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学与土力学第4章-土中应力计算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土质学与土力学第4章-土中应力计算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质 土力学 应力 计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4章土中应力计算章土中应力计算 4.1概述概述4.2 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4.3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4.4 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4.5 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4.6 有效应力概念有效应力概念4.7 其他条件下的地基应力计算其他条件下的地基应力计算4.1概述概述4.1.1土中应力计算方法土中应力计算方法 土中应力产生的条件不同,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也不同。主要采用弹性理论公式,即把地基土视为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实际上,土体是一种非均质的、各向异性的多相分散体,是非理想弹性体,
2、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土体中应力必然带来计算误差,但对于一般工程,其误差是工程所允许的。但对于许多复杂条件下工程的应力计算,应采用其他更为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法,如非线性力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等。采用弹性理论虽然同土体的实际情况有差别,但其计算结果基本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其主要理由如下: 1)土的分散性影响。土是三相组成的分散体,而不是连续介质,土中应力是通过土颗粒间的接触而传递的。但是,由于建筑物基础面积尺寸远远大于土颗粒尺寸,同时研究的也只是计算平面上的平均应力,而不是土颗粒间的接触集中应力。因此可以忽略土分散性的影响,近似地将土体作为连续体考虑,而应用弹性理论。4.1概述概述2)土的非均质性和非
3、理想弹性体的影响。土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各种结构与构造,使土呈现不均匀性。同时土体也不是一种理想的弹性体,而是一种具有弹塑性或黏滞性的介质。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土中应力水平较低,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接近于线性关系,可以应用弹性理论方法。因此,当土层间的性质差异不大时,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土中应力在实用上是允许的。3)地基土可视为半无限体。半无限体就是无限空间体的一半,即该物体在水平向x轴及y轴的正负方向是无限延伸的,而竖直向z轴仅只在向下的正方向是无限延伸的,向上的负方向等于零。地基土在水平向及深度方向相对于建筑物基础的尺寸而言,可以认为是无限延伸的。因此,可以认为地基土符合半无限体假定。4.1概述概述4
4、.1.2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1)法向应力与剪应力土体中某点M的应力状态,可以用一个正六面单元体上的应力来表示。若半无限土体所采用的直角坐标系如图4-1所示。图4-1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4.1概述概述则作用在单元体上的3个法向应力分量为x、y、z,6个剪应力分量为xy=yx、yz=zy、zx=xz。剪应力的脚标前面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剪应力作用面的法线方向,后一个表示剪应力的作用方向。在土力学中规定法向应力以压应力为正,拉应力为负。剪应力的正负号规定是当剪应力作用面上的法向应力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一致时,则剪应力的方向与坐标轴正方向一致时为正, 反之为负。在图4-1所示的法向应力及剪
5、应力均为正。4.1概述概述(2)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土中某点的应力按产生的原因分为与两种。由土体重力引起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自重应力一般自土形成时就在土中产生,因此也将它称作为长驻应力。附加应力是指由外荷载(如建筑物荷载、车辆荷载、土中水的渗流力、地震力等)的作用,在土中产生的应力增量。修建建筑物后,土中的应力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之和,称为总应力,即总应力总应力=自重应力自重应力+附加应力附加应力。4.2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假设土体是均匀的半无限体,土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任一竖直切面都是对称面,切面上不存在剪应力。因此,在深度z处平面上,土体因自身重力产生的竖向应力cz(简称为自重应力
6、)等于单位面积上土柱体的重力W,如图4-2所示。图4-2均质土的自重应力分布4.2.1均质土体均质土体当地基是均质土体时,在深度z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土的重度(kN/m3);z计算深度(m);F土柱体的截面积,现取F=1。从式(4-1)知,自重应力随深度z线性增加,呈三角形分布,如图4-2所示。4.2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4.2.2成层土体成层土体当地基是成层土体时,各土层的厚度为hi,重度为i,在深度z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也等于单位面积上土柱体的重力 即 。如图4-3所示cz=(W1+W2)=1h1+2h2从式(4-2)知,成层土体的自重应力分布是折线形,如图4-3所示。4.2土中
7、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图4-3成层土的自重应力分布4.2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4.2.3土层中有地下水土层中有地下水计算地下水位以下土的自重应力时,应根据土的性质确定是否需要考虑水的浮力作用。通常水下的砂性土需要考虑浮力作用,黏性土则视其物理状态而定。一般认为,若水下的黏性土液性指数若水下的黏性土液性指数IL1,则土处于流动状态,土颗粒之间存在着大量自由水,此时可以认为土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若若 IL0,则土处于固体状态,土中自由水受到土颗粒间结合水膜的阻碍不能传递静水压力,认为土体不受水的浮力作用;若若0IL1,故认为黏土层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其浮重度为2=7.1kN/m3土中
