:与史书所具有的“年时”特征,春秋时代记史的方式直接相关。春秋:今本春秋究竟是怎样一部书?今本春秋是否是鲁国史书的原貌?春秋的作者究竟是谁? 2.春秋的作者(1)春秋作者传统说法今本春秋的作者:一桩未了的公案。唐以前:今本春秋乃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
7、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左传成公十四年: 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公羊传庄公七年: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殒如雨。”何以书?记异也。史记孔子世家: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2)自唐代以来的怀疑孔颖达春秋左传疏:“推寻经文,自庄公以上诸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以下皆书氏,亦足以明时史之异同,非仲尼所皆贬也。”宋郑樵:“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
8、秋者也。”宋朱 熹: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宋刘克庄:“春秋,史克之旧文也。”清袁榖芳春秋书法论:“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於后世者也。” (3)现代学者对春秋与孔子关系的分歧A 否认春秋为孔子所作或所修: 钱玄同:春秋左氏考证书后 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B 赞同春秋为孔子所作或所修: 范文澜: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卫聚贤:古史研究 苏渊雷:谈春秋及三传札记(4)对春秋作者的再讨论否定孔子修或作春秋的几组材料: (A)孔子诞生之载 : 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经:“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榖梁传襄公二十一年经:“庚子,孔
9、子生。” (B)春秋记事之终: 公羊经、榖梁经: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左氏经: 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C) 其他材料: (1)孔子作春秋的时间;(2)论语的佐证;(3)文风问题。三个结论一:作为儒人孔子,从其身份论,绝无修“史”可能。二:孔子一生反对“僭越”,讲究“正名分”。“修史”这种与“名分”不符的“僭越”行为是不能发生在孔子身上。三:孔子的学术活动:“述而不作”。今本春秋不可能是孔子的手笔。3 .春秋一书的性质(1)今本春秋非原本“鲁春秋”原本鲁国历史并不直称“春秋”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春秋者,其先出於三代。按汲冢璅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史记
10、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2)今本春秋非“鲁国专史”鲁国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仅一万六千余言,以孔子“笔削之”解释不足以信人!以孔子的身份,“笔削”亦不可能!今本春秋中有关周室、诸侯各国史实记载颇多,与晋之春秋、魏之春秋(竹书纪年)不相似。今本春秋并非仅依“鲁春秋”而成,而是以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史实为基础所成“春秋诸侯简史。” (3)今本春秋非“正规史书”今本春秋:“春秋历史讲纲”春秋是孔子依“史记”而成的“历史讲纲”。孔子讲春秋的内容记录是春秋“五传”、春秋“三传”形成的基础。孔子和春秋的
11、关系 孔子的“课程大纲”:孔门弟子研修历史的“教材”,随儒学兴盛上升为“经典”。“著作权”问题:非“纂修历史”著作权,是“历史教材”、“历史讲纲” 讲授权。“孔子生卒”入经的合理解释: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在研修“历史课”,使得有关孔子的“生卒”记录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春秋文本当中。春秋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杜預注:春秋止於獲麟,故射不在三叛人之數。自此以下至十六年,皆魯史記之文,弟子欲存孔子卒,故並録以續孔子所脩之經。 4 .春秋义法问题春秋“义法”,也称春秋“义例”。春秋“义法” 、“义例”的核心:“微言大义” 春秋 “义法”:通过特定文辞、特定体例彰显“褒贬” 。关于“义法”的基本
12、认识春秋 “义法”与“义例”是“史书”记事、叙事的体例,非寄寓“褒贬”而特设“体例”或“义法”。春秋“义法”非孔子在春秋当中所创立,是纂修史书者“秉笔直书”或“为君亲讳”的史学理念所致。春秋“义法”、“书例” 体现当时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对“义法”问题的文化审视第一,春秋“义法”问题的起源。第二,春秋“义法”问题的流传。 第三,春秋“义法”问题的经学内涵。 第四,春秋“义法”问题在经学上的地位。 第五,春秋“义法”问题在经学上的分歧。 三.春秋学之分野:春秋“传”说略1 .“传”之名义训诂学解释:“古书注解别名”、“古书注解体式”。 “传”:“后学传述师说”。“传”:对“经”的内容进行补充、发挥
