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2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数学模型2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模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第二二章章 初等模型初等模型2.1 公平的席位分配公平的席位分配2.2 录像机计数器的用途录像机计数器的用途2.3 双层玻璃窗的功效双层玻璃窗的功效2.4 汽车刹车距离汽车刹车距离2.5 划艇比赛的成绩划艇比赛的成绩2.6 动物的身长和体重动物的身长和体重 2.7 实物交换实物交换2.8 核军备竞赛核军备竞赛2.9 启帆远航启帆远航2.10 量纲分析与无量纲化量纲分析与无量纲化2.1 公平的席位分配公平的席位分配系别系别 学生学生 比例比例 20席的分配席的分配 人数人数 (%) 比例比例 结果结果 甲甲 103 51.5 乙乙 63 31.5 丙丙 34 17.0总和总和 200 100
2、.0 20.0 2021席的分配席的分配 比例比例 结果结果10.815 6.615 3.570 21.000 21问问题题三个系学生共三个系学生共200名名(甲甲100,乙,乙60,丙,丙40),代表会,代表会议共议共20席,按比例分配,三个系分别为席,按比例分配,三个系分别为10, 6, 4席席.因学生转系因学生转系, 三系人数为三系人数为103, 63, 34, 如何分配如何分配20席席?若代表会议增加若代表会议增加1席,如何分配席,如何分配21席席?比比例例加加惯惯例例对对丙丙系系公公平平吗吗系别系别 学生学生 比例比例 20席的分配席的分配 人数人数 (%) 比例比例 结果结果 甲甲
3、 103 51.5 10.3 乙乙 63 31.5 6.3 丙丙 34 17.0 3.4 总和总和 200 100.0 20.0 20系别系别 学生学生 比例比例 20席的分配席的分配 人数人数 (%) 比例比例 结果结果 甲甲 103 51.5 10.3 10 乙乙 63 31.5 6.3 6 丙丙 34 17.0 3.4 4总和总和 200 100.0 20.0 2021席的分配席的分配 比例比例 结果结果10.815 11 6.615 7 3.570 321.000 21背背景景Hamilton (比例加惯例比例加惯例) 方法方法-1792年美国国会用于分配各州众议员名额年美国国会用于分
4、配各州众议员名额已知已知: m方人数分别为方人数分别为 p1, p2, pm, 记总人数为记总人数为 P= p1+p2+pm, 待分配的总席位为待分配的总席位为N.记记 qi=Npi /P, 称为第称为第i方的份额方的份额(i =1,2, m) 各方先分配各方先分配qi的整数部分的整数部分qi, 总余额为总余额为miiqNN1 记记ri =qi-qi, 则第则第i方的分配名额方的分配名额ni为为其它个最大的, 1iiiiqNrqn要要求求已知份额向量已知份额向量q=(q1, , qm), 找一个整数找一个整数分配向量分配向量n=(n1, , nm), 使使n与与q最最接近接近.Hamilton
5、方法的不公平性方法的不公平性1. p1, p2, pm不变不变, N的增加会使某个的增加会使某个ni减少减少 (上例上例).2. N不变不变, pi 比比pj的增长率大的增长率大, 会使会使 ni减少减少 nj增加增加(例例1).3. p1, p2, pm不变不变, m增加增加1, N的增加会使某个的增加会使某个ni增加增加而某个而某个ni减少减少(例例2).pinii=110310i=2636i=3344总和总和 20020pi114(+10.6%)6338(+11.8%)215qi10.605.863.54 20ni116320pi10363346206qi10.506.423.470.6
6、1 21ni1163121例例1例例2“公平公平”分配方分配方法法衡量公平分配的数量指标衡量公平分配的数量指标 人数人数 席位席位 A方方 p1 n1B方方 p2 n2当当p1/n1= p2/n2 时,分配公平时,分配公平 p1/n1 p2/n2 对对A的的绝对不公平度绝对不公平度p1=150, n1=10, p1/n1=15p2=100, n2=10, p2/n2=10p1=1050, n1=10, p1/n1=105p2=1000, n2=10, p2/n2=100p1/n1 p2/n2=5但后者对但后者对A的不公平的不公平程度已大大降低程度已大大降低! !虽二者虽二者的的绝对绝对不公平度
7、相同不公平度相同若若 p1/n1 p2/n2 ,对,对 不公平不公平A p1/n1 p2/n2=5公平分配方案应公平分配方案应使使 rA , rB 尽量小尽量小设设A, B已分别有已分别有n1, n2 席席, 若增加若增加1席席, 问应分给问应分给A, 还是还是B?不妨设分配开始时不妨设分配开始时 p1/n1 p2/n2 ,即对,即对A不公平不公平.),(/21222211nnrnpnpnpA 对对A的的相对不公平度相对不公平度将绝对度量改为相对度量将绝对度量改为相对度量类似地定义类似地定义 rB(n1,n2) 将一次性的席位分配转化为动态的席位分配将一次性的席位分配转化为动态的席位分配, 即
