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897605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格式:PPT
  • 页数:81
  • 大小:1.3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二 系统 数学模型 课件
    资源描述:

    1、NoImage1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2.1 系统的微分方程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2.3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4 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2.5 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2.6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2.7 物理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物理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2.8 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v 简单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列简单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列写及计算;写及计算;(重点掌握)(重点掌握)v 了解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方法;了解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方法

    2、; v 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变换与化简结构图和信号流图的变换与化简;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 v 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的推导和计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的推导和计算。算。1、什么是系统的数学模型2、研究系统数学模型的定义3、数学模型的表示形式4、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将系统的输入信号(包括控制输入与扰动输入)的变化,及时地、准确地、稳定可靠地传到系统的输出端,驱动执行机构动作,使被控量按照输入信号的要求而变化或保持恒定。数学模型定义:数学模型定义: 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一般应根据系统的

    3、实际机构参数及计算所要求的精度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使模型既能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又能简化分析、计算p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p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 :数学模型频域频域时域时域LL-1Ui(S)U0(S)1/RR1CSR2I1(S)I2(S)I(S)+-U0(S)+p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解析法解析法(机理分析法)(机理分析法) 根据系统工作所依据的物理定律列写运动方程。根据系统工作所依据的物理定律列写运动方程。实验法实验法(系统辨识法)(系统辨识法) 给

    4、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响应,并用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响应,并用 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2.1.1 2.1.1 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步骤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的步骤n 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 n 将系统分解为各环节,建立将系统分解为各环节,建立各环节输入量、输各环节输入量、输 出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出量之间的动态联系。n 消去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求出系统的微分方程。,求出系统的微分方程。n 标准化微分方程标准化微分方程。2.1.2 2.1.2 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系统微分方程

    5、的列写1、机械平动系统 平动即直线运动,其主要元件为质量、弹簧、阻尼器。(一)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分为平动系统和旋转系统,其数学模型的建立主要应用牛顿定理来列写。dttxdmmatf22)()(mf(t)x(t)质量质量Kf(t)x1(t)x2(t)f(t)弹簧弹簧dttdxdttdxCtf)()()(21)()()(21txtxKtfCf(t)x1(t)x2(t)f(t)阻尼器阻尼器x2(t)dttdxdttdxCdttdxdttdxCtf)()()()()(2121预预备备知知识识图2-1 机械移动系统X1 1X解:取解:取f(t)为输入量为输入量, x为输出量为输出量22( )( )( )

    6、( )d x tdx tmfKx tf tdtdt22( )( )( )( ) Kfd x tf tftf tmdt( )( )KftKx t( ) ( )fdx tf tfdt2、机械旋转系统 旋转机械系统用途极其广泛,其建模方法与平移系统非常相似。只是将平移的质量、弹簧、阻尼器分别变成了转动惯量、扭转弹簧和旋转阻尼。BJ J-粘性液体图2-2 机械旋转系统KJ JJT例例2.22.2:下图为在扭矩:下图为在扭矩T T作用下的机械转动系统,包含有惯量、作用下的机械转动系统,包含有惯量、扭转弹簧、回转粘性阻尼。试写出其微分方程。其中转动惯量扭转弹簧、回转粘性阻尼。试写出其微分方程。其中转动惯量

    7、为为J J,转角为,转角为,回转粘性阻尼系数为,回转粘性阻尼系数为B BJ J ,扭转弹簧刚度为,扭转弹簧刚度为K KJ J 。22kBkJBJdJTTTd tTkdTBd t 消去中间变量,整理得微分方程:( )( )JJJtBtkT 解:(二)电网络系统 电阻、电感、电容是电路中最基本的三个元件。电气系统遵循的基本定律为: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并由此来建立电气系统数学模型。预备预备知识知识 0)()()()(tUtUtidtdLtRiio电容两端电压为:01( )( )toUti t dtC解:设电路中电流为 i(t)()()()(22tututudtdRCtudtdLCio

    8、oo整理得:例例2.3 无源电器网如图2-3所示, 为输入电压, 为输出电压,列写其关于输入输出微分方程模型。)(tui( )ou t图2-3uo(t)Ui(t)CLRu 机械系统(a)和电系统(b)具有相同的数学 模型,故这些物理系统为相似系统。(即电系 统为机械系统的等效网络)u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有相似的数学模型,同 一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不同的系统。u 我们可以利用简单易实现的系统(如电的系统)去模拟其它难于实现的系统(机械系统).2.1.3 2.1.3 非线性数学模型线性化非线性数学模型线性化 严格地讲,线性系统并不存在。所谓的线性系统,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其线性关系。 目前,非线

