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动平衡教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转子动平衡教程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子 动平衡 教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6/9/20221l低速动平衡(刚性转子动平衡)l工艺平衡 装配平衡l一步平衡 多步平衡l本机平衡 整机(台架)平衡l国际标准ISO1940l高速动平衡(柔性转子动平衡)l模态平衡法 影响系数法 混合法l参考标准:DIS5406柔性转子动平衡标准草案l DIS5343评价柔性转子平衡的准则 l (参考)6/9/20222 工艺平衡 装配平衡 一步平衡 多步平衡 本机平衡 整机平衡 国际标准ISO19406/9/20223l动平衡精度l1)meG0 (g.cm) 工程实际应用l2)eG0 (mm/s) 国际标准ISO1940l将平衡品质分为11个等级,按比值为2.5的等比级数递增排列 。111P
2、RFFF222PRFFF2111 1FmeF 2222 2Fm eF 6/9/20224l一、柔性转子平衡特点一、柔性转子平衡特点l1.柔性转子:nncr1,转轴产生弯曲变形l2.高速动平衡:多平面、多转速平衡过程l 目的:1)将不平衡力与不平衡力偶降到许可范围l 2)将n阶固有振型不平衡量降到许可范围l3.标准:1)国际标准草案DIS5406柔性转子l 动平衡l 2)参考标准5343柔性转子动平衡l4.方法:1)振型(模态)平衡法l 2)影响系数法l 3)混合法等6/9/20225l5. 平衡特点l1)刚性转子,低速平衡后,在工作转速以下运行平稳;l2)柔性转子,低速平衡后,仅平衡了低速下支
3、承动反力,高速下轴产生弯曲变形,弯矩将随转速发生变化,支承动反力也将发生变化;l3)柔性转子动平衡目的:在工作转速下,尽可能消除支承动反力,并使转子沿轴长的弯矩最小l如图3-1所示,刚性转子有l对柔性转子有6/9/20226lF为转子变形产生的离心力。l4)影响因素多:a)不同转速下挠度影响l b)各阶振型对平衡的影响l5)实际发动机只有少数几个平面可用于平衡;只能在有限个转速上得到平衡。l6)问题:如何利用少数几个平面来获得一定转速范围内转子的良好平衡。l7)假设条件:la)在一定平衡条件下,轴承振幅与转子不平衡量成正比。lb)轴承振幅与不平衡力之间的相位不变。lc)转子中非线性因素(如油膜
4、)等影响,不影响上述假设条件6/9/20227l二、转子在不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二、转子在不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l设一转子为等截面轴,简支在各向同性的支承上l轴的面积为A,单位长度质量为A,截面质心为G(z),截面偏心距为(z),质心连线为一空间曲线。如图所示。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yoz平面内的运动方程:l其中 l则有l由材料力学可知l代入运动方程得到z6/9/20228l同理可得到xoz平面内的运动方程为l引入复数表达式,令l则有l式中: 为质心空间曲线l1.设(z)=0,即无质量偏心的情况,运动方程为l设解为l代入运动方程中6/9/20229l并令 l得到l特征方程为 l则l所以l代
5、入边界条件:z=0, s(0)=0, l z=l, s(l)=0,l解得: c2=c3=c4=0, c1sin(kl)=0l要求非零解,则 c10, 所以 sin(kl)=0l因此有: kl=nl得到固有频率为 l 24AkEJ 440k1,2ik 3,4k 1234( )sin()cos()()()s zckzckzc sh kzc ch kz(0)0s( )0s l 4z6/9/202210l各阶主振型为:l前三阶振型为l2. 设(z)0,即有质量偏心的情况,且质心按第n阶主振型函数(平面)分布,运动方程为l设解为l代入运动方程得l根据假设,(z)=常数,则有( )( )( )iznnz