8、即“公平公平”分配方分配方法法若若 p1/n1 p2/n2 ,定义,定义1)若)若 p1/(n1+1) p2/n2 , 则这席应给则这席应给 A2)若)若 p1/(n1+1) p2/(n2+1),应计算应计算rB(n1+1, n2)应计算应计算rA(n1, n2+1)若若rB(n1+1, n2) p2/n2 问:问: p1/n1rA(n1, n2+1), 则这席应给则这席应给 B当当 rB(n1+1, n2) rA(n1, n2+1), 该席给该席给ArA, rB的定义的定义)1()1(11212222nnpnnp该席给该席给A否则否则, 该席给该席给B, 2 , 1,)1(2innpQiii
9、i 定义定义该席给该席给Q值值较大的一方较大的一方推广到推广到m方方分配席位分配席位minnpQiiii,2 , 1,)1(2计算计算该席给该席给Q值最大的一方值最大的一方Q 值方法值方法 (Huntington)三系用三系用Q值方法重新分配值方法重新分配 21个席位个席位按人数比例的整数部分已将按人数比例的整数部分已将19席分配完毕席分配完毕甲系:甲系:p1=103, n1=10乙系:乙系:p2= 63, n2= 6丙系:丙系:p3= 34, n3= 3用用Q值方法分配值方法分配第第20席和第席和第21席席第第20席席3 .964334, 5 .947663, 4 .961110103232
10、221QQQ第第21席席3221, 4 .801211103QQQ同上同上Q3最大,第最大,第21席给丙系席给丙系甲系甲系11席席, 乙系乙系6席席, 丙系丙系4席席Q值方法值方法分配结果分配结果公平吗?公平吗?Q1最大,第最大,第20席给甲系席给甲系模型的公理化研究模型的公理化研究Q值方法比值方法比“比例加惯例比例加惯例”方法更公平吗?方法更公平吗?席位分配的公理席位分配的公理 (1974)份额份额qi=Npi /P, 分配名额分配名额ni = ni (N, p1, , pm )已知已知p1, p2, pm , P, N1) qi ni qi+1 (i=1,2, m) 公平分配性公平分配性2
11、) ni (N, p1, , pm ) ni (N+1, p1, , pm) 名额单调性名额单调性3) 若若pi车身的平均长度车身的平均长度15英尺英尺(=4.6米米)“2秒准则秒准则”与与“10英里英里/小时加一车身小时加一车身”规则规则不同不同刹刹车车距距离离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司机司机状况状况制动系统制动系统灵活性灵活性制动器作用力、车重、车速、道路、气候制动器作用力、车重、车速、道路、气候最大制动力与车质量成正比,最大制动力与车质量成正比,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车速车速常数常数反反应应距距离离制制动动距距离离常数常数假假 设设 与与 建建 模模 1. 刹车距离刹车距离 d
12、等于反应距离等于反应距离 d1 与制动距离与制动距离 d2 之和之和.2. 反应距离反应距离 d1与车速与车速 v成正比成正比.3. 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刹车时使用最大制动力F,F作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作功等于汽车动能的改变;vtd11F d2= m v2/2F m21kvvtdt1为反应时间为反应时间21ddd且且F与车的质量与车的质量m成正比成正比.22kvd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 t1的经验估计值为的经验估计值为0.75秒秒.参数估计参数估计 利用交通部门提供的一组实际数据拟合利用交通部门提供的一组实际数据拟合 k.21kvvtd模模 型型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 k=0.0256计算刹车距离、
13、刹车时间计算刹车距离、刹车时间车速车速(英里英里/小时小时) (英尺英尺/秒秒)实际刹车距离实际刹车距离(英尺)(英尺)计算刹车距离计算刹车距离(英尺)(英尺)刹车时间刹车时间(秒)(秒)2029.342(44)43.91.53044.073.5(78)82.51.84058.7116(124)132.12.15073.3173(186)192.22.56088.0248(268)263.83.070102.7343(372)346.53.680117.3464(506)439.54.3“2秒准则秒准则”应修正为应修正为 “t 秒准秒准则则”2210256. 075. 0vvkvvtd模模 型