    9、性系统理论还远远不完善,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将描述非线性系统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处理,使其成为线性微分方程来处理。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系统x1(t)x2(t)y2(t)y1(t) 系统ax1(t) + + bx2(t)ay1(t)+by2(t) 通常控制系统工作状态为稳态,系统受到各种扰动,产生偏差。线性化即在小偏差范围内用直线代替曲线,即在平衡点附近,用一次线性函数取代高次函数。ffIU0tan 化方程:线性。取增量为变量,得到得:忽略。的高次项趋于零,可以很小,则若偏差泰勒级数:xxxfyyxxxxxfxxxfyy0000200 000.! 2x1x2y系统对

    10、于多元函数,如y=f(x1,x2),平衡点为(y0,x10,x20)在平衡点邻域内进行小偏差线性化:0yyyk x 1 1)只有一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只有一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y= fy= f(x x)线性化)线性化00220002( )1( )()()()2!xxdf xd f xyf xxxxxdxdx忽略二阶以上各项,可写成忽略二阶以上各项,可写成 )()()(000 xxdxxdfxfyx 小偏差线性化的数学处理小偏差线性化的数学处理: 0yyyk x 2 2)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设输入量为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设输入量为x1(t)和和x2(t) ,输出量为,输出量为y(t

    11、) ,系统正常工作点,系统正常工作点为为y0 f(x10, x20) 。忽略二阶以上各项,可写成忽略二阶以上各项,可写成 10201102201222222110110220220221122(,)()()1()2()()()2!ffyf xxxxxxxxfffxxxxxxxxxx xx )()(),(202210112010 xxxfxxxfxxfy01122yyyKxKx .4.4阻尼:使自由振动衰减的各种摩擦和其他阻碍作用。阻尼器:安置在结构系统上的“特殊”构件可以提供运动的 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称之为阻尼器。 工程中常见的阻尼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物体在介质(空气、水、油等)中运动

    12、时的粘滞阻尼、物体沿接触面滑动时的干摩擦阻尼等。由实验得知:当物体以不大的速度在阻尼介质中运动时,介质给与物体的阻尼力近似地与物体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即FD=-c vc 称为粘性阻尼系数单位:NS/cm 1111011110( )( )( ).( )( )( ).nnooonnnnommiiimmmmittdttdtddttdttdtddd xdxxaaaa xttdxdxxbbbb xtt 0.00121xsssxnnnnnxxsXtL有:)()(),()(stLstLXoxoXixi令: sXstxLsXstxLxxxxxxonnoimminmiii,都为零,则:,都

    13、为零,即:若系统初始状态为零,0.00,0.0010001已知微分方程已知微分方程: : sXbsbsbsbsXasasasaimmmmonnnn01110111.换,得:,对微分方程作拉氏变当系统初始状态为零时 11101110.,.mmommnninnssG sssb s bsbbXXa s a saa 令定义:当零初始状态下时,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与输定义:当零初始状态下时,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与输 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传递函数。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传递函数。G(s)Xi(s)Xo(s)框图表示系统的变换关系:2.3.1 2.3.1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传递函

    14、数的几点说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uG(s)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幅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幅度与大小)无关度与大小)无关 ;u传递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传递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全部运动规律;律;u传递函数是复变量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的有理真分式函数,mn,且具有复变量,且具有复变量函数的所有性质函数的所有性质; u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关系,故传递函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关系,故传递函数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数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u传递函

    15、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拉氏变换无法导出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否则拉氏变换无法导出.2.3.2 2.3.2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个术语关于传递函数的几个术语 11101110.mmmmnnnnsbsbsbbG ssasasaa 令令N(S)=0N(S)=0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令令D(S)=0D(S)=0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的根称为传递函数的。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 D(S)=0D(S)=0称为称为,极点称为,极点称为。根据多项式定理,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也可写成:根据多项式定理,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也可写成:1212

    16、()().()( )( )()().()( )mmnnbsZsZsZN sG sa sPsPsPD s2.3.3 2.3.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p 具有某种确定信息传递关系的元件、元件组或元件的具有某种确定信息传递关系的元件、元件组或元件的 一部分称为一个一部分称为一个环节环节 ;p 任何复杂系统可看做由一些基本的环节组成,控制系任何复杂系统可看做由一些基本的环节组成,控制系 统中常用的典型环节有:统中常用的典型环节有: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振荡环节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微分环节、积分环节、振荡环节和和延迟环节延迟环节等。等。 tt1xo(t)0 xi(t)