6、eA sz6/9/202211l式中:An为系数,sn(z)为第n阶主振型l由运动微分方程,得到l设特解为 Dn为待定系数l代入运动方程得l方程的齐次通解为sn(z),且有l故有l特解方程为l得到系数l故转轴的振型为l由此得到如下结论:6/9/202212l1)若质心按第n阶振型分布,只激起第n阶主振动l2)转轴振型为一平面曲线,振幅为 倍l3)当n时,振幅,产生第n阶主振型共振l3.(z)0,且质心为任意空间分布曲线,设为l按主振型分解得l即有l质心分布示意图见图3-4所示222/()n( )( )izz e6/9/202213l式中l代入运动方程有l设转轴振型为l代入运动方程得l式中Sn(
7、z)为第n阶振型函数,也是对应齐次方程解l所以有l特解为6/9/202214l利用固有振型的正交性,得l解得系数l转子振动为l或6/9/202215l三、柔性转子运动特点三、柔性转子运动特点l1.柔度曲线s(z)随转速而变变化l1)0.6c1,系数将增大,转子振型s(z)是各阶主振型合成的空间曲线;l3)cn时,第n阶主振型幅值系数明显增大,其它各阶则小很多;若c1,此时振型近似有l4)随着转速增加,各阶主振型依次突现出来,一般转子,主要是前三阶主振型的影响。l比较挠度曲线与不平衡量的关系,它们展开项相同,幅l值相差一个倍率 ,考虑阻尼有6/9/202216l式中cr为无阻尼时系统的固有频率。
8、lr为挠度曲线各阶分量与该阶不平衡分量的相位差。l由于阻尼影响,即使在临界转速下,转子振型也不是一根平面曲线,但实际进行动平衡时,仍以无阻尼的主振型平面加以考虑。l3.转子主振型的正交性l不平衡分布力在lx、y方向的分量为6/9/202217l转子挠曲线在x、y轴上的投影为l各阶不平衡力在yoz平面和xoz平面上对k阶振型做功之和为l由主振型正交性6/9/202218l可知:l1)各阶主振动之间不发生能量传递;l2)n阶不平衡分量只能激起n阶主振型,不会激起其它各阶振型;l3)利用主振型的正交性,可对转子进行逐阶平衡,完成柔性转子动平衡。6/9/202219l一、模态平衡法及平衡条件一、模态平
9、衡法及平衡条件l根据主振型的正交性,可采用逐阶平衡的办法进行柔性转子动平衡。l对于一般转子,主要是前三阶振型。l以等截面轴为例进行分析,见图3-5l设距起始端z1处有一集中重量w1位于l半径R1上,集中重量均匀分布在2bl的范围内,以U(z)表示其分布。则l式中:6/9/202220l取单位长度质量为m(=A),则有l上式代表集中重量矩折合成单位长轴段质心偏移,按各阶主振型展开成l式中:Cn1n阶主振型系数,第二个下标表示所加平衡l 重量编号;l sn(z)各阶主振型函数,假设为已知。l利用正交性,对折合轴段质心偏移展开式两边乘以sn(z),并沿轴长积分,等式左边为:l等式左边为:l由此可得:
10、6/9/202221l若在不同位置z1、z2、zk截面上,分别在半径R1、R2、l、Rk处加平衡配重W1、W2、Wk,k个平衡重量引起l转子质心的偏移为l式中:l为了平衡转子第n阶主振型分量,要求平衡重量形成的第n阶振型质心偏移和转子自身第n阶主振型质心偏移在同一平面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满足l即l若有一组k个最小的不平衡重量Uj,与n阶不平衡量相当, 即6/9/202222l式中:U(z)转子不平衡量分布函数。l其中: 值应为最小。称这组量Uj(j=1k)为第n阶振型l不平衡当量Une,即l柔性转子的平衡不考虑阻尼情况下应满足下列三个力学平衡方程:kjjU1|6/9/202223l方程组
11、中,第一、第二两式为刚性平衡条件;第三式为柔性平衡条件。l二、配重面的选择及矢量平衡原理二、配重面的选择及矢量平衡原理l1)柔性转子平衡为多平面多转速平衡;l2)平衡面选取:有N平面及N+2平面法两种;l N平面法:平衡N阶振型,选用N个平衡面;l N+2平面法:平衡N阶振型,选用N+2个平衡面。l一般N平面法不能完全平衡支承动反力。但两种方法都有使用。l平衡面选择很重要,选择不当将使平衡配重增大。原因:平衡面选择主要依据转子振型,实际发动机平衡面选择受到限制。l图3-6为N+2平面法的平衡面选取。lI、II平衡面消除III、IV、V平衡面对低速动平衡的影响。6/9/202224l通常选择在紧