8、各点自重应力计算如下:a点,z=0,cz=z=0。b点,z=2m,cz=19kN/m32m=38kPa。c点,z=5m,cz=ihi=68kPa。d点,z=9m,cz=96.4kPa。土层中的自重应力cz分布,如图4-5所示。4.2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图4-5例4-1图4.2土中自重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计算【例4-2】计算如图4-6所示水下地基土中的自重应力。解:水下的粗砂层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其浮重度为=(sat-w)=19.5kN/m3-9.81kN/m3=9.69kN/m3黏土层因为P,IL0,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如图4-10a所示。4.3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基础底面的压力
9、分布与计算图4-9基底压力分布的简化计算a)中心荷载时b)偏心荷载时图4-10偏心荷载时基底压力分布的几种情况4.3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2)当 时,pmax=0,基底压力呈三角形分布,如图4-10b所示。3)当 时,pmax0,即产生拉应力,如图4-10c所示,但基底与土之间不能承受拉应力,这时产生拉应力部分的基底将与土脱开,而不能传递荷载,基底压力将重新分布,如图4-10d所示。4.3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与计算假设地基为连续、均匀、各向同性半无限空间弹性体的地基模型。在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表面,作用一竖向集中力Q,如图4-11所示,
10、计算半无限体内任意点M的应力(不考虑弹性体的体积力)。在弹性理论中由布辛尼斯克(J.V.Boussinesq,1885)解得,其应力及位移的表达式如下:1)当M点应力采用直角坐标表示时,如图4-11所示。法向应力为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X、Y、Z轴方向的位移分别为式中x,y,zM点的坐标;E,弹性模量及泊松比。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图4-11布辛尼斯克解答(直角坐标表示)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2)当M点应力采用极坐
11、标表示时,如图4-12所示。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图4-12布辛尼斯克解答(极坐标表示)上述的应力及位移分量计算公式,在集中力作用点处是不适用的,因为当R0时,从上述公式可见应力及位移均趋于无穷大,这时土已发生塑性变形,按弹性理论解得的公式已不适用。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在上述应力及位移分量中,应用最多的是竖向法向应力z及竖向位移,因此本章将重点讨论z的计算。为了应用方便,式(4-7)可以写成式(4-21)的形式。式中应力系数,=3/21+(r/z)25/2,它是(r/z)的函数,可制成表格查用。现将应力系数值列于
12、表4-2。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表4-2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系数值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r/zr/zr/zr/zr/z0.000.47750.500.27331.000.08441.500.02512.000.00850.050.47450.550.24661.050.07441.550.02242.200.00580.100.46570.600.22141.100.06581.600.02002.400.00400.150.45160.650.19781.150.05811.650.01792.600.00290.
13、200.43290.700.17621.200.05131.700.01602.800.00210.250.41030.750.15651.250.04541.750.01443.000.00150.300.38490.800.13861.300.04021.800.01293.500.00070.350.35770.850.12261.350.03571.850.01164.000.00040.400.32940.900.10831.400.03171.900.01054.500.00020.450.30110.950.09561.450.02821.950.00955.000.0001图4
14、-13集中力作用下的地面沉降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在工程实践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地面竖向位移(即沉降)。计算地面某点A(其坐标为z=0,R=r)的沉降可由式(4-15)求得,如图4-13所示。式中E0土的变形模量(kPa)。土中附加应力是由建筑物荷载引起的应力增量,虽然实践中几乎没有集中力,但应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公式,通过叠加原理或者积分的方法可以得到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公式。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例4-3】在地表面作用集中力Q=200kN,计算地面下深度z=3m处水平面上的竖向法向应力z分布
15、,以及距离Q的作用点r=1m处竖直面上的竖向法向应力z分布。解:各点的竖应力z可按式(4-21)计算,见表4-3及表4-4,绘出z分布图,如图 4-14所示。表4-3z=3m处水平面上竖应力z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r/m012345r/z00.330.6711.331.670.4780.3690.1890.0840.0380.017z/kPa10.68.24.21.90.80.4表4-4r=1m处竖直面上竖应力z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z/m0123456r/z1.000.500.330.250.200.1700.0
16、840.2730.3690.4100.4330.444z/kPa016.813.78.25.13.52.5图4-14中竖应力z的分布曲线表明,在半无限土体内任一水平面上,随着与集中力作用点距离的增大,z迅速地减小。在不通过集中力作用点的任一竖向剖面上,在土体表面处z=0,随着深度的增加,z逐渐增大,在某一深度处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减小。图4-1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z分布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例4-4】矩形基础,b=2m,l=4m,作用均布荷载p=10kPa,计算矩形基础中点O下深度z=2m、10m处的竖向应力z。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