14、型车速车速(英里英里/小时小时)刹车时间刹车时间(秒)(秒)201.5301.8402.1502.5603.0703.6804.3车速(英里车速(英里/小时)小时)010104040606080t(秒)(秒)12342.5 划艇比赛的成绩划艇比赛的成绩赛艇赛艇 2000米成绩米成绩 t (分分)种类种类 1 2 3 4 平均平均单人单人 7.16 7.25 7.28 7.17 7.21双人双人 6.87 6.92 6.95 6.77 6.88四人四人 6.33 6.42 6.48 6.13 6.32八人八人 5.87 5.92 5.82 5.73 5.84艇长艇长l 艇宽艇宽b (米米) (米
15、米) l/b 7.93 0.293 27.0 9.76 0.356 27.411.75 0.574 21.018.28 0.610 30.0空艇重空艇重w0(kg) 浆手数浆手数n 16.3 13.6 18.1 14.7对四种赛艇对四种赛艇 (单人、双人、四人、八人单人、双人、四人、八人) 4次国际次国际大赛冠军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与浆手数有某大赛冠军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与浆手数有某种关系种关系. 试建立数学模型揭示这种关系试建立数学模型揭示这种关系.问问题题准准备备调查赛艇的尺寸和重量调查赛艇的尺寸和重量l /b, w0/n 基本不变基本不变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前进阻力前进阻力 浸没部分与水的
16、摩擦力浸没部分与水的摩擦力 前进动力前进动力 浆手的划浆功率浆手的划浆功率分析赛艇速度与浆手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赛艇速度与浆手数量之间的关系.赛艇速度由前进动力和前进阻力决定赛艇速度由前进动力和前进阻力决定.划浆划浆功率功率 赛艇赛艇速度速度赛艇赛艇速度速度前进前进动力动力前进前进阻力阻力浆手浆手数量数量 艇艇重重浸没浸没面积面积 对浆手体重、功率、阻力与艇速的关系等作出假定对浆手体重、功率、阻力与艇速的关系等作出假定. . 运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建立模型运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建立模型. .模型假设模型假设1)艇形状相同)艇形状相同(l/b为常数为常数), w0与与n成正比成正比2)v是常数,阻力是常数
17、,阻力 f与与 sv2成正比成正比符号:艇速符号:艇速 v, 浸没面积浸没面积 s, 浸没体积浸没体积 A, 空艇重空艇重 w0, 阻力阻力 f, 浆手数浆手数 n, 浆手功率浆手功率 p, 浆手体重浆手体重 w, 艇重艇重 W.艇的静态特性艇的静态特性艇的动态特性艇的动态特性3)w相同,相同,p不变,不变,p与与w成正比成正比浆手的特征浆手的特征模型模型建立建立f sv2,p wv (n/s)1/3s1/2 A1/3,A W(=w0+nw) n s n2/3v n1/9比赛成绩比赛成绩 t n 1/9np fv,模型检验模型检验n t1 7.212 6.884 6.328 5.84bant
18、11. 021. 7ntnbatloglog线性最小二乘法线性最小二乘法利用利用4次国际大赛冠军的平均次国际大赛冠军的平均成绩对模型成绩对模型 t n 1/ 9 进行检验进行检验.tn12487.216.886.325.84与模型吻合!与模型吻合!划艇比赛的成绩划艇比赛的成绩 对实际数据做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实际数据做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 利用物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利用物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 模型假设比较粗糙模型假设比较粗糙. 利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及简单的比例利用合适的物理定律及简单的比例方法建模方法建模(只考虑各种艇的相对速度只考虑各种艇的相对速度). 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十分吻合