12、靠支承的位置,以免影响高速时III、IV、V三个平面对振型不平衡量的校正。l但由于在临界转速时,支承位移较大,I、II平面的校正量对III、IV、V平面仍有一定干扰。l图3-6(a)为平衡一阶振型时的三个平面的校正量,平面III的校正量对二阶振型不起作用。图3-6(b)、(c)为平衡二阶及三阶振型的校正量组。l测量柔性转子振型比较困难,可以轴承处的振动代替测量转子挠度。即矢量平衡法。l图3-7为矢量平衡三角形:l矢量 为转子测点相对某一角向参考坐标测得的振动,矢量 为转子上某点加试配重后同转速下测点与参考坐标下测得的振动,则矢量 = 为试重P的响应。l为消除原始振动,加试配重平面上所需校正量为
13、:MNNMNM6/9/202225l式中: 称为影响系数矢量(用于影响系数法)l 称为反应系数矢量(用于模态平衡法)l试重 在原方位反时针旋转角,其重量按OM对MN之比放大,即为校正量。l平衡步骤:l1)在第一阶临界转速附近测得两轴承处振动矢量 、 ,l分解为对称矢量 ,该分量由一阶振型分量引起。l2)加试配重 后,在同一转速下测得振动 、 ,则l矢量 为试重 引起的对称振动矢量。PMN MNMcP0A0B200BA sP01A01B)(22000101BABAsP6/9/202226l3)平衡一阶振型分量的校正重量为:l4)平衡二阶振型分量时,在二阶临界转速nc2附近测得两轴l承振动 及 ,
14、其反对称分量为 ,它由二阶不l平衡量引起,加反对称试重 后,测得两轴承处的振动矢l量为 及 ,则矢量 即为l引起的反对称振动分量,故应加校正量为:0A0B200BAsP01A01B)(22000101BABAsP6/9/202227l三、柔性转子平衡时的支承动反力三、柔性转子平衡时的支承动反力l柔性转子动平衡目的:l1)消除支承动反力;l2)消除转子挠度与弯矩。l难于同时满足,则以最少的配重使转子在轴向、水平及垂直三方向振动在整个转速范围内最小。l柔性转子挠曲振型为:l设各阶振型函数为(简支梁情况):l则转子振型为l转子原始不平衡n阶分量可写成 ,则转l子变形为zlnBAnnsin226/9/
15、202228l支承动反力刚性部分由力矩平衡关系得l设m(z)=m(常数等截面轴),上式积分整理得l柔性部分支承动反力为l积分整理得l因此,一个轴承上所受到的总动反力为6/9/202229l将 代入得l或由材料力学,通过振型函数求导得l1.平衡一阶振型分量后的支承动反力l设(简支梁)一阶振型分量为C1sin(n/l),其中l则一阶挠曲振型为442)(mlEJnn21211BAC6/9/202230l设采用位于中部的一个集中质量校正,即z1=l/2,校正量为lW1R1,由(3-31)式得l由于n=1,z=l/2,故有l若所选校正量满足C1=C11,即l或l此时,转子中部的一个校正量W1R1可以使一
16、阶不平衡分量获得平衡,消除了柔性部分的动反力。l转子一阶振型不平衡分量引起刚性部分的动反力为l校正量W1R1加在中部后,一个支承上的动反力为6/9/202231l比较(3-47)和(3-48),得l可见:l1)转子中部的一个集中平衡配重可使转子挠曲得以平衡,但不能全部消除转子的动力。l2)支承处刚性部分动反力只能平衡掉78.5%。l3)为消除支承处一阶振型全部动反力,应在支承处同侧平面上加平衡配重W2及W3,若加重半径相同,则配重之比为:l此时配重可消除转子一阶不平衡分量引起的转子挠曲、弯矩及支承动反力,但不能消除高阶振型分量影响。若工作转速远离高阶工作转速,则影响不大。l若在转子两侧加校正量
17、W1R1=W2R2,见图3-9,则有6/9/202232l式中:(z)=1,当z1-bzz1+b及l-z1-bzl-z1+bl (z)=1,z在其余各处。l由(3-30)得l由(3-31)得l即l设z1=l/4,取n=1得:l为使两校正量能平衡一阶振型不平衡分量,应使C11=C1,即11116/9/202233l或l两个校正量引起的支承处动反力为:l由(3-47)可得l同样为完全平衡刚性部分动反力,应在支承处两平面上相反方向再加两个校正重量W3及W4,若加重半径相同,则比值为:l可见:平衡一阶振型不平衡量,转子中部加配重所需重量最少;平衡面越靠近两支承,需加配重越大。l2.平衡二阶振型时的支承
