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注释09历史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917378
  • 上传时间:2022-06-11
  • 格式:PPT
  • 页数:71
  • 大小:35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注释09历史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历史文献 整理 基础知识 注释 09 历史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专题第三专题 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识第六编、历史文献的注释、標 點历史文献的注释(P130) 一、传注与传注学 “注”即注解,“释”即解说。注释古人给它取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训诂”,“训”就是解说的意思,“诂”是指古言。解说古言使人通晓,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注释。 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字词形、音、义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对文献内容的解释。注释的种类很多,因传、注两种名称用的最多,所以历史文献的注释,也叫“传注学”。 二传注的源流演变 起源:我国古代的注释起源很早,在远古文字产生之初起源:我国古代的注释起源很早,在远古文字产生之初就产生了。就产生了。 传注起源于何

    2、时?有人以为应该是在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分离时。文字同语言分离了,就有了注释。由于汉字的特点,一是方块字,一是单音,应用起来与实际语言不能完全一致,加上古代以竹简和木版记录语言不能不求省,这就不免常有使别人不了解的地方需要解释,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传注。今天看到的先秦文献,行文有时夹着解释的话,可见在还没有产生专注的古代,说话者、著作者已经感到有些话有解释的必要,就随时插入解释,成为正文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就是古代注解的起源。但也还不是后世形式的注释。 注释兴起还有其他原因。 古代的语言不统一,情况复杂。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政,言语各异,文字异形。除因时代不同而语言有所不同之处,也有因地域不同而

    3、语言不同的。二是少数民族虽经同化,也不免语言文字的相异。三是秦统一文字,废弃与秦文不合的六国文字,文章也成了定型,到了西汉,今文就与古文出现差异。 两汉:注释学开始兴起。两汉:注释学开始兴起。 西汉时,注释开始兴起。西汉去古已远,周代文字(古文)此时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懂,加上各地方言,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所以许多著作都得翻译为今文,换成汉朝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文献尊为经书,能解经者授为博士,研究经学、为经作注也就风行一时。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大量引用了尚书中的古文篇章。孔安国以今文字注古文尚书,毛公注诗经,董仲舒注春秋繁露。东汉时注释书更是大量涌现,不但注家多,注书的范围也广。汉

    4、代出现了注释的专门工具书。 标志着汉代注释发展水平的是标志着汉代注释发展水平的是尔雅尔雅、方言方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三部专书的出现。三部专书的出现。尔雅体例是缀辑周汉诸书旧文,把同义词分别归类,用通用词作解释,这表明由于注疏工作的发展,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要求有一共同的标准。如果此时没有大量的注释,就无法编撰出这样的专著。如果不是注疏的发展兴盛,也就没有必要编撰出这样的专著。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表明扬雄已注意到因古今地域变化而造成的语言陕。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第三者副产品分析字形,考究字源和文字本义的字书。收9353字,每字下面列解释,保存了许多

    5、字的古义和古书例句,保存了古字形体,价值极高。汉代注疏的特点是质朴、简略、谨严。这些特点使汉注在传注学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隋唐时隋唐时,特别是唐帝国建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于经书的解释要求一致。于是,规定五经的定本,由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就成为天下士人学习的官本。然而孔颖达的正义仍是反映其个人的观点,解释并不由官定。唐时,注释范围扩大,对先秦诸子和史书也加以注释。而且在注释中引用许多前人和当时人的注解成果,这些被引述的书后来大都亡佚了,唐人注书有存古之功。当时还出现了玉篇、广韵、经典释义这样专为注释工作提供方便的字典。其他重要著作有颜师古汉书注,字书五经文字匡谬正俗,而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汉魏

    6、六朝以来群经音义的总汇。 这个时期的传注家尊重汉人旧注,因此唐人注疏的特点是演绎申说有余,而发明不足。 宋朝立国宋朝立国,理学盛行,治学讲求义理,形成一代学风主流。就注疏本身看,宋代人离秦汉更远,古制更不了解,因而不免产生妄说。唐注虽详于考证,但又过于繁琐,这种繁琐对初学者很不方便。宋人则注重用简明的语言注释前人的著作。这时期对古书注疏最有贡献的是朱熹,朱熹本身是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积极吸收汉注中的精华,摒除唐注的烦琐,尽力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注释。朱熹不迷信前人注解,大胆疑古。他推崇汉注,只解释经文的字、词,不偏执自己的主观看法,与主观唯心论的“六经皆我注脚”异路。一生注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

