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分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2讲-台湾文学(六)台湾散文分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台湾 文学 散文 分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十一讲 台湾散文、戏剧重点与难点v1、了解台湾散文创作概况;掌握台湾散文领域代表作家创作成就,以及代表作的创作特点。v2、台湾戏剧发展概况以及姚一伟、赖声川的戏剧创作。第一节 台湾散文创作概述v台湾散文创作的艺术水平不亚于台湾的小说、诗歌创作。v台湾散文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从纵向发展考察,台湾散文演变有三个阶段:1945年1959年是第一阶段;1960年1979年是第二阶段;198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v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侵袭下,都市成为金钱游戏与色情犯罪的渊薮,农村凋敝,青年人口大量流入工业区,社会上贫富之间差异巨大,劳资冲突加剧,民主意识觉醒,
2、党内外权力争逐激烈。v种种现状使得台湾散文发生了两极变化:有些人疏离了散文,确切地讲是疏离了文学,投入直接抗争的阵营,以笔代剑,写作政论文章;有些人倦于斗争,归隐田园,自守自己的世界,听鸟赏花,学道悟禅。v这两种趋向对散文创作及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滞碍,直面人生、执着艺术的散文作家,已是寥若晨星。桑柔、龙应台、朱天心、陈列、简媜是杰出代表。v八、九十年代,有一种介于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的“散文”强占了文学市场。这类“散文”以轻薄短小为争取工商时代读者的利器,以文章配合插画来吸引年青人,内容轻薄漂浮,只是编织梦幻而已,这类东西发展到极致,只有三、五行的几句话。v台湾文坛现阶段的散文,引用散文家郭枫的话
3、说,“已一片模糊了”。第二节 台湾散文代表作家简介一、梁实秋1、作家简介v梁实秋(19031987),1949年6月底赴台湾,历任台湾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国立”编译馆馆长。2、创作概况v梁实秋一生的文学活动主要在台湾,他到台湾后所写的散文占他全部散文作品的十之八九,共出版散文集三十种,主要有雅舍小品四册、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实秋杂文、西雅图杂记、槐园梦忆、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散文、秋之颂等,另外还有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四十卷译著等。3、散文内容v梁实秋散文内容涉猎甚广,除一些回忆个人家世、生平经历的散文:我在小学、清华八
4、年、回忆抗战时期、职业、退休等等。之外,其他散文几乎不离“人文”二字。v一是人性视角。v梁实秋注意剖析人性的美丑善恶,他围绕“人”字做文章,写人的性格、年龄、秉性、习惯、癖好,如懒、勤、馋等;也写人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如生日、婚礼、喜筵等。v梁实秋坚持文学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的观点,因此,他的散文在写人的行为、处世态度的同时,也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和处世的智慧,使得他的散文具有警世、通世、醒世的积极意义,如升官图、暴发户、脸谱、奖券、偏方等。他的散文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意义。v二是文化视角。v梁实秋注重研究人类的种种文化,善于广泛摄取亲身体验过的人们衣食住行及民俗民风等文化现象入文。v如写居住文化
5、: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雅舍等;写饮食及烟茶酒文化:吸烟、饮茶、喝酒等及雅舍谈吃中的各篇;写衣着及购销文化:衣裳、制服、领带、鞋、包装、广告等;写礼仪、伦理文化:谈礼、让座、谦让、握手、敬老、商店礼貌等。v写人情人伦文化:想我的母亲、父母的爱、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谈徐志摩、忆沈从文等等;写乡土民俗文化:过年、爆竹、听戏、放风筝、北平年景、北平的街道等等;写中西文化比较:圆桌与筷子等。4、散文风格v梁实秋散文有抒情散文、记人叙事散文、读书札记、杂文等多种样式,但以随笔小品为多。他称自己是“古典的头脑,浪漫的心肠”。v他的散文讲究对仗工整,音调雅洁,口语活泼,用字讲究平仄谐调,并且善于在自然散淡的书
6、写中安排一些不规则的对偶、排比,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得散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国文味道”。v梁实秋提倡作文要言之有物、少说废话,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他写散文往往言简意赅、文笔精炼。v他在散文中还喜欢引经据典,穿插俚语、俗谚或奇闻趣事,这使得他的散文优游自在、涵蕴丰厚、幽默风趣。简约、幽默、丰盈、典雅是梁实秋散文的风格。v梁实秋散文创作的成功得力于其学贯中西、博识强记以及对人性、人情的深入体察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他的写作视野相当开阔,评论也很有智慧和灵光。二、台静农1、作家及作品简介v台静农(19021990)于1946年赴台,先在国立台湾编译馆任编繤,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
