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卷及答案.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卷及答案.pdf》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全国 语文试卷 答案 下载 _历年真题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
2、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 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 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 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
3、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 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
4、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 “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 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 一下子捉住了梁中
5、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 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 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 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 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 它先用外视角, 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 突围时身死, 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
6、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 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
7、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 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 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 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
8、、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 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
9、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 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 B.“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可知,作者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一观点。 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 根
10、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 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11、,小题,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 西汉人韩婴在 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 1000 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 材料二:材料二: 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 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
12、几何形状。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 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 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 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 材料三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 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 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 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 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
13、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 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 随着温度的下降, 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 而且变化很大: 在几度温差范围内, 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 (-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 实心板状实心棱柱状薄板状针状枝蔓状 雪晶形态图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 4.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
14、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 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 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 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
15、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4. B 5. D 6. 意义: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启发: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试题残缺,暂时无法解析此题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错, 原文是“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 “是世界
16、上最早的表述”错,原文是“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 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是“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 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不是因为他的研究“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而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与文本不符。 原文“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 “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 原文是“进而, 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见开普勒对机制作出了
17、猜想。 另外, 题干中的“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与原文“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符,或然和必然混淆。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倾向及凭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材料二说“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 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 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进而, 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
18、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第二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 对称的兴趣, 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 表明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 材料二说“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 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 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 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 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明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 材料二说“进而, 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
19、序堆积过程”, 表明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小题,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一八九一八”致弟弟书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 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 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 当我离开家的时候, 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
20、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 又非常的新鲜, 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 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 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
21、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
22、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 只有向前, 没有回头。 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 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
23、,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 可吃的就吃, 看到书就翻, 累了, 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 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 “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 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 不知道愿意让你走,
24、还是不愿意。 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 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
25、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 你没有收到, 我也没能看见你, 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 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 9 月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 “我”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