    7、易本义、楚辞集注。 元明元明 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学术遭到很大破坏。而且本身历史比较短。而明代思想文化禁锢加剧,学习八股文成为文人仕宦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注释之学衰落下降到了极点。但明末顾炎武开始提倡经世致用,在治经时开始注重考据,开有清一代朴学风气之先。 清代清代是注疏达到高峰的时代。此期对注疏研究已走到自由王国,出现了大批文字学家和大量高质量的注疏经史子集的著作。清人打破了对古人的迷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继宋人考证出伪古文尚书和伪孔传。又远超汉唐,纠正过去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释词义。清代由于西学传入,研究文字的方法有改进。音韵、语法研究又促进了注释的提高。比如清人懂得以音

    8、定义,明白假借、通假等语音现象,解决了一些前人无法解决的疑难。 清朝学者精于考据,由经籍训诂到求证金文、石刻,方法也超越前人。但他们的缺点亦不可忽视,因为掌握语音研究成果,就往往将一些不好理解的词用音近、音同的字去替换。实际上到了清代,古音已发生很大变化,清代看来是同音词,在古代完全不同。滥用音训,轻言假借,是清代注释的一大缺点。 清时期的学者,已不再象以前的传注家那样,只就一部书一部书地作注,而将所有经史子集当中的疑难集中起来,用自己方法解决。研究范围也仅是古词古音,还包括典章史实。 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曾将古籍注疏也归入孔家店。这时期虽有章炳盲麟、王国维那样的研究文字学的大师,但传注学

    9、是趋向衰落了。 三、注释的种类 (一)传 (二)注 (三)章句 (四)集解 (五)疏、正义、直解 (六)笺 (一)传(一)传 传(集传):注释的一种重要形式。解释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也就是解说经义以传示后人。 先秦已开始使用。如孔子编定的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世称春秋三传。三传可以说解释历史文献最早的书。 对于传,刘知几有个说法:“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授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上“传”去声,下“传”平声),所以传示来世”(史通卷一)。无论读音如何,都是将春秋的主旨传给后人。”形象地阐明了传对于经的意义。 如果是集诸家之说以注经,

    10、则叫如果是集诸家之说以注经,则叫“集传集传”,比如朱熹的,比如朱熹的诗集传诗集传、蔡沈的、蔡沈的书集传书集传。 春秋三传以后,传作为一个注释的形式常有人使用,只是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少。南宋朱熹所注诗经,冠以“集传”之名,颇有新意。诗经以赋、比、兴为创作方法,文字简捷,富于想象,含蓄深沉,只解释词语、名物典制,显然达不到“传示来世”的目的,而探讨诗作的用意、时间、比喻之所指,则是解诗更重要的环节。朱熹根据诗注的特点,采用以讲解为主的传讲解为主的传为其作注,为了使解释翔实丰富又兼采多人有关诗经的讲解,故称之为诗集传。此书以传的形式,而且以自作传为主,又兼采他人之说,故题书名为集传,这是对传这种注释形

    11、式的发展。 (二)注(二)注 注古代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叫法。最早在西汉就有了以注为名的书籍了。在多家注释基础上进行注释,称为集注,如孟子集注、老子集注等。 刘知几指出传与注的共同点是以训诂为主,他说:“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进此二名,其归一揆”。(史通卷五)不论是传还是注,都是把对文献的讲解,象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疏通长流。 据隋书经籍志载,最早采用注解释典籍的是贾逵。其次是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等)和郑玄,而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注就是郑玄的三礼注。 郑玄注经,因兼习颇多,能发现诸说异同,可以据此考彼,亦可据彼证此,使其注释更趋于完臻,充分体现出融合

    12、今古文之长取得的良好效果。 先秦典籍遭逢秦火,在流传中又几经周折,脱漏舛误较多,所以郑玄在诠释词语、名物、典制时,也十分重视对原书讹误文字的订正。郑玄作注注意采摭众家之长,但不盲从某一家之说,善于独立思考,敢下己意。 用音训方法正音释义是郑玄作注的一大特点。郑注广泛运用音训,使训诂学、文字学更好地服务于古籍注释,使注释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达到新水平。郑玄的注,基本奠定了古籍注释的模式,对后世文献注释有很深远的影响。 南朝刘宋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不同于以往的史注,独具一格。裴松之认为陈寿三国志“失之于略,时有脱漏”,于是收集三国史料凡一百五十余种,充实陈寿之书,体现出三国志注的重点是补充史

