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中公)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中公)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小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小学版教师资格认定相关知识教师资格认定相关知识1 1、怎样成为一名教师?、怎样成为一名教师?(1 1)具备条件)具备条件-(2 2)参加课程考试)参加课程考试- - (3 3)认证教师资格)认证教师资格-(4 4)参加教师岗位招考)参加教师岗位招考-(5 5)见习)见习-(6 6)转正)转正2 2、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取得教师资格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 1)良好的德行)良好的德行(2 2)合格的学历条件)合格的学历条件幼师:幼师学校毕业小学:师范学校(中专)以上初中:大专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3 3)良好的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能力
2、(4 4)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3 3、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取得教师资格须参加哪些课程考试?(1 1)综合素质)综合素质(2 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3 3)普通话)普通话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心理素养和和教教育教学能力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
3、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考核指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模块模块比例比例题型题型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学中学教学 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德育中学德育68%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中学课程中学课程 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2%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合计合计100%单项选择题:30%非选择题:70%考试题型:考试题型:1 1、单项选择题
4、:、单项选择题: 20202=402=40分分2 2、简答题:、简答题:3 310=3010=30分分3 3、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2 220=4020=40分分4 4、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x40=401x40=40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章:教育基础1 1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2.2.小学小学的组织与运行的组织与运行3.3.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4.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5.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6.6.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二章:学生指导1、心理学基础知识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3、小学儿童
5、学习4.小学德育5.美育6.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班级与班级管理2.班主任3.班级活动4.班队活动5.课外活动第四章:学科知识第四章:学科知识1、小学课程及其发展2、小学课程标准第五章:教学设计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前期2.教案设计与编写3、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4、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六章:教学实施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与方法4.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5.课堂教学实施6.学习动机7.学习方式第七章:教学评价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章:教育基础一、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
6、、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我国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发展 1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 1)特征:)特征: 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仿; 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社会与古代、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教育 (1 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埃及,大约在公元前
7、25002500年;我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1000多年的多年的商代。商代。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脱离。 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 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的官吏和骑士;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级性和宗教性; 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经
8、典为主; 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 (1 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
9、习积极性的新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师生关系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极大的发展。 双轨制:双轨制: (2 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建设人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法论的基础。4.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简答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简答)1.1.教育对象的特殊
10、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3.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知识1 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3 3、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包括:(1 1)教师)教师(2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
11、写者;(3 3)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管理人员(4 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4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响不断变化的。5.5.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2、 (简答)(简答)三、教育学的起源与三、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发展 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评价评价: 1 1、非科学的、非科学的 2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 2、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 评评 价:价: (1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解释; (2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
13、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评评 价:价: (1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 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源说并不远。 4 4、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恩格斯恩格斯 米丁斯基米丁斯基 (苏联)(苏联) 世界教育史世界教育史 5 5、生活需要起源说、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杨贤江、钱亦石杨贤江、钱亦石评评 价:价: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实的限制
14、因素和中介因素2、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孔子:论语论语 孟子:孟子:孟子孟子 无名氏:无名氏:中庸中庸 无名氏:无名氏:大学大学主要教育学家:1 1、培根:培根:英国哲学家,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贡献:首次把“教育学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作为独立学科提出;2 2、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捷克教育家贡献:贡献:大教学论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著作;3、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
15、: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四、现代教育的特征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简答)(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行人的全(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行人的全面发展面发展(三)教育逐步实现了法律到事实上的平等。(三)教育逐步实现了法律到事实上的平等。(四)实现法律上平等(四)实现法律上平等(五)教育科学研究法论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五)教育科学研究法论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义和唯物辩证法。我国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的目的? (简答 坚持教育的
16、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脑力和体力的和谐发展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脑力和体力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当前的学制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改革1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 1)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19861986年颁布年颁布(2 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1992年国务年国务院颁院颁(3 3)宪法有关精神)宪法有关精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1
17、 1)实施对象:)实施对象:6 6岁入学,义务教育岁入学,义务教育9 9年;年;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1)普及性()普及性(2 2)基础性()基础性(3 3)强制性强制性7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 1)全民性()全民性(2 2)义务性()义务性(3 3)全面性)全面性 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 (1 1)实施对象:)实施对象:6 6岁入学,义务教育岁入学,义务教育9 9年;年; (2 2)学制:)学制:“6+36+3”、“5+45+4”、“九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 (3 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
18、(县)、业务统管(县)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 (4 4)办学条件:经费)办学条件:经费+ +师资师资 6 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简答)(简答) (1 1)普及性)普及性 (2 2)基础性)基础性 (3 3)强制性)强制性 7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 1)全民性)全民性 (2 2)义务性)义务性 (3 3)全面性)全面性 二、小学教育的目的二、小学教育的目的 1 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 (1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
19、激励作用)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3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 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 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 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2 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 3)教育理想)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大学大学: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简答)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简答) 1.1.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2.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
20、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简答 1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 2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1 1)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 (2 2)学生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学生具有民主法制意识 (3 3)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4 4)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四有新人。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答
21、)1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价值取向;2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 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4 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 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 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四、新课改基本理念 (简答)1 1.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2.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3.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树立师生交往互
22、动的平等观4.4.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5 5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6.6.明确终身学习理念明确终身学习理念7.7.树立评价促发展观。树立评价促发展观。课程实施 【学生观】【学生观】- -以人为本(材料必考)以人为本(材料必考)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 学生是生命活力的人 【教师观】:(材料必考)【教师观】:(材料必考)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者。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
23、者。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心理的辅导者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心理的辅导者 从学校教师转变为开放教师从学校教师转变为开放教师第六节教育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1 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1 1)目的上:注重应用性)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 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3 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 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二、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二、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1 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展(2 2)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
24、)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法 简答1 1、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2 2、教育调研法、教育调研法3 3、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4 4、行为研究法、行为研究法5 5、文献法、文献法6.6.教育叙事法教育叙事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遗忘感觉、知觉、注意、记忆、遗忘思维、人格思维、人格模块二学生指导模块二学生指导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知识(一)一).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 1.1.从无意识记忆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无意识记忆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 2.2.从机械识记忆为主向意义记为主过渡从机械识记忆为
25、主向意义记为主过渡 3.3.从形象记忆为主向语词逻辑记忆为主过渡从形象记忆为主向语词逻辑记忆为主过渡 4 4小学生的记忆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的记忆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1 1、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1 1)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 观察目的性较差;观察目的性较差; 观察缺乏精确性;观察缺乏精确性; 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缺乏深刻性;观察缺乏深刻性;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意义记忆迅速发展(3 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简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简答)A A、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期作用、有意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