7、、教授,潜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晚年著有龙坡杂文、静农论文集。v龙坡杂文荟萃了台静农在台所作的散文小品,内收有忆旧怀人的散文、读书札记等。此书一出即好评如潮,一再荣登台湾文学新书排行榜,次年荣获第一、二届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2、散文风格及艺术特色v在台湾老一辈作家中,台静农的散文以精深取胜。其文具有沉藉、韵味苍凉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出其蛰居海岛的隐痛和无奈,如序。v他在散文中经常用小说的笔法刻画点染,张大千、许钦文、乔大壮、何祥子等名士,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寄托了他的思念之情。台静农学养深厚,论文写起来要言不繁,评论也相当精彩和贴切。其文篇章谨严,文笔精练,质朴无华,深婉老到,韵味隽永,颇
8、见“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之腕力。三、琦君1、作家介绍v琦君(1917),本名潘希真,又名潘琦君,浙江永嘉县人。v幼年居住在乡下,有家庭教师教授旧文学。十二岁迁往杭州,弘道教会女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中文系,并受业于浙东词家夏承焘门下,潜心古籍,勤习作诗填词。1949年到台湾前将家庭藏书数万卷捐赠浙江大学图书馆。到台湾后,历任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界退休后任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1977年定居美国。2、创作概况v琦君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写小说与儿童文学。迄今出版的散文集有二十种之多,重要的有:琦君小品、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等等。v琦君散
9、文曾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章,中山文艺散文奖,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3、散文创作特点v琦君以其具有“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的散文倾倒了读者,她的散文中充满了爱与仁慈的感情。v她写得最出色的是忆旧怀人和童年生活回忆的散文。她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和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然而,这怎么可能呢?”正是因此,她以心灵的彩笔,写下了一篇篇精彩之作。v琦君擅长运用小说笔法写人物,即通过细节如动作、语言、形体等点染人物内心。其笔下的人物定格准确,描写得细腻、传神,能够写出
10、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写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其前后变化。v琦君说:“我就只会写自己。”这个“自己”包括自己熟悉的故乡,故乡的亲人、师友,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童年,乃至一生经历,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感悟等等。这些方面在她的散文中往往都是融为一体的。v像下雨天,真好、我的童年时代、三更有梦书当枕、老钟与我等作不啻是幼年琦君的自画像;在一些童年忆旧的散文中,如红纱灯、压岁钱、外祖父的白胡须、看戏等,琦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浙东乡镇民情风俗画,显示出她的散文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淳朴的艺术格调。西湖忆旧于湖光美景的点染外,还穿插了很多其他内容,并抒发了思乡的情怀。v这类散文琦君写得舒放自如
11、,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点。v琦君常于记人叙事之后写下自己的体悟与感慨。v如在髻一文中,作者在记叙母亲与姨娘开始相仇、后来相依、至去世之后写道:“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值得认真的呢?”衣不如故在写了儿时对衣着的喜新厌旧,年岁渐大后懂得“人生的美丽并不全靠衣着来表示”之后,抒发了“要追求德性的美”的感悟;倒账从自己的钱被人赖掉写到全家因此反而获得了朋友的关切、夫妻的相互体贴等等,领悟到“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道理。v琦君的许多散文都阐发的是“爱”的福音,在她的笔下,这种爱是超阶级的,掩盖了很多现实矛盾。她自己也谈:“我深感这个世界的暴戾已经够多了,为什么不透过文学多多渲染祥和美好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