    13、料和考订史实。 梁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不拘于词语的诠释,广搜材料,全注引经史杂著四百余种,诗赋杂文七十余种,对原书所述内容,或是加以充实,或是发其含蕴,或是考其当否,或是纠其谬误。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是第一部突出地理特色的注释典籍。水经原文极简,只记述一百三十七条水流,而记每条水流亦寥寥数语而已。于是“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即成了郦注的主旨。郦道元不仅搜集大量典籍资料,而且对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不仅用实地考察验证水经等典籍记载的正确与否,而且还补充了大量内容,所记河流已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篇幅二十倍于水经。这样做适应注释对象的特点,使其注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章句 传注的一种。与传注比较简明

    14、不同,它往往比较繁琐,是对古书进行逐句逐章地加以详细注释的一种体例。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除了解释词义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清沈钦韩汉书疏证称,“章句者,经师指括其文,敷畅其义,以相教授”。王逸楚辞章句为“敷畅其义”。 章句是汉代常见的一种注释形式。如西汉易经施、孟、梁丘氏各有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诗经有韦君、许氏、伏氏章句等。东汉渐衰,自郑玄注广泛流行手,章句就几乎销声匿迹了。直到南宋朱熹又以此形式做了两部很有影响的章句,即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四)解(集解

    15、)(四)解(集解) 解就是解释的意思。韩非子有解老篇,是解释老子的名篇。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三国时吴韦昭的国语解。 “解”这种名称在东汉用得最多,比如服虔、杜宽、张昭都有春秋左氏传解,还有高诱的孝经解、淮南解,曹寿急就篇解等。东汉末年,郑玄杂糅今古文之说,打破西汉经学注释的门户之见。 魏晋的经学家继承这一学风,摈弃墨守一家陈规的陋习,注意兼采诸家之长,于是新的注释形式集解便应运而生了(集众家之“解”,则称“集解”);比较有名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而且很快就扩展到史书及其它典籍的注释,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东晋范宁作春秋谷梁传集解,杜预作春秋左传集解,南朝裴駰作史记集解,唐代李

    16、善为文选作注,虽称注,实际上是集解。 以上所说诸种集解,都是以采摭他人注释为主,这也是集解的主要特点。 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则对集解这一主要特点有所弱化。他的集注以其本人的注释为主。一般朱熹先作注,然后引他人的注。有时朱熹的注以按语的形式出现在最后。他的新尝试打破了不同注释形式间的界限。 明代的集解以大全的形式面世,撰成五经大全154卷、四书大全36卷。大全的编撰者将大全的内容限制在程朱理学的范畴内,五经与四书分别以一部程朱理学派的传注为基础,而这些传注本又多是集注本。清以后的集解(集注),虽不称大全,但也尽量求全,既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也有保存文献的功用。 (五)疏、义疏、正义

    17、、直解(五)疏、义疏、正义、直解疏通文意的意思。 最早以“疏”为书名的是三国时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叫“义疏”的注释体裁。它的特点在于它在注释经书的时候,选取一种古注,不但解释经文,而且对古注也一并解释,注中再注。南朝梁皇侃皇侃以何晏论语集解为本,又参酌江熙所集十三家注,撰成论语集解义疏论语集解义疏。 此书的成就不仅在于所集注释更为宽泛,而且它仅在于所集注释更为宽泛,而且它既解释原文,又注释前人的注解,既解释原文,又注释前人的注解,标志着典籍注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一般地说,皇侃义疏先解篇名,次注正文,再疏注。义疏解释注,是对典籍注释的一次突破,翻开了注释史上新的一页

    18、。它除了补前注不足及错误之外,还对注做理一步发挥。皇侃义疏对原文及注,或注释、或补充、或评论、或纠缪等,都充分发挥了义疏这种形式的优越性,提高了注释的学术水平。 到唐太宗时,孔颖达奉敕以义疏之体例注释“五经” ,用以统一经义,称为“正义”。凡一百八十卷,其间包括周易正义十四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毛诗正义四十卷,礼记正义七十卷,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后奉诏改为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序中称参与修撰此书者为“修疏人”,所以正义亦称疏。其一般做法是,选定一种注本,除原注不注的原文,或疏者不同意原注的解释,疏通常不重新解释原文,而以解释原注为主,这成为以后作疏的普遍模式。为注作注、重新作注、补注是五经正义的