13、、阐释,强调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 春秋传承的五种文本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春秋公羊传十一卷、春秋榖梁传十一卷。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另外两种文本:春秋邹氏传十一卷、春秋夹氏传十一卷。2 .“春秋三传”和“今古文经学”“春秋三传”皆源于孔子“春秋之学”朱熹:“孔子作春秋,当时亦须与门人讲说,所以公、榖、左氏得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讹舛。” 春秋公羊传与春秋榖梁传汉代之前都没有形成(发现?)文字文本。在汉代,以“隶书”书写。形成“春秋之学”的今文“文本”。春秋左氏传:战国时期,鲁国有“文本”面世。汉景帝时,在孔子旧宅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文本比公羊传、榖梁传文本更早!书写文字是战国时期鲁国的文字。春秋“
14、今文”文献文本的形成与“古文”文献文本的发现,使得“春秋之学”出现了今文派与古文派的对立。西汉一朝的“春秋学”传承,今文派“公羊”与“榖梁”大行其道!古文派左氏传是这一时期的“私学”。汉代“神学”传统炽盛,“春秋”今文学派经学追求上的“神学化”倾向。刘歆借王莽权势立左氏传为博士。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今、古文学派白虎观会战。古文派左氏传占据“春秋学”的主导地位。3 .关于春秋经传的附带说明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传承初期与春秋各自单行。 “经传”合璧:东汉。“先汉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自马融注周礼,省学士之两读,以传连经。” 春秋“经传”,构成后世儒学经典“五经”、“七经”、“九经”、“十一经
15、”、“十三经”组成部分。 文献性质:春秋属“经”,“三传”属“传” 。第二节春秋左氏传导论(上)“左传学”源流说略引 言(1)左传在古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传统视野下的学术实践与学术内容(2)左传在当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当代视野下的学术实践与学术内容目录一.先秦:“左传学”的发生与学术原旨二.两汉:“左传学”的追求及其学术精神 三.魏晋六朝:“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四.隋唐:“左传学”的统一与开拓五.宋代:“左传学”的转型六.清代:传统“左传学”的大成一.先秦:“左传学”发生与学术原旨“左传学”的发生:春秋战国“左传学”的性质:“春秋学”的支派“左传学” 的原旨:“历史的阐释与评论”1.左传阐释春秋的
16、基本形式一,详解春秋所载的史实;二,补充春秋失载的史实;三,订正春秋所载的史实;四,说明春秋所含的义例。先秦“左传学” 以“史学”目标为基础:即通过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分析、总结、归纳把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树立起一套历史的标准与主张,以警示和匡范后人的历史实践。2.左传学术原旨的基本内涵左传对史实的叙述,反映对既往历史的一种态度,隐含判定标准(史识与史评) 。 左传叙述史实的二个內涵 : 对春秋历史史实的认识与评判;对春秋义理义例的阐释与归纳。 左传的“凡例”与“君子曰” 是对春秋义理阐释与主张的集中体现。先秦“春秋左传学”的基本宗旨: 阐释春秋经文“义旨”; 宣达左氏“春秋学”的“史识”;
17、 确立左氏“春秋学”的“史论与史评”; 构建左氏“春秋学”的历史评判标准。二.两汉:“左传学”的追求及学术精神1.西汉初、中期“春秋学”大势“春秋公羊学”学术宗旨的核心观念:“大一统”。 “春秋左传学”固守“春秋学”的“原旨”,缺乏适应时代新的学术追求与观念。2.刘歆与“左传学”的兴起今古文的论争 第一:西汉哀帝时,刘歆与太常博士的论争; 第二:东汉光武时,陈元与范升的论争; 第三:东汉章帝时,贾逵与李育的论争; 第四:东汉章帝时,郑玄与何休的论争。刘歆对“左传学”的贡献(1)创立左传“章句之学” ; 汉书刘歆传:“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2)开创左传“义理之学” 。 杜
18、预春秋序:“刘子骏创通大义”。 重在阐述经传的褒贬义例;背离先秦“春秋左传学”原旨。3. 刘歆的后续与“左传学”的演进郑兴、郑众父子;贾徽、贾逵父子;马融、服虔、颖容等。延续刘歆所开创的“春秋左氏学”学术的追求与风尚,学术追求更加深入、更加精密。郑兴的“左传学”郑兴:后汉书郑兴传:“(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歆英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及校三统历。” 郑兴之学源于刘歆:对左传“义例”的发掘; 对左传“章句”的探寻;对左传名物训诂和立法的研究。贾逵的“左传学”后汉书贾逵传 :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左氏传解诂三十卷、春秋左氏长纪二十卷、春秋解训一卷、春秋左
19、氏经传朱墨列一卷、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贾逵之学源于刘歆:注重对左传“义例”的发掘;强调“微言大义”的探寻;对左传的阐释较刘歆更注意名物训诂和史实说明。 服虔的“左传学”第一,确立左传文献文本研究的规范与方法。注重文献文本名物训诂、礼制史实说明,注重文义疏通,以期准确把握文献文本的内涵。第二,恢复左传史学文献特征。 注重章句之学,梳理文献文本,以期还这一历史文献本来面目。第三,承认左传为经学文献。 注重“创通大义”,发掘“微言大义”,归纳义理,以期建立经世致用的经学科目。汉代 “左传学”的二种倾向一,延袭先秦“春秋左传学”学术追求,注重文献文本的章句、训诂;二,延袭刘歆开创的“春秋学”指向,