    17、KXo(s)Xi(s)z1xoz2xi1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 KsXsXsGio txKtxio 2121)(zzkzzsNsNsGio tuituo 2R 1R 1212)(RRkRRsUsUio例例1:2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 dttxTtxio1Xo(s)Xi(s)Ts1 sFsdttfL1 TssXsXsGio1txo(t)0 xi(t)当输入为阶跃函数时:当输入为阶跃函数时: tTasXLtxsTasaTssXTssGttatuatxoooi12111,0, 00,uoR+-CRici1ui例例2:图示放大器积分电路,:图示放大器积分电路,Ruiidticuuuiccc

    18、co11 RCTRCssGsURCssUio这里拉氏变换,11dtuRcuio13 3、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 )oittxx例例3:图示放大器微分电路。:图示放大器微分电路。dtduCRudtduCiiiiRuioicco11 RCssGRuoR+-ici1uiCsXi(s)Xo(s)( )G ss传函oioTKxxx微分方程:4 4、惯性环节:、惯性环节:Xi(s)Xo(s)KTs+1 1KG sTs传递函数,KT称为放大系数, 称为时间常数RuiCiuo例例4:如图所示电路。:如图所示电路。 )1(1)()(,1,1CsRCssUsUsGidtCuidtCiRuiooi当输入为阶

    19、跃函数时:当输入为阶跃函数时: )(1111111)()(1tueTsXLtxsTssTssXsGsXTtooio1111TsRCsRCTtxo(t)0 xi(t)5 5、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22txtxtxTtxTiooo。,阻尼比;无阻尼固有频率;振荡环节时间常数101TTn 。,则:令2222222221,1121121nnnnsssGTTsTsTTssTsGt=0.2=0.5=101Xi(s)Xo(s)2222nnnSS例例5:如图所示电路。:如图所示电路。 )2,(122111222LCRCLCTsLCLCRCsLCRCsLCssUsUsGio MkfkMTskMMkfskMk

    20、kfsMssFsYsGio2,122/112226 6、一阶微分环节:、一阶微分环节:( )( )( )oDtttTxxxii+,TDs+1Xi(s)Xo(s)( )( )( )1DsX osX iG sT s传函;7 7、二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 2,2oiiittttxxxx 22( )21( )sXoG ssssXi。Xi(s)Xo(s)2221ss ( )( )osisXG sesX传递函数8 8、延迟环节:、延迟环节:,微分方程:)()(txtxiotxo(t)0 xi(t) 延迟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延迟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n 惯性环节从输入开始时刻起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惯

    21、性环节从输入开始时刻起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性,输出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n 延迟环节从输入开始之初,在延迟环节从输入开始之初,在0 时间内时间内,没有输没有输出,但出,但t=之后,输出完全等于输入。之后,输出完全等于输入。 Xi(s)Xo(s)se2.3.4 2.3.4 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dlekkkklvbicjjjjisTsTsTssssKsG 1122 1122) 12() 1() 12() 1()( 1 1首首1 1标准型(零、极点形式)标准型(零、极点形式) niimjjpszsKsG11*)()()(2

    22、 2尾尾1 1标准型(典型环节形式)标准型(典型环节形式) niimjjpzKK11* 1 1首首1 1标准型(零、极点形式)标准型(零、极点形式) niimjjpszsKsG11*)()()(dlekkkklvbicjjjjisTsTsTssssKsG 1122 1122) 12() 1() 12() 1()(2 2尾尾1 1标准型(典型环节形式)标准型(典型环节形式) niimjjpzKK11*dlekkkklvbicjjjjisTsTsTssssKsG 1122 1122) 12() 1() 12() 1()(2 2尾尾1 1标准型(典型环节形式)标准型(典型环节形式) NoImage2

    23、.4.1 2.4.1 系统方框图系统方框图1 1、方框图的概念、方框图的概念 方框图方框图也是描述系统的一种数学模型,构成方框图的也是描述系统的一种数学模型,构成方框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基本符号有四种: :X(S)信号线相加点X2(S)X3(S)X1(s)_+ 环节方框G(s)X2(S)Xi(S) 分支点X3(S)X2(S)X1(S)XXX213XXX321NoImageG1H1H2YB1B2+E-X例:求图示系统闭环传函。例:求图示系统闭环传函。YHBYHBEGYBBXE2211121:,分支点相加点:解:HGHGGsXsYsGB221111)()()(消去中间变量,得:NoImage2 2、