    19、三种主要形式。 因此后人也多有用正义为其名的。如比较有名的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直解直解是元代元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是用当时的白话注解经书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儒家经典。直解有疏的性质,但它又不同于引经据典,以考释为务的疏。直解一般不旁征博引,以明白为度。如元代许衡的大学直解中庸直解以串讲为主,遇到讲不通的地方,即直言“不可解”,这充分体现了直解“直”的特点。明代张居正的书经直解、四书集注直解。 疏与直解疏与直解都是为古籍的注作注,由于读者不同,其作法也不同,如果说疏是阳春白雪,那么直解就是下里巴人,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解对儒家思想的传播

    20、更有益。 (六)笺(六)笺 最早是从东汉的郑玄开始用作书名的。他注诗经,为了以示和毛亨、毛苌的不同,对于毛传一些比较简略和隐讳的内容加以补充阐发,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为了不使后人将自己的注释和毛传的内容相混杂,他把自己的解说标明为“笺”。郑玄当时是编注群经,其他的都是用的“注”的名称,惟独诗经用的是“笺”,这主要还是出于要和前人的注释区别开来的考虑。后世还有以笺名之己注的,如清汪师韩的观象居易传笺。后世亦有如清王先谦水经注合笺、朱骏声诗传笺等,基本上都遵循郑玄的做法。 四、传注的内涵 古书需要传注是由于不同,正文里记的典章制度已成为过去或事实未明本源,也由于语言变迁,有的文字今义与古义不同

    21、。这样,传注的内涵就包括:注明读音(注音);释义;述语法;述修辞;释典故;释内容;注出处注明读音(注音)注明读音(注音)“音某”: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代替。如周易坤卦:“君子有攸关。”唐陆德明周易音义注:“攸,音由,所也。”“某某反”或“某某切”:也叫反切法,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具体来讲,就是取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字的音。比如尚书盘庚篇里的“惕”字,经典释文注为:“惕,他历反。”再比如楚辞离骚“鸣玉鸾之啾啾”,清蒋骥注:“啾,即由切。”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比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读为,读曰

    22、”: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诗经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笺曰:“泮读为畔。”畔是本字,泮是假借字。 “如字如字”。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注多音字, 读本音。也就是说,一字有多音,在特 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本来的 读音去读,叫“如字”。如礼记大学 里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 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 释文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 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释义类型释义类型释词。解释字义、词义。如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汉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再比如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毛传:“贯,事也

    23、。” 串讲。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话,疏通上下文意。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郑笺注释为:“我事汝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里虽然没有 专门把单个的字词提出来解释,但在整个话的解释里实际上对个别字词已经解释了。如以“事”解释“贯”,以“顾眷”解释“顾”。这种注释方式的特点是对全句话进行整体解释。通释。通释。这个主要是用来解释全章或全篇的大意。常见的就是集解这种注释,往往在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用来解释全章的大意。比如汉赵歧的孟子章句里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

    24、矣。”释义术语释义术语“某,某;”或“某,某也”: 这是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的注释内容很广,单词、词组、实词、虚词、句子,包括名物制度都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如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郑玄注曰:“建,立也。”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清王琦注:“扬、马,扬雄、司马相如也。” “曰”、“为”、“谓之”:常用来解释名物制度,并且常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相当于 “叫做” ,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的后面。 如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南宋鲍彪本注云:“以人从葬曰殉。”再如:楚辞离骚:“

    2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母。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汉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二百四十步为亩。”“五十亩为畦也。”“谓”:谓,被解释的词放在它的前面, 相当于“指的是”。比如黄帝内经素问有:“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唐王冰注:“上古谓玄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 “谓”有时还用来串讲句意。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郑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 “言言”。这个术语通常是用来串讲词语、句意或通释全章全篇的大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说的是”。比如: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有:“望云惭高鸟,事昧竟谁辨。”唐李善注:“言事

    26、无高玩,而情之所赏,即以为美。此理幽昧,谁能分别乎?” “犹犹”。通常用这个字来注释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相当于“等于说”。比如楚辞离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宋洪兴祖补注:“掩涕,犹抆泪也。” “之言之言”、“之为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的关系,有的是音同,有的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所以这种释义的方法也叫“声训”或“音训”。 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汉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述语法述语法 有的阐述词法,有的阐述句法。 如诗经里有“与嗟麟兮”的话,毛传注为:“