18、动反力l设二阶不平衡分量为C2sin(2z/l),其中 ,由此引起转子二阶挠曲振型为:22222BAC6/9/202234l引起两支承处的动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平衡二阶不平衡量应在两侧加反对称校正量W1R1=-W2R2,如图3-10所示,则有l式中:l同理:l利用正交性可得l即6/9/202235l取z1=l/4,n=2,则l为平衡二阶振型,应使C22=C2,此时有l校正量W2R2引起的刚性部分动反力为:l由(3-42)得l两者之比为:l表明:加反对称校正量只能平衡支承动反力的78.5%。l为平衡全部刚性部分动反力,有力矩平衡方程得l为平衡二阶振型分量,应使)1222(zlgRWlFr6
19、/9/202236l有以上两式解得:l四、模态平衡的四、模态平衡的N平面法与平面法与N+2平面法平面法l1)转子偏心沿轴向及周向分布是随机的;l2)1957年克劳尔.菲特恩(Klaus Federn 德)提出N+2平面法l W.凯琳贝尔格(Kellenberge 瑞士)加以充实。l3)1959年R.E.D皮肖帕(Bishop)提出N平面法l4)1970年皮肖帕和凯琳贝尔格对N平面法和N+2平面法进行了评论,基本获得共识。l1.基本原理l等截面运动方程为l式中:l运动方程也可用矢量形式表示为6/9/202237l式中:m(z)单位轴段长质量;l 作用在转子上不平衡力及校正力之和。l设: =0,可
20、得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即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由主振型正交条件得l将 按sn(z)展开后求运动微分方程的特解。l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布的不平衡力 ,另一部分是集中作用的不平衡力及校正力 ,其中 为集中不平衡量及校正量(如图3-11)。将 按主振型展开)(zF)(zF)(zF)(zF)(2zUkU2kU2)(zU6/9/202238l且l利用正交特性,可求得运动方程特解为l式中第一项为式(3-22),第二项为集中不平衡量Uk引起。l由此可知:当接近某cn时,转子的变形将是该阶主振型,其它各阶可不考虑。l分析支承处动反力:分析支承处动反力:由力矩平衡可得6/9/202239l将特解代入得l当c1,或
21、 0,上式与刚性转子相应式子完全l相同。表明柔性转子在低速时,其特性与一般刚性转子相同。l根据动平衡要求,应使支承动反力为零。222cn6/9/202240l即l由(3-62)得l将上式矢量在y-z及y-x平面分解,仅讨论其中一个分量。0RF0LF0LRFF6/9/202241l此时,矢量便成为标量。l若保留高阶影响,仅消除前N阶振型,则有:l可以得到满足上述条件的N个有限方程:6/9/202242l式中的集中质量分为两部分:M个原始存在的不平衡量,K个待确定的校正量。l等式右边第一项是集中的不平衡量,第二项是转子连续分布的相应阶不平衡量。l由于平衡面是有限的N个,满足式(3-66),式(3-
22、64)就不能得到满足,即支承动反力不为零。l因此,N平面法能减少转子变形,但不能平衡支承的动反力,影响了转子刚性平衡。因此,应补充式(3-64),可写为:l因此,为了将式(3-66)与(3-67)一起求解,必需要有N+2个方程,即N+2平面法。6/9/202243l因此,N+2平面法由更高平衡精度。l一般认为:N3时,可采用N平面法;N|U21|,则取|U23|为分母,平衡重量配置见图3-13(b)l同理,升速至第三阶临界转速nc3附近,有1=2=0,可得三阶振型平衡量组l由此,可求得平衡量组相对值l以上各平衡量组位于不同轴向平面上,须按矢量运算进行叠加。显然,所加的一组不平衡量并不满足:l因
23、此,N平面法部分地破坏了刚性转子平衡。l(2)N+2平面法333332323131;CUCUCU*33*3231,UUU6/9/202246l平衡面数为N+2=5个,即图3-13中的I、II、III、IV、V共五个平面,其余步骤类似N平面法。联合式(3-66)及(3-67)得l求解上述方程组可得U1、U2、U3、U4、U5。可分别令:l2=3=0, 1=3=0, 1=2=0l解上述方程组得三组U1、U2、U3、U4、U5。平衡量组配置见图3-13。显然,这是满足:l因此,不破坏原先完成的“刚性转子”平衡。l注意点:6/9/202247l1)加重面数不少于要平衡的主振型阶数;l2)加重数值分配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