    24、方框图的连接形式、方框图的连接形式G2(s)G1(s)Xo(s)X(s)Xi(s) GGGGXXXXXXsGioXio2112引入中间变量 sGsGnnii1则个环节串联而成,若系统由1)串联连接 sniGi1Xi(s)Xo(s)简化为:简化为:NoImage sGsGsXsXsGsXsGsXsXsXsXsXsGiiiiio212121 sGsGnnii1则个环节并联而成,若系统由2)并联连接简化为:简化为:Xi(s)Xo(s) sniGi1Xo(s)Xi(s)X2(s)X1(s)G1(s)+G2(s)NoImageHX2+X1GX2+X1反馈连接:反馈连接:HsGB11)(GsGB1)(并联

    25、环节:Xi(s)Xo(s)G(s)H(s) GHGsG13)反馈连接 注意区分反馈与并联:注意区分反馈与并联:Xi(s)Xo(s)简化为:简化为:GHG1NoImageG1( )R s( )C sG2G1 G2( )R s( )C sG1( )R s( )C sG2G( )R s( )C sH( )R s( )C sG1 G2( )R s( )C s1GGH总总 结结NoImage3 3、系统方框图的建、系统方框图的建立立NoImage 绘制方框图的步骤绘制方框图的步骤NoImage例例:如图所示无源电路网,设输入端电压:如图所示无源电路网,设输入端电压u ui i(t)(t),输出端电压为,

    26、输出端电压为u uo o(t) ,(t) ,画出相应方框图。画出相应方框图。解:解: 列写各环节的微分方程,得列写各环节的微分方程,得11iouui R1121di RitC2ouiR12i = i + ii1i2 CR1R2uiuoi(4) (3)(2)(1)11( )( )( )ioU sUsI s R1121( )( )Is RIsCs2oUsI s R( )( )12I s = Is + Is( )( )( )11iouui R1121di RitC2ouiR12i = i + i 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得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得由由(2)(2)式有:式有:1i011( )

    27、( )( )I sU sUsR对对(1)式进行等效变换有:式进行等效变换有: 画出个体方框图画出个体方框图由由(3)(3)式有:式有:由由(4)(4)式有:式有:1/R1+-( )iU s( )oUs1( )I s11( )( )( )ioU sUsI s R(1)(2)1121( )( )Is RIsCsR1Cs1( )I s2( )Is(3)2oUsI s R( )( ) R2I s ( )oUs( )12I s = Is + Is( )( )( )+I s ( )1Is ( )2Is ( )(4) NoImage 按信号流向依次连接成整体方框图,即系统按信号流向依次连接成整体方框图,即系

    28、统 方框方框 图如下图如下 :1/R1R1CsR2+-( )iU s( )oUs( )oUs1( )I s2( )Is( )I s?( )iU s( )oUs思考:如何化简?思考:如何化简?NoImage1/R1R1CsR2+-( )iU s( )oUs( )oUs1( )I s2( )Is( )I s系统方框图的化简:系统方框图的化简:Step1: 串联环节等效变换.1/R1R1 CsR2+-( )iU s( )oUs( )oUs1( )I s2( )Is( )I sNoImageStep2: 并联环节等效变换.1/R11+R1 CsR2-( )iU s( )oUs( )oUs1( )I s

    29、( )I sStep3: 串联环节等效变换.(1+R1 Cs)R2/R1-( )iU s( )oUsNoImageStep4: 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iU s( )oUs2121212RR R CsRRR R CsNoImage4 4、方框图的化简、方框图的化简 对于复杂控制系统,其方框图甚为复杂,为便于分析和计算,需将其化简。通常化简方法有:l方框图等效化简方框图等效化简l利用梅逊增益法化简利用梅逊增益法化简NoImage2.4.2 2.4.2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方框图的等效变换n 思路:思路:通过变换相加点和分支点的位置来通过变换相加点和分支点的位置来实现的,变换中主要掌握好如下两点:实现

