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与法治》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3套).docx

  • 上传人(卖家):浪漫满屋
  • 文档编号:2904356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5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与法治》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3套).docx》由用户(浪漫满屋)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 2022 国家 开放 大学 电大 思想道德 法治 作业 终结 试题 答案 最新 整理
    资源描述:

    1、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与法治大作业终结性3套试题及答案试卷一一、材料分析题(20分)集体主义原则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写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为古而有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体现为战火纷飞年代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为和平建设时期的“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为复兴路上的“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更体现为抗击疫情中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2、。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怎样理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答:在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保证和满足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这是因为,社会集体利益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和社会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的实现。社会集体利益虽然不是个人利益的机械相加的总和,然而它决不是存在于广大群众个人利益之外的东西。社会主义道德不仅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而且认为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大局出发,在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前提下,去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在这里,我们还必须强调,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与小团体主义

    3、、本位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的本质是不顾甚至损害国家和整体利益去追求少数人的利。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这一精神充分说明,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既要依法保护个人利益,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

    4、会集体利益,为保护社会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有的为了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充分说明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集体精神,有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它要求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公平竞争,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要求人们不能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任何道德准则,必须在遵守一定道德准则的前提下谋取正当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

    5、济,又是道德经济。我们强调集体主义,就是要求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要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最高宗旨,这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总之,集体主义原则集中地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是人民群众平等的同志式的联合体。个人不仅是集体的一员,而且是其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富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生活于集体之中的任何人都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只有在发展集体事业中才能发展个人。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意志纳入集体的意志中去,以实现集体目标的形式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6、。二、简答题(10分)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自治权,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和一级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见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即不釆用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治制度,也不搞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

    7、经济的经济制度。它也不同于经济特区。其高度自治权,无论在权力的内容和行使权力的范围上,都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构成了特别行政区的主要特色。在立法权方面,特别行政区可以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法律,既不受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限制,也不受刑法、民法范围的限制。在行政权方面,享有其他行政区所没有的财政、经济贸易、货币金融、海运、航空、文化教育和治安等方面的管理权。在司法权方面,享有司法终审权,无须上诉到国家最高法院解决。在涉外事务方面,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同时又可授权特别行政区依法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如可以作为国家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与

    8、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谈判,参加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设立地区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的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大陆统一的台湾等特定地区。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下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施宪法和全国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司法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

    9、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中的一个行政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也不是联邦制国家中的成员国。和其他行政区一样,与中央人民政府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服从和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理。特别行政区建立的政府,只能是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不能作出行使国家主权的行为,特别行政区的一切权力是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试卷二一、材料分析题(20分)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是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

    10、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2022年3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1.什么是人生价值?答:要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学习有关社会发展的理论,特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恰当位置。社会总是时时刻在变化、发展,个人在社会中会随之相应变化,对社会的认识绝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要常常提醒自己务必辩证地看待问题,努力设计好自己,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

    11、处于一种积极状态。认真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任何人都要通过社会生活与他人、群体乃至社会接触,在这当中,就得明确相应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为此,人们便不得不尽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一切行动必须遵循社会规范,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有人说,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将能学到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通过学习怎样与别人交往,怎样将课本中的知识用于实践,我们会更加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中关于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勇于奉献的内涵与实质。因此我们要胸怀一颗热心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多与社会的接触,

    12、关心、爱护社会这个大家庭,切实加深自己对社会的了解,争取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踊跃参与社会改造,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是复杂的,有好的方面,也必然有许多弊端与不足。自觉地为社会做奉献,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让我们真正理解社会,做社会的人,一如既往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答: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

    13、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二是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三是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答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

    14、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至关重要。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客观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建立在正确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5、二、简答题(10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哪些?答: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 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 宗教信仰自由;(4) 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 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6) 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

    16、(7) 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 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试卷三一、材料分析题(20分)2021年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文章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

    17、旗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文章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

    18、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答:我们之所以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因为他是对的而且是目前唯一对的科学的信仰,另一个前提或者说是原因,就是我们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样,走社会主义

    19、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也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还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此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我们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应该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深深扎根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讲话中说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走的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

    20、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应该看到现在的中国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二、简答题(10分)1.法律的含义是什么?答: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

    21、,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可划分为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宪法是高于其它法律部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

    22、成部分。法律可划分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总称。2.什么是依法治国?答: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目的性和长期性。依法治国是治国之道,是发展社会

    23、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贯彻实施,同时,还应配合其他治国手段,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

    24、坚持依宪治国是由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全面的、重大的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是全国人民根本的行为准则,一般法律的制定皆以宪法为依据和基础,宪法表征了执政者执政的合法性。因此,法治的首要之义就是宪法之治,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是无从谈起。健全宪法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实施对于整个法治建设的水平和状况举足轻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法治建设的水平和程度。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仅供参考考点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2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考点1:社会存在: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地理环境。表现:对生产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对军事政治影响。人口因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且影响社会发展。表现:一定数量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前提人口状况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易考题型:选择题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6、。(如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考点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2.社会意识的分类: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区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表现为人们的情感、风俗、习惯等等。思想体系: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来区分,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

    27、: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区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易考题型:选择题考点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2)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

    28、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考点4: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一: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

    29、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易考题型:选择题二:我们没有把技术单独列为生产力的要素。因为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是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易考题型:选择题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

    30、”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本质。(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易考题型:选择题

    31、、简答、论述题五: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生

    32、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考点5: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主导地位)、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是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思想上层建

    33、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影响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易考题型:选择题考点6:社会形态的划分划分社会形态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中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2.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34、是它的第一阶段)。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3.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易考题型:选择题考点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原因:(1)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

    35、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易考题型:选择题考点8:社会自然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2)在历史决定论看

    36、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考点9: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2.所谓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

    37、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超越”情况,就世界范围而言,不仅不违背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反而是以这个规律的存在为前提的。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考点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

    38、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考点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由于产品分配不公出现两

    39、极分化。2.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上述的阶级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来划分阶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易考题型:选择题考点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

    40、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2.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社会革命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与法治》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3套).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9043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