20、注重“春秋义理” “微言大义”的发掘。汉代学者在“春秋左传学”上的追求,奠定“春秋左传学”及经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三.魏晋六朝:“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左传学”著作。春秋经传集解:实现对自汉代以来“春秋左传学”的总结,体现杜预在“春秋左传学”的创见,成为自汉代以来研究春秋左传最权威的著述。1.杜预与魏晋“左传学” 晋书杜预传:“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杜预对“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 第一,春秋一书的性质:史书 春秋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
21、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肯定“春秋左传学”关于春秋作为史书的观点,反映杜预“春秋左传学”对待春秋的基本观点。 第二,左传一书的经学性质 (1)传春秋 春秋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 (2)阐发春秋大义 春秋序: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解,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第三,春秋“大义”与左传“义理”春秋大义:“上以遵周公之旧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左传义理:“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
22、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杜预“三体五例”说三体说: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 五例说: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四曰“盡而不汙”,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 第四,关于左传名物训诂及专题研究(1)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综合诸家之说。文字训诂、文义诠释、名物制度、地理世族诸方面的阐释与考证精通简要。(2)地理、世族、历法等专门问题成为左传研究的组成部分。“春秋左传学”研究更加专门化、系统化。 2.六朝的“左传学” 南、北各异的学术追求与学术风气 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
23、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太抵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始终,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南北朝“左传学”的特点第一,南朝以杜预之学为宗,北朝以服虔之学为尊。第二,南朝受玄学以及佛学风气影响,“春秋左传学” 兴起“疏通经传文义”之风,形成“春秋左传学”注重义理学的倾向;北朝延袭汉代“偏重实用”、“钩玄溯源”之风,形成“春秋左传学”注重章句、训诂的局面。第三,南学求新而空疏,北学务实而保守。四.隋唐:“左传学”的统一与开拓1. 刘炫与隋代的“春秋左传学” 刘炫“春秋左传学”宗尊杜预。春秋左传杜预集解序注一卷;春秋左传述义四十卷。继承汉代古文经学
24、重实证、注重训诂的学风特点,遍稽群籍,对杜注作出疏通或补正;注意“疏通文义”,探询义理,延续南朝学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序:“其为义疏者,则有沈文何(阿)、苏宽、刘炫。然沈氏于义例粗可,于经传极疏。苏氏则全不体本文,唯旁攻贾、服,使后之学者,钻仰无成。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然聪惠辩博,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未能致远。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余条。司杜义而攻杜氏,犹蠹生于木而还食其木,非其理也。”2.孔颖达与唐代“春秋左传学”的统一第一,对春秋左传“注疏学”总结:“疏不破注” 。 第二,对春秋左传“义理学”统一 :“正义
25、”之求 。 第三,对“左传学”地位提升与确立:“春秋学”正宗 。3.刘知几与唐代“左传学”的开拓第一,关于左传的体例:史书新体例 左传突破春秋旧制,开创新的编年体。不仅导启后世史籍当中的“纪”、“略”、“春秋”诸种史书体裁,甚至导启后世文学的体裁 。 第二,关于左传的叙事 ()左传叙事的基本特征: 史通载文:“不虚美,不隐亚” , “直笔”之法。 ()左传的叙事方式:史通叙事:史籍叙事的四种方式。“直纪其才行”、“唯书其事迹”、“因言语而可知”、“假赞论而自见者” 。 ()左传叙事的影响:史通模拟:左传叙事方式对史籍的影响。第三,关于左传叙事的文学内涵史通杂说上:“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