    30、的,变换中主要掌握好如下两点: 前向通道中各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前向通道中各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 反馈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反馈回路中传递函数的乘积不变;n 通过等效变换将方框图变换成具有串联,通过等效变换将方框图变换成具有串联,并联和局部反馈连接的结构图,并联和局部反馈连接的结构图,最终变换为最终变换为输入量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输入量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NoImage方框图等效变换法则:方框图等效变换法则:2( )R s2( )R s2( )R sGGGGG2( )Xs1/GG1( )X s3( )Xs2( )XsG1( )X sG2( )XsGG1/G3( )Xs1( )X s2( )

    31、Xs3( )Xs1( )X s3( )Xs2( )Xs1( )X s2( )Xs3( )Xs1( )X s2( )Xs3( )Xs1( )X s2( )Xs3( )Xs1( )X s3( )Xs(重点掌握)(重点掌握)NoImage例例: : 简化如图所示系统方框图。简化如图所示系统方框图。123121232123( )1BGG GG sGG HG G HGG G+-G1-+XiG2XoG3H2H1ABC-+NoImage方法一:将相加点2后移,然后与相加点3交换;+-G1-+XiG2XoG3H2H1ABC+-G1-+XiG2XoG3H2?ABC-+-+方法二:将相加点3前移,然后与相加点2交

    32、换;+-G1-+XiG2XoG3H2H1ABC方法三:分支点A后移;NoImage+-G1-+XiG2XoG3H2H1ABC方法四:分支点B前移;-+-+NoImage方框图化简步骤小结:方框图化简步骤小结:n 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n 若结构图中有交叉连接,应运用移动规则,首先若结构图中有交叉连接,应运用移动规则,首先 将交叉连接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多回路结构;将交叉连接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多回路结构;n 对多回路结构,可由内向外进行变换,直至变换对多回路结构,可由内向外进行变换,直至变换 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 注意事

    33、项:注意事项:n 有效输入信号所对应的相加点尽量不要移动;有效输入信号所对应的相加点尽量不要移动;n 尽量避免相加点和分支点之间的移动。尽量避免相加点和分支点之间的移动。NoImageNoImage信号流图是另一种表示复杂系统中变量之间关系的信号流图是另一种表示复杂系统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解方法。图解方法。 2.6.1 2.6.1 信号流图中的术语信号流图中的术语 (1)(1)节点节点 表示变量或信号的点称为表示变量或信号的点称为节点节点,用,用“”表示,表示,在在“”旁边注上信号的代号。旁边注上信号的代号。(2)(2)源点源点 只有输出的节点称为只有输出的节点称为源点源点或称为或称为输入节点输

    34、入节点。它。它一般表示系统的输入变量。一般表示系统的输入变量。 (3)(3)汇点汇点 只有输入的节点称为只有输入的节点称为汇点汇点或称为或称为输出节点输出节点。它。它一般表示系统的输出变量。一般表示系统的输出变量。 NoImageNoImage(4)(4)混合节点混合节点 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称为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混合节点。(5)(5)支路支路 定向线段称为定向线段称为支路支路,其上的箭头表明信号的流向,其上的箭头表明信号的流向,各支路上还标明了各支路上还标明了增益增益,即支路的传递函数。,即支路的传递函数。(6)(6)通路通路 从某一节点开始,沿支路箭头方向经过各相连从某一

    35、节点开始,沿支路箭头方向经过各相连支路到另一节点(或同一节点)构成的路径,称为支路到另一节点(或同一节点)构成的路径,称为通路通路。通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通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通路传输通路传输(通(通路增益)。路增益)。(7)(7)前向通路前向通路 是指从源点开始并终止于汇点且与其他节点相交是指从源点开始并终止于汇点且与其他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该通路的各传输乘积称为不多于一次的通路,该通路的各传输乘积称为前向前向通路增益通路增益。NoImageNoImage(8)(8)回路回路 如果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如果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其他节点相交不多于一

    36、次的通路称为其他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称为回路回路。(9)(9)回路增益回路增益 回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回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回路增益回路增益(或(或传传输输)。)。(10)(10)不接触回路不接触回路 如果一信号流图有多个回路,各回路之间没有如果一信号流图有多个回路,各回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就称为任何公共节点,就称为不接触回路不接触回路,反之称为,反之称为接触接触回路回路。 (11)(11)自回路自回路 只有一个节点相交的回路称为只有一个节点相交的回路称为自回路自回路。NoImageNoImage2. 6.2 2. 6.2 梅逊增益公式梅逊增益公式 11()nkkkGSPP式中