    27、与嗟,叹辞也。”这是注虚词的用法。再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里有“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晋杜预注曰:“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这里杜预的注释,实际上是说明生和肉这两个字是用作使动的用法,是对实词的注释。 述修辞述修辞 这类注释在诗经的注释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如诗经中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注:“兴也。”也就是向读者说明说,这种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之前,先用自然界的事物来烘托的写作手法,是采用了“兴”的方式。 释典故释典故 魏晋以后用典成为诗歌、骈体文之类的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有的作品甚至刻意用典,有的作品几乎句句用典,因此注释典故便成了注释的

    28、一大任务。 如晋左思的咏史有:“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唐李善引史记注曰:“荆轲之燕,与屠狗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 释内容释内容 释名物释名物 释典制释典制 释地名释地名 释史实释史实 史记周本纪里有:“犬戎氏以其职来 王。”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曰:“白 狼、白鹿,犬戎之职贡也。” 资治通鉴有:“留军大岘,使鲁喻屯小 岘。”胡三省注曰:“小岘在合肥之东,大 岘又在小岘之东。” 历史上注释地名的最重要的著作当属郦道 元的水经注了,它是以水道为纲的地 理书。另外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之所 以有很高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他对历史

    29、地理的注释非常精审。 注释用来解释史实,主要是补充或订正原文。这也是注释的一个功能。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司马贞索隐注曰:“此评失也。章邯之降,由赵高用事,不信任军将,一则恐诛,二则楚兵既盛,王离见虏,遂以兵降耳。非三军要市于外,以求封明也。” 五、古籍今注方法 1注释古书,有的解释就应当囿于陈说,而要利用近代学术知识,并善于辨别不同的史料传说。这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认识。 2词往往要在句里才能确定它的意义。根据语法判断词义的疑难,这是注释古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3运用训诂方法解决古籍的难点是注释古籍常用的方法。 4注释古籍

    30、要注意古籍原无标点,注家往往因断句误而造成注释误。 5注释古籍,要注意校勘。 6在古籍注释中,利用音训是清代学者的一大贡献,但也要注意区别误用音训的情况。哪些古籍需要今譯 (1)古籍要有價值,屬於文化遺産中的精華。 (2)要有代表性。否則精華太多,譯不勝譯。 (3)不能太專门。專门的、供研究工作者用的根本不需要今譯。 (4)要使一般的讀者包括青年讀者讀了獲益。 (5)已有好譯本的,就不必重復譯,已有譯本不好才需要重譯。 如何做好古籍今譯 (1)要明確古籍今譯也是一項學術工作。和注釋古籍一樣,從事今譯者也必须對要譯的古籍下過硬功夫。 (2)要吸取前人或同時人的成果,包括对古籍校注研究的成果和今譯

    31、的成果。 (3)譯文要講究“信”、 “達”、 “雅” 。 (4)態度要認真嚴肅,光靠查辞典而没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做古籍今譯工作。古文今译的方法1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地对译。一般说,古文比较简炼,而且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遇到这种情况,可仍旧采取直译法,但要补上原文省略的词语或句子,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2意译法。意译,就是只按照原文的意思而不按原文的语法结构翻译,可以增加原文的词语,也可以调整原文的词序。意译法是在运用直译法不能准确表达原意、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情况下才使用的。 这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需要穿插进行。须注意: 第一,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

    32、名、地名、官名、书名、器物名、国号、帝号、年号、日期、度量衡单位等,以及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只须照抄,不必翻译。 第二,不能把古代的事物或古人的思想现代化,也不能把古代有关思想意识方面的概念名称译成现代名词。 第三,原文中的反动观点,宜照原文译,不必更改。 七、古传注的利用 其作用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书,二是可以研究语言的变化。標 點 (一)章(一)章 句句 漢以前的章句漢以前的章句 甲骨文:一版有數條記載,往往用線條隔開。用以分開各段的卜辭。 青銅器:西周共王時的永盂上有L L符號,有斷句作用。 簡冊:西漢儀禮簡冊,是目前已發現的使用各種符號最多的簡冊。 篇號作_,或。 章

    33、號作、。、L L。 句讀號作或。、 、L L。 題目號作。 括號作 。 在传世文献中,句读概念也形成很早。 句读连读,始于东汉何休的句读连读,始于东汉何休的公羊传解公羊传解诂诂: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 当时怎样断句,有两种主张: 语意已完才谓之句; 口中诵之当停顿处就算一句,不必语意已完,这当是最通行的方法。宋以后的句读宋以后的句读汉以来的章句后来或愍灭或变化,有人认为与雕版印刷的茍简有关。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句读”条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但亦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 文,益为周尽。 宋人的句讀較之兩漢的概念已有