19、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十分吻合 (巧合!巧合!)2.6 动物的身长和体重动物的身长和体重背景与问题背景与问题 研究四足动物躯干的长度与体重的关系研究四足动物躯干的长度与体重的关系. 家畜收购站家畜收购站 (屠宰场屠宰场) 希望从躯干长度估计体重希望从躯干长度估计体重. 不陷入各种动物生理结构的研究不陷入各种动物生理结构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将动物躯干将动物躯干类比类比为圆柱形的弹性梁,四肢为为圆柱形的弹性梁,四肢为支架,借助弹性力学的已有结果进行分析支架,借助弹性力学的已有结果进行分析.假假 设设 与与 建建 模模 1. 躯干为圆柱体,长度躯干为圆柱体,长度 l, 直径直径 d, 断面面积断面
20、面积 s.2. 圆柱体为弹性梁,四肢为支架圆柱体为弹性梁,四肢为支架.3. 动物在自身体重动物在自身体重 f 作用下,躯干作用下,躯干最大下垂为最大下垂为 b (梁的最大弯曲梁的最大弯曲).4. 弹性力学的已有结果:弹性力学的已有结果:dlbf23sdflb 5. 由由 f sl ,得得23dllbb/l是动物躯干的相对下垂度是动物躯干的相对下垂度.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动物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动物的 b/l 已经达到最已经达到最合适的数值,即合适的数值,即 b/l=常数常数(与动物尺寸无关与动物尺寸无关). b/l 太大,四肢无法支撑;太大,四肢无法支撑; b/l 太小,四肢的尺寸超过支撑躯
21、干太小,四肢的尺寸超过支撑躯干的需要,不合乎生物进化论的需要,不合乎生物进化论.对于一种四足动物对于一种四足动物( (如生猪如生猪) )由统计数据确定系数由统计数据确定系数k .l3 d2 f sl, s d2, l3 d2 躯干的相对下垂度躯干的相对下垂度b/l l 3/d2 dlbf假设与建模假设与建模 f l4f =kl4可以从躯干长度可以从躯干长度 l 估计动物体重估计动物体重 f .动物的身长和体重动物的身长和体重将动物躯干将动物躯干类比类比为弹性梁为弹性梁充满想象力的充满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大胆假设!转化为有确切研究成果的弹性梁在自重下的转化为有确切研究成果的弹性梁在自重下的挠曲问题挠
22、曲问题.类比法是数学建模的一种常用方法类比法是数学建模的一种常用方法.问问题题甲有物品甲有物品X, 乙有物品乙有物品Y, 双方为满足更高的需要,双方为满足更高的需要,商定相互交换一部分。研究实物交换方案商定相互交换一部分。研究实物交换方案.yxp.用用x,y分别表示甲分别表示甲(乙乙)占有占有X,Y的数量。设交换前甲占的数量。设交换前甲占有有X的数量为的数量为x0, 乙占有乙占有Y的的数量为数量为y0, 作图:作图:若不考虑双方对若不考虑双方对X,Y的偏爱,则矩形内任一点的偏爱,则矩形内任一点 p(x,y)都是一种交换方案:甲占有都是一种交换方案:甲占有(x,y) ,乙占有,乙占有(x0 -x
23、, y0 -y). xyyo0 xo2.7 实物交换实物交换xyyoy1y20 x1x2xop1p2.甲的无差别曲线甲的无差别曲线分析与建模分析与建模如果甲占有如果甲占有(x1,y1)与占有与占有(x2,y2)具有同样的满意程度具有同样的满意程度,即即p1, p2对甲是无差别的对甲是无差别的.MN将所有与将所有与p1, p2无差别的点无差别的点连接起来连接起来, 得到一条得到一条无差别无差别曲线曲线MN.线上各点的满意度相同线上各点的满意度相同, 线的形状反映对线的形状反映对X,Y的偏爱程度的偏爱程度.N1M1P3(x3,y3).比比MN各点满意度更高的点如各点满意度更高的点如p3,在另一条无
24、差别曲,在另一条无差别曲线线M1N1上上, 于是形成一族无差别曲线(无数条)于是形成一族无差别曲线(无数条).yxp1.yxp2.c1 y0 xf(x,y)=c1无差别曲线族的性质:无差别曲线族的性质: 单调减单调减(x增加增加, y减小减小) 下凸下凸(凸向原点凸向原点) 互不相交互不相交在在p1点占有点占有x少、少、y多,多,宁愿以较多的宁愿以较多的 y换取换取较少的较少的 x;在在p2点占有点占有y少、少、x多,多,就要以较多的就要以较多的 x换取换取较少的较少的 y.甲的无差别曲线族记作甲的无差别曲线族记作f(x,y)=c1c1满意度满意度(f 等满意度曲线)等满意度曲线)甲的无差别曲
25、线甲的无差别曲线xyOg(x,y)=c2c2 乙的无差别曲线族乙的无差别曲线族 g(x,y)=c2具有具有相同性质(形状可以不同)相同性质(形状可以不同). 双方的交换路径双方的交换路径xyyoOxof=c1Oxyg=c2乙的无差别曲线族乙的无差别曲线族 g=c2 (坐标系坐标系xOy, 且反向)且反向)甲的无差别曲线族甲的无差别曲线族 f=c1ABp P 双方满意的交换方案必双方满意的交换方案必在在AB(交换路径)上(交换路径)上! !因为在因为在AB外的任一点外的任一点p, (双方双方)满意度低于满意度低于AB上的点上的点p.两族曲线切点连线记作两族曲线切点连线记作AB分析与建模分析与建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