    37、:式中: P 系统的总传递函数;系统的总传递函数; Pk 第第k 条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条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 n 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路数;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路数;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信号流图的特征式; NoImageNoImage1iijijkLLLLL L 特征式的意义为:特征式的意义为: 信号流图中信号流图中所有不同回路所有不同回路的传输之和;的传输之和; 每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两个互不接触回路的传输乘积之和;的传输乘积之和; 每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三个互不接触回路的传输乘积之和;的传输乘积之和; 称为称为第第k条通路条通路特征式的特征式的余因子余因子,是在,是在 中除去

    38、与第中除去与第k 条前向通路相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各回接触的各回 路传输(路传输(即将其置零即将其置零)。)。 iLijL LijkLLLkNoImageNoImage+-G1-+XiG2XoG3H2H1G4+-+例:利用梅逊公式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例:利用梅逊公式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XiXo1G11G2G311G4-H2-H1解:解:-1NoImageXi(s) +G1(s)E(s)B(s)H(s)Xo(s)-N(s) +C(s) +G2(s)(图a)2.5.1 2.5.1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若将若将H(s)的输出通道断开,这时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与)的输出通道断开,这时

    39、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乘积反馈通道传递函数的乘积G1(s) G2(s) H(s)称为该系统的开环称为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传递函数。12( )( )( )( ) ( )( )kB SG SG S G S H SE SGk(s) 称为称为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NoImage设输入为设输入为Xi(s),视干扰),视干扰N(s)=0,输出为,输出为Xoi(s)。)。Xi(s) +G1(s)H(s)Xoi(s)-N(s) +G2(s)+(图b) 12121oiioiiiissssssssss H sGGXXXGGX2.5.2 X2.5.2 Xi i(t t)作用下

    40、的闭环传递函数)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注:注: 开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是闭环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闭环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而是指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而是指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NoImage设输入为设输入为N(s),视),视Xi(s)=0,输出为,输出为XOn(s)。)。 ssBsCsssBsBsBssEssEGGXiG1G111sC,sC。则 221212( )( )11onnsssssssssssXGGNHHGGGG N(s)H(s)C(s)B(s)Xon(s)+G2(s)+(图c)G1(s)-Xi(s)=0 +E(s

    41、)(1sG2.5.3 2.5.3 干扰干扰n n(t 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同时考察同时考察Xi(s)和)和N(s)的作用,系统总输)的作用,系统总输出满足叠加定理。出满足叠加定理。 122121211ooioniinissssssN sssssN sss H sss H sXXXXGGGXGGGG 121122121211,1,111oiiiHHssN sHHsN ssHHHGGGGGGXXGGGGXXG若实际系统满足则2.5.4 2.5.4 系统的总输出系统的总输出 NoImageNoImage 1oissHXX 若系统开环传函足够大,则系统输出主要取决于输入,若

    42、系统开环传函足够大,则系统输出主要取决于输入, 干扰的影响趋于零;闭环传函主要由反馈环节决定。干扰的影响趋于零;闭环传函主要由反馈环节决定。 对于开环系统,干扰引起的输出无法消除,全部形成误差。对于开环系统,干扰引起的输出无法消除,全部形成误差。Xi(s) G1(s)Xo(s)N(s)+G2(s)+NoImageNoImage1.1.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因果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对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主要依据。 2.2.能够通过解析法对实际系统建立数学能够通过解析法对实际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模型。 在本章中,根据系统各环节的工作原理,建立其微分方程式,反映

    43、其动态本质。 NoImageNoImage掌握编写闭环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编写闭环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为: (1)首先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将系统分解为各环节,依次确定各环节的输入量和输出量,根据各环节的物理规律写出各环节的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可以求得系统的微分方程式。(4)标准化微分方程。NoImageNoImage3.3.了解非线性元件的线性化。了解非线性元件的线性化。 针对非线性元件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分析的难度,本章介绍采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对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描述。 4.4.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取方法。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求取方法。 通过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是一种简捷的微分方程求解方法。本章介绍了如何将线性微分方程转换为复数 s 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以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NoImageNoImage5.5.掌握系统方框图及其等效变换。掌握系统方框图及其等效变换。 系统方框图是传递函数的图解化,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系统中信号的传递变换特性,通过等效变换能够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系统。 6.6.掌握信号流图及梅逊增益公式。掌握信号流图及梅逊增益公式。 信号流图是一种用图线表示系统中信号流向的数学模型,完全包括了描述系统的所有信息及相互关系。通过运用梅逊公式能够简便、快捷地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NoImage本章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8976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