    34、變化,兩漢以來一直句、讀不分,而宋人則在口誦之當停頓處加句號,又爲了使文義清楚而再加讀號。 這時的句號是用小圓圈(。)標在句末的右側。 逗號則用小點(、),有時也用小圓圈(。),而標在中間。 因爲用小圓圈、用小點,所以這時的句讀也叫圈點。(二)標 點 標點的使用和出版總署文件的頒佈標點的使用和出版總署文件的頒佈 標點符號用法和標點古籍標點符號用法和標點古籍 (1)句號(。) (2)逗號(,) (3)顿號(、) (4)分號(;) (5)冒號(:) (6)問號(?) (7)感歎號(!) (8)引號() (“ ”) (9)括號( ( ) ) (10)“破折號() (11)“省略號() (12)“着重

    35、號(用在文字的右邊) (13)“專名號(用在文字的左邊或右邊) (14)“書名號(用在文字的左邊或右邊) (三)摘 瑕 標點古籍易出錯誤標點古籍易出錯誤 (1)古籍的撰寫,離開現在最近的也已超過半個世紀,遠的有幾個、甚至十幾個、二十幾個世紀,當時習惯使用的文體、詞彙以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惯都和今天有很大距離,其中提到的人物除頭等知名者外,更多是非標點者之所熟悉的。 (2)古籍的撰寫者一般都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他们在當年所常见熟讀的書籍,從現代新型學校裏出來的標點者不可能都見過讀過。 明李日华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紫桃轩杂缀上、下(民国上、下(民国廿四年廿四年 国学珍本文库本)上册国学珍本文库本

    36、)上册27页页 河神巨灵擘山。掌迹在华岳。足迹在河东。首阳山河。正贯二山之中。三教感通录云。巨灵。名秦洪海。 河神巨灵擘山,掌迹在华岳,足迹在河东首阳山。河正贯二山之中。三教感通录云:“巨灵,名秦洪海。” 下册122页。 山有草花。红媚可人。叶如牡丹。而小土山有草花。红媚可人。叶如牡丹。而小土人名之秋海棠。人名之秋海棠。 山有草花,红媚可人,叶如牡丹而小,土山有草花,红媚可人,叶如牡丹而小,土人名之秋海棠。人名之秋海棠。 下册7页 辛酉冬得一砚。质温而泽行。墨无声三四辛酉冬得一砚。质温而泽行。墨无声三四前。却而浓云郁然。前。却而浓云郁然。 辛酉冬得一砚,质温而泽。行墨无声,三辛酉冬得一砚,质温

    37、而泽。行墨无声,三四前却,而浓云郁然。四前却,而浓云郁然。 下册42页 禹治水有玄龟负青泥。于后颔下有印文。禹治水有玄龟负青泥。于后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皆古篆字。 禹治水,有玄龟负青泥于后,颔下有印文,禹治水,有玄龟负青泥于后,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皆古篆字。 下册96页 水经隋经籍志。不载撰人。旧唐志乃云水经隋经籍志。不载撰人。旧唐志乃云郭璞作。新唐志始谓桑钦作。郭璞作。新唐志始谓桑钦作。意者意者钦成帝时人。实为此书。而晋郭璞后。钦成帝时人。实为此书。而晋郭璞后。魏郦道远作注传时。咸有所附益之耶。魏郦道远作注传时。咸有所附益之耶。 水经水经,隋经籍志隋经籍志不载撰人。不载撰人。旧唐志旧唐志

    38、乃云郭璞作,乃云郭璞作,新唐志新唐志始始谓桑钦作。谓桑钦作。意者钦成帝时人,实为意者钦成帝时人,实为此书。而晋郭璞,后魏郦道远作注传时,此书。而晋郭璞,后魏郦道远作注传时,咸有所附益之耶。咸有所附益之耶。 八琼室金石补正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5年断句年断句本本)299页 唐处士程元景墓志引金石续编跋文 孔子遇程。本于谭剡。间取束帛以赠先生。 孔子遇程本于谭剡间,取束帛以赠先生。 245页善兴寺舍利函记引广西通志金石略 中空。以盛舍利者外四面一刻。记其三中空。以盛舍利者外四面一刻。记其三刻。佛像在临桂县万寿寺。刻。佛像在临桂县万寿寺。 中空,以盛舍利者。外四面一刻记,其中空,以盛舍利者。外四面一刻记,其三刻佛像,在临桂县万寿寺。三刻佛像,在临桂县万寿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注释09历史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91737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