17、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图4-15基础上的分布荷载用集中力代替解:计算时将基础上的分布荷载用8个等份集中力Qi代替,如图4-15所示。 将基础分成8等份,每等份面积F=(11)m2,则作用在每等份面积上的集中力Qi=pF=10kPa1m2=10kN。各集中力Qi对矩形基础中点O的距离分别为各集中力Qi对基础中点O下深度z=2m及10m处的竖应力z值的计算见表4-5。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O点下深度z=2m处的竖向应力z为O点下深度z=10m处的竖向应力z为4.4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表4-5zi计算表Qiz/mr/mr
18、/zzi=Qi/2/kPaQ1,4,5,821.5810.7910.1420.36Q2,3,6,720.7070.3530.3560.89Q1,4,5,8101.5810.1580.4490.045Q2,3,6,7100.7070.0710.4710.047在实践中,荷载很少是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在土上,而往往是通过基础分布在一定面积上。若基础底面的形状或基底下的荷载分布不规则若基础底面的形状或基底下的荷载分布不规则,则可以把分布荷载分割为许多集中力,然后应用布辛尼斯克公式和叠加方法计算土中应力。若基础底面的形状及分布荷载有规律若基础底面的形状及分布荷载有规律,则可以应用积分方法解得相应的土中应
19、力。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若在半无限土体表面作用一分布荷载p(,),如图4-16所示。为了计算土中某点M(x,y,z)的竖应力z,可以在基底范围内取元素面积dF=dd,作用在元素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以用集中力dQ表示,dQ=p(,)dd。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图4-16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简图这时土中M点的竖应力z可以用式(4-7)在基底面积范围内进行积分求得,即求解式(4-23)取决于3个边界条件:1)分布荷载p(,)的分布规律及其大小。2)分布荷载的分布面积F的几何形状及其大小。3)应力计算点M的坐
20、标x,y,z。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基础底面形状及分布荷载作用时,土中应力的计算公式。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4.5.1空间问题空间问题若作用的荷载是分布在有限面积范围内,从式(4-23)知,土中应力与计算点的空间坐标(x,y,z)有关,这类解均属空间问题。如前面介绍的集中力作用时的布辛尼斯克解,以及下面讨论的圆形面积和矩形面积分布荷载下的解均为空间问题。1.圆形面积上作用均布荷载时,土中竖向应力z的计算如图4-17所示,圆形面积上作用均布荷载p,计算土中任一点M(r,z)的竖向应力。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图4-1
21、7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z计算简图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若采用极坐标表示,原点在圆心O。取元素面积dF=dd,其上作用元素荷载dQ=pdF=pdd,由式(4-23)在圆形面积范围内积分求得z。应注意式中的R在图4-17中用R1表示,已知得解式(4-24)得竖向应力z的表达式为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c应力系数,它是r/R及z/R的函数,由表4-6查得; R圆形的半径; r应力计算点M到z轴的水平距离。表4-6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c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
22、中应力计算r/Rz/R00.20.40.60.81.01.21.41.61.82.00.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5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0.20.998 0.991 0.987 0.970 0.890 0.468 0.077 0.015 0.005 0.002 0.0010.40.949 0.943 0.920 0.860 0.712 0.435 0.181 0.065 0.026 0.012 0.0060.60.864 0.852 0.813 0.733 0.591 0.400 0.224 0.113 0.0
23、56 0.029 0.0160.80.756 0.742 0.699 0.619 0.504 0.366 0.237 0.142 0.083 0.048 0.0291.00.646 0.633 0.593 0.525 0.434 0.332 0.235 0.157 0.102 0.065 0.042(续)4.5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计算r/Rz/R00.20.40.60.81.01.21.41.61.82.01.20.547 0.535 0.502 0.447 0.377 0.300 0.226 0.162 0.113 0.078 0.0531.40.461
24、0.452 0.425 0.383 0.329 0.270 0.212 0.161 0.118 0.086 0.0621.60.390 0.383 0.362 0.330 0.288 0.243 0.197 0.156 0.120 0.090 0.0681.80.332 0.327 0.311 0.285 0.254 0.218 0.182 0.148 0.118 0.092 0.0722.00.285 0.280 0.268 0.248 0.224 0.196 0.167 0.140 0.114 0.092 0.0742.20.246 0.242 0.233 0.218 0.198 0.17
25、6 0.153 0.131 0.109 0.090 0.0742.40.214 0.211 0.203 0.192 0.176 0.159 0.146 0.122 0.104 0.087 0.0732.60.187 0.185 0.179 0.170 0.158 0.144 0.129 0.113 0.098 0.084 0.0712.80.165 0.163 0.159 0.151 0.141 0.130 0.118 0.105 0.092 0.080 0.0693.00.146 0.145 0.141 0.135 0.127 0.118 0.108 1.097 0.087 0.077 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